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候鸟型”人才使用机制改革比较分析

2020-11-22丛晓利

就业与保障 2020年3期
关键词:候鸟三亚机制

文/丛晓利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快速流动,在注重人才的时代,针对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我国政府提出了“组合拳”的政策,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性人才户口限制和档案建立地点对人才流动的束缚。在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颁布了《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规定》,将人员在全国的流动速率放宽,人才逐渐散向各个地方,带动了一些贫苦地区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各个地区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政策体系框架。由于我国治理有道,全国的GDP在世界的占比出现稳升的情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高度重视人才,人才是国家的主动力、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希望。要学会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脚步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领导人员要具有一双慧眼,将人才吸引到国内,要敢于识人、用人[1]。

人才机制政策的放宽,实现了人才流动的速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5%到20世纪后人才流动速率高达20%的飞跃跨度。以前,国家为了防止人才的流失,采用只能输入不能输出的手段,让中国人才的流动速率得不到稳定的提高。但在目前的中国,人才的流动不仅仅跨地区、跨行业,也向全世界输送,达到了互相促进、互相进步的作用。据调查显示,美国的人才流动率为25%,我国的人才流动速率直逼美国[2]。同时我们也可将政府的这种策略叫做“候鸟型”人才策略。“候鸟型”人才指的是具有一项特别强硬的技能,可以不受地域限制,无论到哪里都受欢迎的人才。其中实行“候鸟型”策略最好的地区是海南市。

一、传统人才使用机制分析

人才的自由流动与市场经济规律的流动有一定关系。针对如何保留“候鸟型”人才流失是我国研究的重要话题。传统的人才使用机制使中国一直处于发展低迷期,由于历史上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近现代中国和世界各大强国产生了很大的经济差距。中国人才发展流失率至今仍处于一个相当高的阶段,与发达国家人才流失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人才的留守率是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教育及经济体制的约束下进行发展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完整的人才使用机制使差距越来越明显。为了缩短经济上的差距,我国对人才使用机制进行了改革,放宽了人才流动速率,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时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发展理念,要大力发掘人才培养模式。在确保资金周转完好的条件下,加大人才的流动比例。

西部是我国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西部地区环境恶劣难以吸引到人才,所以西部地区的发展一直处于落后阶段。加上我国缺乏人才使用政策创新的前瞻性,缺乏长远全局性的思考,急功近利发展东部地区,导致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另外,以前的中国缺少在人才使用方面的认知,未能从根本上意识到东西部的差距是人才的差距。对于西部地区人才使用政策采用“快刀式”政策,进一步导致西部地区的发展落后。

二、“候鸟型”人才的产生

(一)“候鸟型”人才产生背景

“候鸟型”人才的产生与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原有的人才使用机制下建立的新型人才。“候鸟型”人才像候鸟一样自由地飞来飞去,在我国看来是季节性的人才聚集。但从客观上讲,候鸟是指提供休养、旅游的服务,在以前的中国,没有将候鸟与人才使用相联系起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候鸟的搬迁,当候鸟数量达到某一定值时,旅游业会产生巨大的利润。同时,候鸟看到大量的人才聚集,可以在其中发现商机进行短暂性创业,进一步带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针对发达地区进行了调研,并对“候鸟型”人才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党的十九大会议召开时提出了相应人才政策,并树立各省、市、区的领导的新型用人观。

(二)“候鸟型”人才的特点

本文对“候鸟型”人才流量速度较大的三亚进行了调查。总结出“候鸟型”人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从时间上看,由于三亚在赤道附近,在每年的十月到次年的四月是北方的寒冷季节。人们会大量地从北方像候鸟式型迁移到南方生活形成三亚的高峰期,三亚的“候鸟型”人才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流动性。从年龄上看,“候鸟型”人才大多数以老年人为主,多数为退休的干部。从涉及的领域上看,三亚的温度舒适,环境秀美,被定为5A级旅游景点吸引着各行各业的人才去度假,其中,不乏有国家的高层次人才。从商机上看,据2017年人才办的调查结果显示,85%的候鸟性人才愿意留在三亚继续创业,为三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候鸟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候鸟型”带动的经济发展不可估量,但在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人才的流失。从我国连续两年开展“候鸟型”登记信息来看,“候鸟型”人才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对于高层次人才的信息无法及时地获取,导致“候鸟型”人才的流失。

