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山古代建筑艺术营造与修缮修复

2020-11-22安荣纲安荣国

名家名作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古建古建筑建筑

安荣纲 安荣国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维系生命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就是吃、穿、住。从原始人类茹毛饮血、穿兽皮、栖山涧,伴随着人的自身发展已延续至今天。

泰山古代建筑艺术源于大汶口文化早期,人类社会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从人类最初居住的洞穴,到逐步修造了建筑。随着先秦文化和山海经文化的普及与进化,从夏朝开始有了建筑,到春秋战国时期鲁班的诞生,中国古代建筑开始走向土木建筑。北宋年间出现了皇家建筑,派生了皇家园林。到了唐朝太平盛世,天下大兴土木,又派生出了宗教建筑,建筑技术成了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手段之一。北京的故宫和被烧毁的圆明园、泰安岱庙天贶殿等,都凝聚着人民的信仰,彰显着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古代建筑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梁思成说:“建筑是无言的诗词,是凝固的音乐,是永恒的艺术。”

一、古代建筑的营造特点与艺术特色

(一)功能完备,聚权思维

以土木结构为代表的古代建筑,既有结构上的科学思维,又有装饰装修上的审美艺术,在承重结构上成功地应用了“勾股弦”定理,在装修艺术上巧妙地采用矿物质颜料进行彩绘,采用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点缀了建筑物的皇权、民俗和内外文化艺术,展现了建筑工艺的独思妙想,不论是皇家建筑宫殿、楼宇,还是寺庙建筑的道观、楼台,其规划、功能十分完备,协调统一,设计理念独具匠心。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来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联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用料讲究,勤劳智慧

所有古代建筑的材料,如砖、瓦、灰、砂、石、木材等都十分讲究。无论是几何尺寸,还是运算科学、试验检测均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温度、湿度难以测算的情况下,都成功地达到了质量要求,且完整无损,展示了先人的智慧和能工巧匠们的技术水平。

(三)方法科学,传统技术精益求精

多数古代建筑的垂直高度达几十米高,有的古桥梁跨度达几十米宽,涵洞弧度达十多米。在没有机械设备和吊装设备的情况下,均能如期施工和充分实现设计要求,主要是采用了古代传统文化,如《易经》《鲁班经》和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施工工法。

(四)提升文化欣赏能力,做好分类施策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工艺和艺术水平已渗透于宗教文化领域,不同的宗教建筑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不同的宗教建筑有不同的功能设计和标志性要求。泰山岱庙、碧霞祠,其建筑技术工艺就仿照了故宫建筑的工艺标准;岱庙天贶殿与曲阜的大成殿在建筑布局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强化古建筑修缮修复技艺精湛意识、工匠精神

(一)科学修复,修旧如旧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人民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见证,需要妥善地保护,让其发出民族文化的光芒。大量古代建筑面临修复、修补和复旧。目前缺乏的不仅仅是修复过程中所需要的建筑材料,更缺乏修旧如旧的专门人才和建筑工匠。我与我家族七代人传承多年的古建筑修复、修缮经验,有些看似很简单的建筑、构配件、屋面装饰品、门窗雕刻件,用现代的建筑工匠、雕刻技术都能达到完美的程度,机械设备与手工制作是心灵的契合,机械操作和手工制作相互搭配、取长补短,方能达到修旧如旧的理想水平。我在多年的古建筑修复修缮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技术和实践经验,我们接手的每一项工程,都会主动邀请全国著名古建专家进行现场勘测论证,制订科学的维修保护方案。根据修复需要,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制订合理的维修方案,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文物修缮原则。施工前对修缮范围内的建筑构件、油饰彩绘、文物陈设等采取覆盖和包裹等保护措施。施工中,在确保结构安全、质量高的前提下,严格采用原有传统工艺施工,尽量使用原有构件,拆下来的原构件能使用的进行粘补加固后重新使用,最大限度地保持该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

(二)加强保护,培养专业工匠

我国是文明古国,需要保护的古建工程数量多任务重,尤其是大量古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和毁灭。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级人民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古代建筑、古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此,需要更多热爱古建筑的有识之士、技术工匠的努力,亟须培养发展一大批古代建筑施工与修复的工匠队伍。

(三)总结传承古建工艺,不断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

改革开放40多年,古代建筑技术和工艺得到了认真总结和传承,一大批民间房屋建筑得到有效保护。新的古建工程大量兴起,给建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市场和创新潜力。为适应市场需求,温故而知新。在近30年的修缮工作中,我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安氏古建工艺做法:1.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材、土或其他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2.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保持构架制原则,以木材或其他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构架体系。3.斗拱是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4.在修复修缮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5.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能够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灵活安排空间布局。6.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为了保护木材,表面要进行严格的防腐处理,运用色彩装饰手段,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彩画技术标准体系。7.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新材料与新技术在古建筑维修中的应用不可避免,我们在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时必须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即所使用的新材料、新技术能够更多地、更好地保存古建筑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更有利于原工艺技术的操作,也更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同时也要重视传统工艺技术的保护与研究。

从事30多年古建工作,作为六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实践中,不仅对建筑工程、古建工程、仿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对壁画修复、雕塑、浮雕、泥雕、假山、水景设计等有经验积累,投入上百万元资金建设泰山古建博物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猜你喜欢

古建古建筑建筑
关于园林古建设计施工数字技术研究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客家古建木窗制作样式与技艺表现特征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塔•楼之韵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古建军
中国古建筑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贡德尔地区的法希尔盖比城堡和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