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民族乐器及音乐舞蹈的相关探索
2020-11-22苏永英
徐 郦 苏永英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
老挝地处东南亚,其艺术文化相对独特,且具有极强的近热带风情。在历史发展中,诸多民族乐器及音乐、舞蹈形式流传了下来,构成了当前老挝国内整体文娱艺术框架。通过此类艺术文化相关事物的探究,人们的眼前亦会浮现出一幅呈现老挝人民众生相的多彩画卷。因此,本文对老挝民族乐器及音乐舞蹈的相关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老挝民族乐器
1.鼓类。
老挝民族乐器与当地人民生活及民俗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其中,鼓类乐器最为常见。如赛鼓、时鼓、象脚鼓等。象脚鼓顾名思义,其形似象脚,且与我国傣族的象脚鼓形态相近。老挝国家常见的象脚鼓多由紫檀木制成,鼓皮多为牛皮,且有布带或绳索连接头尾,用以挂在演奏者腰间,便于其一边演奏,以按照自身击奏的节拍跳出舞蹈。赛鼓十分有趣,其亦如其名,是常用于击鼓比赛的一种双面鼓。鼓面多为水牛皮所制,且上下鼓面存有大小差异。此类鼓的演奏方式即为一面掌击,一面以末端包裹着锡箔的鼓锤敲击。赛鼓亦可为欢迎外地尊贵客人所用,由此其又称“迎客鼓”。时鼓是一种巨型的鼓,鼓面依旧为牛皮,且双面同大小。区别于我国大鼓,其鼓身较长,且用单个鼓槌击奏。老挝当地寺庙的清晨多用其进行报时。除却每日清晨,中午11 时左右及每月8 天均要增加撞击木钟及时鼓的次数。老挝鼓类乐器的制作工艺略显粗糙,但其制作期间有关民俗的体现却相对考究。如涉及功能性及宗教含义的时鼓,在木料取用及蒙鼓面时,均要优选吉时吉日,进行仪式。[1]
2.寮笙。
相对于鼓类乐器,寮笙则更加贴近老挝人民的生活。寮笙与老挝国家的老龙族人民有着较深的渊源,其经常挂在民众生活、聚集场所的墙壁上,同时也可作为馈赠来宾的珍贵礼物。当地民歌曾赞曰:“糯米饭,寮笙声,我们共有的老挝心”。由此可见,寮笙不仅是当地常见的民族乐器,还是其民族文化及民众生活艺术的代表符号。寮笙制作工艺并不复杂,选用材料也不甚昂贵。其以硬木作为笙壶,当地竹子作升笙管。由于寮笙多配数十支笙管,尽管其呈对列状分布,但依旧因笙管长短不一的形态显得风格迥异。寮笙音色悠长,不仅适合演奏传统老挝民曲,亦同样适合现代歌曲的演奏。寮笙名曲众多,其中《新牛车》、《普因族寮笙》等曲目最为出名,在民俗节日活动中,此类乐器的演奏表演必不可少。
二、老挝音乐舞蹈
1.民歌曲调——咔喃。
咔喃是老挝民歌曲调的总称,“咔”为前缀,后缀则会因民歌所处地区产生不同的变化。如川扩泰芬族的流行民歌曲调称为“咔芬”,而虎潘省桑怒县周边的流行民歌曲调则成为“咔桑怒”。此类民歌歌词多为杂言诗及排偶句,或为三言,或为五言,或为七言。当地乐曲的曲调固定,但歌词往往现场编创,内容多为叙事、抒情,形式分为领唱、对唱及独唱。咔喃曲调具有多种分类,其中较为常见的便是咔桑怒、咔泰登及喃阐。咔桑怒上文已经提及,其起源于虎潘省。其曲目主要包含青年男女对唱的“咔多叶包少”及迎宾歌“咔冬哈客”。歌曲风格明快,且演唱灵活性较高,深受当地男女老少喜爱。咔泰登多应用与乔迁时期演唱,同样适合民俗节目,在每年五月举行的新米节,多数那女青年会应用泰登族语演唱,在同等曲调下,亦存有不一样的曲目。其中,广受当地老人喜爱的聚会曲目“南铜咔威”则属于清唱,无需伴奏,更显豪迈。喃阐对歌词字节有所要及声调均有所要求,老挝语言有六种声调,在此类民歌的演唱中,每行词句第四个字的声调与第三个字的声调均有特殊要求。此种独特的衔接形式使喃阐成为老挝国内最为流行的两种民歌曲调之一。
2.表演艺术——纳达辛。
纳达辛是为一种舞剧,其整体形式包含剧情、音乐及人物表演。此类表演艺术存有专门的表演学校,部分演员经纳达辛专业学校的培养,实现了个人技艺及艺术造诣的提升。演出时,演员需着以扮相,配合幕后声乐演唱进行表演。其最早起始于古印度,角色分为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及丑角。纳达辛中存有仅应用男性演员的“沙达理”,及仅应用女性演员的“内剧”。除却演职人员的选用,纳达辛亦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演出舞蹈动作。如以手捂胸,便是代表自我介绍或了解当前事件;而表示害羞,则需要将手掌放置于腮边,而后慢慢移动至面前。其手势的应用与印度民族舞蹈的手势语存有一定的同义性。单独论及舞蹈,老挝国家亦存有民族独有的舞蹈——南旺舞。通过直译,可知其为圆圈舞。老挝国家的南旺舞整体存有质朴、端庄、文雅的特性。[2]除却专场舞会,民众自发的娱乐、游行及宴会助兴的南旺舞则并没有很多讲究,能更多展现人们向往自由、热爱狂欢的心情。
三、结论
总的来说,老挝国家的民族乐器、音乐、舞蹈形式均具有强烈的当地民俗特征,民俗学者及音乐舞蹈爱好者对其展开探究与钻研时,应从文化角度入手,优先了解老挝当地人们日常生活、婚嫁节庆、闲暇娱乐的思想状态,进而在观察及赏析的过程中,结合当地人视角,促成自身对此类乐器、音乐、舞蹈更高层次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