“候鸟型”的人才在三亚虽多,但要留住这些人才也是难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资金与有效的沟通平台。目前我国候鸟式人才网络服务平台没有做到全面覆盖化,不能为高层次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根据各个单位对用人要求的不同,对于老龄候鸟性人才具有一定的顾虑。如果该城市招纳大量老龄“候鸟型”人才,会使该地区严重的老龄化平台建设事业进行缓慢。“候鸟型”人才政策尚不够健全。由于“候鸟型”人才建设,近两年试行政策尚未完善,保障机制做得不够健全,导致协调机制运行不畅,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服务需求。

三、“候鸟型”人才使用机制与传统型人才使用机制比较

通过“候鸟型”人才使用机制与传统型人才使用机制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差别在于人才的流动。传统的人才使用机制逐渐被淘汰,“候鸟型”人才使用机制逐渐普遍在我们生活中,传统的人才使用机制限制了人才流动速度,认为只有稳定的人才才能使经济得以发展,人才不易流失。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候鸟型”人才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传统型人才机制则是为“候鸟型”人才的产生作铺垫,应在西部地区逐渐普及,缩小中西方之间的经济差距;应在中西之间建立良好的人才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候鸟型”人员的创新能力,使经济得到更迅猛的发展。所以说对于“候鸟型”人才机制的改革尤为重要。“候鸟型”的人才培养不应受政治思想的局限,要使“候鸟型”的人才,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候鸟型”人才的整体文化素养服务,才能使该地区留住人才。

目前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东部发展比较迅猛,东西部存在一定的经济差异。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较差,资源条件较差,不能为“候鸟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致使西部产生了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在传统型人才使用机制上,政府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较为淡薄。政府应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解决西部地区人才使用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升领导核心能力,高度重视人才使用政策创新。

西部应借鉴东部地区人才特区的成功经验,全面贯彻落实人才先行战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西部的投资力度,使人才的培养机制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优化西部地区的环境,促进人才的成长,加强人民的服务意识,加强教育的引导。坚持做到深化改革与培养人才服务相统一,积极推进候鸟式的服务。

四、“候鸟型”人才使用机制改革的推广

候鸟式的人才使用机制对于全国人才结构紧缺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海南试行“候鸟型”人才使用机制使其成为经济发展重心地带。该人才招揽方式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发布了“候鸟型”人才使用机制推广改革指导意见书,并鼓励全国以海南为参考,支持“候鸟型”人才的建立,并给予一定的平台建设帮助“候鸟”们提高工作效率,提出“候鸟型”人才可以兼职进行按劳取酬。正是因为人才的大规模流动,使得海南的经济得到稳定的提升。海南的快速发展取决于政府有策略的改革,海南属于封闭的岛屿,它的交通相对落后,正是由于“候鸟型”人才机制的推广,使得该地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地。

海南为应对短板举行的“候鸟型”人才进行了全方面的覆盖,防止人才的流失,为“候鸟型”人才提供优质的平台。以优化的改革策略来弥补经济和环境上的不足,这种互补的用人方式对于其他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提供了借鉴和有益的推广。

五、结束语

本文对“候鸟型”人才使用机制与传统型人才使用机制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传统的人才使用机制限制了人才的流动速度,使得人才的发展处于局限性状态。“候鸟型”人才使用机制突破了原有的人才发展局限性。通过对东西部“候鸟型”人才使用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政府应意识到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可以按海南省“候鸟型”人才使用机制改革作为参考,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候鸟三亚机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致命的超速
我是一只小候鸟
海南三亚之旅
『贵州小三亚』——罗甸
三亚的海
“洋候鸟”回闽过年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0”与世界末日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