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本真,张扬个性
——加强初中语文作文指导效果的一些思考

2020-11-22向巧慧

散文百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命题初中生习作

向巧慧

都安瑶族自治县安阳中学

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是情感的表达方式。写作原是对心灵的一种慰藉,是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出来的情感。然而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现阶段大多数初中生在进行写作时仍然是照搬“优秀作文”“作文万能模板”里的套路,在写作中缺少自己的真情实感,套路化严重,单纯为应对考试而做准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初中语文作文指导效果,让初中生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使他们笔下的作文变得有灵魂、有深度。

一、自主选题,拓展视野

传统作文的命题多以“指名道姓”为主,初中生们需要从给出的作文题目当中联想相应的写作素材、表达内容等等。这样的命题式作文纵然可以让学生们迅速构思行文,但也限制了学生们的认知感悟思维,不利于学生们寻找更多的切入点,难写出具有个性化的文章。为此,语文教师要跳出“作文命题的窠臼”开阔学生们的思维,多运用开放式的命题,给初中生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

通过开放的命题方式,可以让初中生们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过程当中寻找更多的综合运用切入点,有助于学生们获得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感知。除此之外,在作文命题讲解之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对于开放式、半开放式的命题,我们要让初中生们在主动对照命题的过程当中找到相应的素材内容等,拓展初中生们的认知视野。其次,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教给学生们一定的方法,打开他们的思路,突破作文的难点。此外,教师还应多给初中生们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使学生们可以在变化莫测的作文命题、材料当中多构思,引领初中生们在深入思考、理解当中找出相应的重点以及难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命题所要表达的内涵意义,在脑海中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在更深入的交流当中产生多元化的感触认知。

二、观察生活,汲取素材

许多初中生提到作文就感到很难,写作时也容易出现“下笔难”的现象,多数学生仍然采用“流水账式”的写法,看到作文题目脑袋就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从哪写起,也不知道该写什么。这往往是初中生在日常中没有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写起作文来总是“无话可说”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呢?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初中生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通过笔触书写下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养成仔细观察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同时,在不断积累素材的过程当中,也能丰富自身的所见、所闻,促使习作成为初中生们展露灵性的渠道。

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条件。观察生活、品位生活以及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生活,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这里所说的观察生活,并非草草地掠过一眼,走马观花,而是需要学生们细致的、准确的抓住事物的具体特征、本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事物运用于习作当中,进一步将其描绘得更为生动,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为此,语文教师要采取有效手段来提高初中生认识生活、发现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可以用独特、敏感的眼光去感受世界、发现世界的美,扎根于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当中,进而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使他们的个性在写作得到发挥。

三、优化评价,获取积极情感体验

写作文是多数学生都不感兴趣的事,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写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许多学生很难静下心来习作。第二,部分初中生缺乏写作的信心,不敢写,怕写不好被家长、同学耻笑。第三,许多初中生找不到新颖的作文素材,面对题目束手无策。面对这些状况,想让学生们真正投入到写作的过程当中很难。

为此,我们要针对这些状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比如,在写作课之前,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写作在先,评论在后”的方式,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使教室充盈着赞赏的空气,鼓励刺激他们的情感,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当中端正态度,学生们的心中充满自信,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评价的有效性。同时,学生们在写作时,语文教师可以适当的介入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重视以学生自身的角度来反应他们的个性,而不是过多的涉及学生的写作过程,也不是以“我们”的视角一味地评价什么是好的习作。我相信,只要学生们用自己的笔尖来诉说心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生活,通过长期的兴趣与培养,一定能书写出优美的篇章。

作文指导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支柱性环节,语文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作文指导效果,全面理解个性化作文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系统化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模式。让初中生们更为关注生活中的多姿多彩,在观察感悟中写作,必定能达到“心由情动,文随情发”的个性化习作之境。

猜你喜欢

命题初中生习作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下一站命题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习作展示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