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与情感表达

2020-11-22

散文百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装饰性工笔画工笔

周 璇

沧州市群众艺术馆

“工笔”是中国画中十分工细的一种画法,画面工整细致、一丝不苟,以写实为基础,但却不等于写实。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家主张以神“君形”。王廙《与羲之论学画》中述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就是说作画作书要出于自己的性情,不要依赖他人或客观物象本身,要表现自己的特色,要有创作个性。

顾恺之亦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即通过人的形体表现人的精神面貌,表现人物形象的特征。迁想妙得,比"以形写神"更进一步,即迁动画家想象,妙得对象精神。要把作者的思想融入客观物象之中,以深切体会其思想感情,然后加以运化,用艺术的形象表现出来。

因此,工笔画尤其是工笔人物画虽更为倾向于写实,却不能完全受制于客观物象的局限,作画者将情感,哲思融入画中,在尊重客观物象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升华与加工,才是工笔人物画的追求。随着工笔人物画逐渐受到西方绘画影响,强调通过形体写实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在绘画技法上融合了诸多画种的表现手法,亦更加追求对精神世界的表达与追寻。

但是无论是状物传神,还是抒情达意,总是不能改变工笔画的装饰属性。

工笔画的装饰性无非取决于三个方面:结构,造型,色彩。结构就是经营位置,造型就是应物象形,色彩就是随类赋彩。

结构之于工笔人物画,就是对于主体和各要素之间位置的经营,以现代的方式来说,就是构图。任何美术作品,它的艺术价值都包含着它的装饰性和哲学性。这种装饰属性对于工整细密,倾向反应现实物像的工笔画而言则更为重要。能够体现这种装饰性,能够更为切合观赏者的审美习惯的基础就是一幅画的布局和结构,构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构图是绘画的最初构建,是一幅画成功与否的基石,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结构与布局都是画家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以古典工笔作品为例,其结构布局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譬如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布局别致,前松后紧,聚散结合,意境上表现出这支队伍逡巡不前的阑珊状态,结构上疏密有致,节奏感凸显,极具形式美感,装饰性也大大增加。

对于现代工笔画而言,构图的重要性尤甚。首先,由于时代的更迭,工笔画作品由近距离观察把玩的时代进入到了展厅观展的时代,是否有良好的展厅效果就成了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那么画面是否有良好的布局,画面的局部与整体,精彩与和谐,是否有机的融为一体,就成为了作品是否能在展览的众多作品中吸引眼球的关键。

其次,画面的比例也是是否适应观者审美习惯的重要条件。其中有一个可以量化的可以谓之为科学的分割方式——黄金分割,在工笔画创作的过程中通常简化为三七分构图法。量化的表述有着无可置疑的优势,但也容易使人进入误区,受到局限而因此僵化。在实际应用中,它应当是灵活的,我们只是尽量避免1:1 的比例和过分均衡的布局,因为等量的东西在视觉上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相互抵消的状态,那么我们创作的作品就失去了主次之分。绘画通常是二维的,中国画讲究留白,构图也是对元素与画面边界空间的设计。

工笔画的造型依赖于线条,线为骨,线条是立形的基础。工笔重视笔法的基干作用,笔法一方面服从于形象的结构、质感与神情,另一方面也要传达作者的感情,体现作者的个人风格。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说的就是自然形象的美不能自动的成为艺术形象的美,创作者内心的情思和构设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线条的提炼与归纳在现代的艺术语境下,是具有设计感和构成感的,在取舍与排布间得以升华。自然形象只要被转到画面中,就需要作各种语言的转换,要考虑线条,结构,色彩等等视觉构成要素,在工笔画中线条则处于无法被忽视的位置,仅仅把客观物象的线条照搬在画面中时,散漫凌乱,是沒有艺术生命力的。所以要对这些线条进行艺术性的调整,增补或舍弃,增添节奏感,并让"直处更直,曲处更曲",力求线条饱满,流畅,从而使画面疏朗,明快,富有视觉感染力。

如果说线为骨,那么敷色就是工笔人物画的血肉,血肉不丰满,一副作品就空有骨架,使画面饱满起来充实起来还需要色彩来支撑。敷色,如同素描中的调子,抛去色彩的迷惑,首先要把黑白灰关系把握好,空间营造好,虚实关系处理好,而色稿除了要遵循素描关系的表现以外,还要考虑色彩的三要素即色相、纯度、明度之间的复杂关系,比如色調冷暖,色塊间的比例,色彩的整體空間分圍的營造等等。

色彩古雅,精致,至简,这是古人的传统,深深照映着后代的我们,古人的色彩已經成为一种民族记忆,烙印在我们的血液里,成为工笔人物画的审美内核。工笔画讲究虚实结合,三矾九染,画面中的"实"表现在平涂,那么"虚"的表现主要依靠渲染。渲染可以呈现出微妙的层次,自然朦胧的渐变效果,工笔画精致而一丝不苟,就容易显得呆板僵化,而对虚的把握,让实处更实,虚处更虚,虚实相生,能够调和这种刻板的感觉,给画面赋予生机和灵动感。

随着西方的写实主义逐渐融入到中国的工笔人物画中,可谓"中西合璧"。其用笔工细缜密,注重解剖结构,造型准确,形态生动,富有立体感和质感。从之前的以线立形,兼顾渲染(张宣周舫等)到后来的以线立形,注重渲染解剖结构(何家英等),再到渲染为主,辅以线条(徐累,张见等),工笔人物画显现出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生命力。但基于东西方文化基因不同,中国画家虽借鉴了西方的解剖学、物象无边界的概念等等,但却始终丟不下工笔画的平面性的装饰特性。这是基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内核和传统哲学理念的沉淀与熏陶。世间万物各有形态,然而大道至简,世间物象都可概括为简明的图形符号,这是平面化,装饰化的本原,是高度凝练概括的认识事物表现事物的方法,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实,亦是一种情感表达。

猜你喜欢

装饰性工笔画工笔
《昼》工笔画
黎洁仪“装饰性泥沽沽”主题创作
工笔画作品
论克里姆特的装饰性绘画风格
工笔画
小学工笔画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夏日》国画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