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0-11-22黄占波

就业与保障 2020年3期
关键词:医学类专业课程医学

文/黄占波

“三农”主要指农村、农民及农业,作为促进农村发展的基石,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地提出有关振兴乡村发展、推进乡镇文化传播等政策。乡镇改革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新中国建设对乡村发展提出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但对农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解决了“三农”问题带来的核心问题。在乡镇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人才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在其中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人力资源的形成主要在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基地,与社会文化传播及经济发展之间蕴含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及有关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高校转换了传统的“轻农”教育观念,树立了学生对农业发展的正确认知,基于农村建设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方式[1]。乡村振兴工作是一项大型工程类项目、也是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对其的支持。整合多渠道获取的教育市场调查数据,目前高校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以下问题:缺乏明确的三方协作育人机制;无法结合行业在市场的发展趋势,提供学生个性化教学内容,教学培养计划缺乏针对性;实践教学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占比较少,学生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适配程度较低。

根据上述分析的高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潜在的缺陷,结合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下文将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医学类专业院校为例,从四个方面开展高职院校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改善人才培养方案中潜在的缺陷,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

一、健全“三方”协同育人机制

对高校卫生管理部门而言,应完善由市内定点医院、高校与卫计委部门三方构成的临床医学类专业育人机制,整合多部门职能,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并对终端输出的方案实施综合性评估与决断,完成学生在不同时期的阶段性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医学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省级卫计委管理部门提供医学类高校人才培养指定方法,提出有关人才审核、评定、保障的方式,市级卫计委部门结合上级传达的指令,向高校传递文化育人精神,并协助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相关保障政策,规范人才培养流程,将医教协同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个环节[2]。高校整合多渠道获取的资源,对学生学习成果实施综合性评价,在多方育人机制方面主要起到决策及引导作用。医院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主要提供学生实践与实习案例。基于乡村振兴规划,严格履行人才培养的多方指导,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确保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的持续稳定运行。

二、完善高职院校定向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上述提出的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下面将结合医学行业定向人才需求量从三个方面开展定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其一,结合医教协同教学模式,将三年制高职类学生的学习划分成6个学期,前3个学期学生主要在校内学习,参与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讲授学习,按照传统的专业课程学习模式,同时结合专业需求,在学习公共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兴趣选修核心专业课程。后3个学期学生主要在校外学习,与教师参与专业实践的市场调研环节,了解医学类市场中不同岗位对人才的定向需求方向,并根据学生制定的就业规划,完善个性化学习课程,延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安排学生在不同合作单位从事医学类专业工作。为了提高学生的振兴农村意识,培养学生的基层工作文化,可根据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将学生安置在乡镇防疫站、区县医疗保障中心、地方医疗器械售卖站点等,培养学生基础的社会服务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医疗本领,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衔接[3]。其二,根据与高校合作的乡镇医疗定点卫生保障区域,整合用人单位对定向人才的需求量,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并结合行业岗位特点,在校内开设指定课程。基于当下乡镇医疗行业的不断扩大发展,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生同时可以从事技术类医学行业。细化针对定向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生在区级或县级定点医院开展顶岗实习工作,培养学生基础的社会工作能力,结合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该部分的实习时间约为5~8个月;同步实施“专门化”岗位专业培训,到医院会诊中心或学生实践基地对学生实施综合性培训,使学生切实的掌握病人在医院会诊的流程,更加全面化地掌握专业知识。其三,采用多层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专业教学升级指导,鼓励学生通过提升学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三、构建多段医学课程体系

基于专业教师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医疗行业发展现状,掌握学生在医学市场中的主要就业方向及相关工作内容,将学生的基层工作内容按照行业划分依据,将其分为:疾病预防、疫苗接种、医疗保健、康复治疗等工作类型。按照工作岗位要求,细化学生的职业课程安排,构建多段医学课程体系[4]。其一,遵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明确不同学生的职业表达能力,结合学生的就业设计规划,对学生的学习领域实施全面化的内容整合。在传统的公共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增设临床医学课程、全职业医学课程、复健类医学课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一项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有助于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并根据学生基本学习需求重整教学内容,满足专业课程要求的条件下,延展了学生学习范围[5]。其二,在学生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报名参加职业医学助理等级考评,并将职业素质教学内容融入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确保学生全方面发展。

要以岗位需求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导向,明确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点,并对中心点知识不断延展及扩散,树立学生在就业中正确的健康意识,弥补了高校医学类专业课程不完善的现状,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完善第一教学课堂的设计,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与行业发展趋势的同向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素养与医德。

四、健全医学人才评价方式

建立多方评价学生的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综合性评价,定期开展市场专业调查,及时掌握不同时期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方向,实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引入三方评价方式,其一,由高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平时成绩、课堂出勤率、选修课完成程度等实施综合评价,书写学生评价报告,该部分成绩占人才评估总成绩的40%。其二,由合作单位结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医疗活动的情况、对患者的态度、患者对学生实习中的反馈评价等,实施学生综合性评估,该部分占人才评估总成绩的40%。其三,由学生评估自身在学习中的态度,书写自评报告,该部分占人才评估总成绩的30%。采用上述多方面的人才评价方式,有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进而为乡镇医学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结束语

本文从四个方面研究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社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医疗行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人才培养实践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医疗实践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以此说明本文的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后期的发展中,应加大该方法在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医学类专业课程医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医学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