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模式下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2020-11-22陈凡

就业与保障 2020年3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产教职业院校

文/陈凡

当前,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陆续进入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信息化与智能化时代的来临,促进了整个计算机行业蓬勃、快速发展,相关企业对计算机类人才求贤若渴。

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中的计算机专业如何在未来几年内,在国家各种有利政策的推动下,深化产教融合,立足学校特色,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复合型、可创造型人才是当前各大职业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现状

(一)产教融合,企业难提热情

2019年4月3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鼓励更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办学和深化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在此实施办法的号召下,很多职业院校办法积极响应,构建了校企合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就业创业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1]。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学校“一头热”的现象。主要原因有:1.部分职业院校为了生存,盲目性扩大招生,造成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并不是很高,很多学生无法达到企业的岗位需求;2.在目前的合作机制下,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是否安全、在校培训时间过长,都和企业追求利润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即使有许多扶持政策,企业依旧很难提起热情。

(二)专业课程设置陈旧重复,职业能力培养不明确

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虽然巨大,但是中职院校近些年计算机专业的招生却常常遇冷,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也一直呈现下滑趋势。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是,计算机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早已从仅仅会文稿制作、硬件维修的单一型人才发展为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的综合性创新性人才。当前,职业院校很多课程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变化,有的课程设置重复,学生学习了“办公自动化”“网络安全”“网页设计”“FLSAH”“PHOTOSHOP”等一系列课程,看似什么都学什么都会,但在实践中却什么都不精通。一些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不强,适应力不高,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就业渠道不通畅。

(三)专业需求高,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强,更新速度快。但目前职业院校很多教师都是从师范院校一毕业就进入学校进行教学,根本没有进入过企业,导致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理论性远高于实践性。比如网络基础课的任职,教师说起网络的来源、协议等等头头是道,但未曾有过网络布线的实际经验,没有参与完成过一个项目,甚至连网线制作、光纤熔接都没有亲自操作过,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也只会纸上谈兵,到了企业实习时啥也不会,企业又得重新培训,如此一来耗费的时间精力远大于直接招聘的投入。这样基于产教融合培养出来的人才,企业并不欢迎。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一)宽进严出,以企业为主,校企共同制定标准

1.开展专业认知,制定标准

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可以开展专业认知课程,并带领学生参观相关企业和岗位,让学生对自己今后所学的知识和就业的岗位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有一定的目标性,知道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将企业的制度、需求和学校的纪律相结合,制定出一定的量化标准,分成基本素质得分和能力得分,并可以以此为依据,作为未来进入企业的基本岗位工资的标准。如此一来,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也会对企业有一定的归属感,增加忠诚度。

2.选拔优质班级,提高证书的含金量

学校可以考虑建立优质班,入学时通过考试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培养选拔出一定的学生并在每个月进行末位淘汰制,让这个班级形成一个标杆,让真正想学,愿意学,有能力学的学生学有所成,以此为契机将整个专业做精做强,企业也可以从中找到最优的人才。此外,依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严抓考核率,真正做到一证在手,求职无忧。

(二)结合岗位进行专业设置,充分利用走班制和学分制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生产的目的不仅仅是寻求人才,还需要追求利益[2]。计算机专业的多样性从本质上决定了专业科目的繁多,学校在设置计算机专业方面,与其全面开花,不如从企业岗位实际人才需求出发,结合优势资源,专注发展好几个学科。具体措施是:1.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专业认知之后,可以展开计算机的基础课程。进入第二学期,根据岗位设置的需要进行课程由浅入深的设置,采取“走班制”,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听不同的课程。这样,学生在保持兴趣度的同时,可以感受企业中不同岗位的需要和所需知识,体会自己更适合哪个岗位,让自己目标更明确。2.第二学年,根据第一学年各科目的考查成绩,以及学生自我体会选择,二者综合考虑,确定下学习的科目,进行岗位所需课程的中高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的同时,将能力进一步提升。3.第三学年,利用学分制实现学生分流,加快人才孵化速度。学分达到了就可以提前去企业进行实习,而学分没有达到的学生则继续在校进行回炉,一方面加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缓解企业用人的时间成本,实现学生学习有奔头,企业用人不发愁。

(三)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建立竞争体制,促进教师的实践能力

学校针对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首先要考虑提高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让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并实现企业的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的双向流动。产教融合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拼接,而应该是校中有企,企中有校。企业的专家进校,能让教师感受一线岗位的实际需求;拥有较高理论知识的教师在参与企业,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攻关,发现企业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只有教师接触到社会最新的专业行业要求,了解企业相关的运营模式,清楚企业的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社会培养人才。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除了当前大力推行的“双师型”教师模式,也可以考虑“校企两师型”,同一个科目设置为两个教师,比如网络基础就可以分为理论性更强的教师教授“网络基础理论”,实践性更强的企业技能人才利用布线教室来教授现场布线,考试也可以根据二者进行考核。这样学生既能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可学到很强的实践能力,更快地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接。

除此之外,可以建立竞争模式,当企业接到订单,可以让教师带领学生成为一个团队参与项目竞争,真实感受岗位工作的能力要求。如果项目得到成功,取得的奖金也可以按比例分配给教师和学生团队。这一系列的实境操作和竞争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并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现产业教育和人才需求的无缝连接。

时代发展,未来可期。在产教融合的政策方向的引导下,只有深化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改革建设,改变原有人才模式,才能让计算机专业人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共建人才培养上登上一个新的台阶[3]。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产教职业院校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