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个性化”启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0-11-22

散文百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赵普尝试文言文

陈 雯

淮阴中学新城校区

吴非老师在《发展批判思维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人有独立意志和思考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现代公民。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意味着很难具有完整人格。”这段文字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每堂课带给每位学生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思维启发的思考。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教授,更要关注学生思考的完整性、层次性、独特性。以下以文言文教学为例,记述自己的教学思考与收获。

案例一:文言文《赵普》翻译思维“个性化”启发

学情分析:

在文言文的翻译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被动识记的惯性思维,对教师课堂的多媒体展示和书下的注释产生依赖,导致“上课不走心、下课记不住”的文言文学习怪圈,对于这种“拒绝”个性思考的学习习惯,我尝试着启发学生“言之有理”的进行翻译,即在翻译每一个字词时,说出自己对“语境”的把握及分析,做到言出有据,从而达到理解文本、提升文言能力的效果。当面对同一个字词出现不同的“言出有据”时,便是教学难点、重点所在,也是启发学生“个性”思维的关键时机。

教学过程:

以文言文《赵普》一文的翻译为例,以下是课堂实录(部分):

师:请试着翻译“尝奏荐某人为某官”一句中“尝”这个字,并说出你的“依据”。

生1:“尝”是“尝试”的意思,因为从下文看出赵普多次奏荐,才成功,所以翻译为“尝试”。

生2 :我觉得不对,我认为“尝”应该翻译为通假字“常”,意思是“常常”,因为从下文看,这不是赵普在“尝试”,而是奏荐过程,强调频率高、次数多,“常常”更能体现赵普的进谏决心。

(生议论)

生3:我也觉得应该翻译为“经常、常常”,因为从文章出处《宋史》的记载也可以看出,这是突出赵普“性深沉有岸谷”、“以天下事”为己任的个性的,所以翻译为“经常、常常”更好。

(生议论)正当班级一部分同学对“尝”翻译为通假字“常”的看法表示认同的时候,认为“尝”翻译为“尝试”的同学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同学的个性化思维碰撞起来。

生4:不是每个字都可翻译为通假字的,“尝”不存在“常”这个通假字。在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没有“尝”通“常”的词条解释。

师:同学的看法都是“言出有据”,请同学们再次关注文章《赵普》的出处——《宋史》,这史书上记载的事件和普通的古诗传说不太一样,根据对文体特点的尊重,结合以上同学的发现,你会有怎样的心得呢?

(生思考)

生5 :我觉得“尝”不应翻译为“经常”、“尝试”,《宋史》的记载,强调的“历史上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根据这种特点,结合我查的的字典,“尝”可以翻译为“曾经、过去”。

师:在同学们激烈的探讨中,许多同学通过对上下文的结合、对赵普人物个性的凸显、对史书文体特点的把握、对工具书的查找等,对“尝”字的翻译有了个性、科学的认识,其实,这个过程才是学习文言文翻译的过程,才是“个性化”思考、学习的过程。现在你选择怎样来翻译“尝”这个字呢?

生:曾经。(齐声说)

师:老师欣赏主动思考的你,有疑问提出来,再微小的声音也能代表你的个性!

感受反思:

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书上的注释,更要体会文字间的语境特点,在不同语言情境下,学生会综合调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灵活表达与创造。这是照本宣科的背记所无法达到的“语感”,也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应具备的发散思维:前后勾连,书本与生活贯通。尊重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是文言文教学实效提升的重要途径。

案例二:潜能生的文言文学习思维“个性化”启发

学情分析:

文言文的学习具有时间的跨度,不仅是材料历史久远,而且涉及到文本背景的年代久远,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在咬文嚼字时,丧失了现代汉语的语感情景,也让文言的思维无法在学生的学习课堂上迅速延展。

教学过程:

班级一位文静的女生,在接触到文言文学习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当然学习效果也不是很好,在各种文言文学习反馈中,总是出错。

经过了解,这位女生告诉我,她觉得文言文太“无趣”了。“有趣”才有动力。于是我开始试着用她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与她交流。这位女生爱画画,从班级的板报到书上边角的随笔,都是用心的描绘,花费很多时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便努力寻找她喜欢的思维方式——画画。

在学习《三峡》这篇文言文时,我便引导这位女生在自己的背记本上做“有趣”的作业——用画图的思维方式学习文言文。于是,这位女生的作业成了一幅图册:或是高山险峻,或是猛浪奔腾,或是江面平静如画,或是松树怪异神奇……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让这位女生愉快地背记好了课文。值得关注的是,这位女生在美丽的图画旁,用工整的小字,给每一幅图画以《三峡》课文中的原句命名:“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就这样在细致的描绘中,学生不仅记住了重点字词的翻译,真是有趣的作业。这样一来,这位原本抵触文言文的女生,不仅找到了文言文学习的思维方法,更找到了自信。

感受反思:

学生的“个性化”思考离不开学习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当学生看到知识点时,正是这种对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启发与引导,才给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增添了可持续的动力与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尊重、欣赏学生,用心去启发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独立思考的力量、体验批判思维的快意、收获成熟人格意志的成长,这才是师生同行路上最美妙的一段风景与温情。

猜你喜欢

赵普尝试文言文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谁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贤相赵普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