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指导的实践与思考
2020-11-22钟清
钟 清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方太中心小学
预习是语文教学的最初始的阶段,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这也为高效课堂提供基础,学生的自主预习也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课前的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以下是笔者对于小学语文预习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
一、明确预习目标
课前预习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一个明确的预习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围绕目标和要求开展预习的工作,教师也要结合年段特点以及教材的内容进行实际、科学、可行的预习计划,这样才能达到预习的效果。不同年段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课本主要是以听、说、读、写进行学习的,因此就没有太多的预习。预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制预习目标,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适当的降低标准,但是不能脱离预习目标,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的提高要求,便于对他们有更好的帮助。[1]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课本,主要是识字和汉语拼音为主。因此,教师不用制定太严格的预习目标,只要引导他们课前熟悉这些字拼写就可以了。但是对于高年级像六年级这样的阶段,就可制定较为严格的预习目标。如在《七律长征》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后运用浏览器来搜索关于《七律长征》的背景,也可以要求学生对于课本的熟读,也可以提前进行课本的记忆。在学习《七律长征》前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课外收集的材料并进行分享和对《七律长征》一些粗略的理解,这样的预习目标就可以为接下来课堂营造一个活跃的氛围,因为学生对于课本已经有了一些粗略的理解和印象,在课堂上进一步学习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因此,制定明确的目标对课堂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
二、掌握预习方法
对于预习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觉得预习就是看一遍书,就算是已经预习了,不把预习当作一回事,觉得预习是可有可无的,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要怎样预习。在制定完善目标后,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和一些预习的要求,这样的预习才算是真正的预习。对于低年级的预习,只要把课本的生字词读正确就好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要做出不同的预习方法,高年级学生在预习中遇到不会的句子,要做出明显的痕迹,方便课上的讲解时的听讲,也可以利用工具书来收集关于本课文的相关资料。
比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只要要求学生能对课文的字词读正确就可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像学习古诗三首的时候就可以收集本诗人在写诗的时候所处的背景以及诗中表达的情感,也可以根据本诗的情感寻找和本诗类似的文章进行比较,得出两首诗的不同地方和巧妙的写作手法,这也对小学写作有一定的帮助。这样的预习,在老师课堂上讲解时候也更容易得心领神会了,当然,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合理安排不同预习的方法,这样才能发挥预习的作用。
三、提出预习问题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就是要鼓励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带到课堂上来,只有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学生,收获才是最多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扬质疑精神,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以理解知识和牢固知识,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与同学交流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
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读课文,看课文的题目,想问题之后初读课文,边读边标出不理解的地方,也要让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当然也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和自己所想出的问题进行结合并思考,查找资料自行解决一些问题,发现一些具有价值问题,可以带到课堂上分享问题,在熟读完课本之后,可以写出对这篇课文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会。只有带着问题去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一篇文章要经过反反复复用心的阅读,学生便会对课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科学预习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在预习中,教师要先设立明确的目标,并教会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也要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寻找问题,要记录下来,方便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提高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生的思维水平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在预习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预习中感到快乐,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