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0-11-22邹学亮

体育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

邹学亮

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邹学亮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普通高校转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学校政策、考评制度、教师发展机制等因素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转型的意识薄弱、外出社会实践培训机会较少,因此,应通过建立健全“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的制度,采取“内培外引”方式,加强学校、体育组织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全面拓宽教师转型的路径,激发体育教师向“双师型”转型意识,提高“双师型”体育教师的质和量。

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建设

随着双一流大学建设地向前推进,对高校双师型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本科高校的转型,就必须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既有教学能力,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一名专职的体育老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且要熟练掌握多项体育专业技能。体育教师要有了解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的能力,能够做到既能承担体育理论教学,又能指导体育运动训练,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各种教学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师资力量水平。培养建设“双师型”体育教师是体育学科长久发展的必经之路。

1 “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通过改革教师的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估、绩效考核、薪酬奖励、教师激励等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实践培训环节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支持[1]。由美国和德国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要求[2]可知,“双师型”教师应该既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又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具备教师素质,能够独立开展实践教学[3]。

关于“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定义,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评价标准。有的学者从工作范畴上认为双师型体育教师首先是“体育教师”,其次是“健康教师”、“心理教师”,既具备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又具有兼任学生健康教育的能力和素质[4]。本文从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教学能力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双师型”体育教师是指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体育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体育技能,能够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还要具备相关专业、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背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及表现其水平的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双师型体育教师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学历、教师资格证、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认定条件包括:专业技能等级、技术职称、企事业工作经验、社会服务能力、企业活动比赛获奖情况和参加的培训等。“双师型”体育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积极了解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明确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教学重点,使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双师型”体育教师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素质,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加强实践实训与理论教育的融合,推进协同育人。“双师型”体育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计划,有较强的求知精神,能够推动学校和社会一体化育人。

2 高校建设“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的必要性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应用转型时期地方高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逐步使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并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5]。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体育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但看似繁荣的背后掩饰不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和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的事实。当前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加强“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关键。教育部出台文件多次指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培养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质量的技术人才,迫切要求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6]。在体育教学方面,教师教学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培养“双师型”体育教师对编制校本教材,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团队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现代体育教学和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出发,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双师型”体育教师是必需的,也是迫在眉睫的。“双师型”体育教师既能教授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学生的体育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许多体育教师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并没有根据课程的需求对体育教学需要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进行完善,存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培养和教师自身的需求之间脱节的现象。为了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学校应加强体育课程的研究和改革,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积极培养“双师型”体育教师,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3 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3.1 高校教师发展的政策影响和考评制度不完善

当前在高校体育院系既能胜任体育教学,还具备丰富的体育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第一,体育技能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想要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也是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第二,在高校体育教师管理方面没有明确的激励机制,造成了教师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缺乏自我发展和深造的动力。目前,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制定和出台明确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相比普通教师而言,“双师型”教师在薪资待遇、职称评定上没有明显的优势,而在教学任务相对比较繁重,这样就影响了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体育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

“双师型”体育教师的特殊性质要求体现在四方面: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7]。“双师型”体育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够为学生实践性教学提供重要的保障。“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培养需要足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校外的社会团体、企业组织机构。只有将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企业中检验和提升,才能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和社会经验,才能更好的指导教学。很多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组织往往不愿意和高校合作,他们主要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而高校教师也没有主动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的意愿,这样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不利的。同时,体育教师缺少社会实践锻炼,导致很难提升专业能力以及实际工作经验,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3 教师向“双师型”体育教师转型发展的意识淡薄

体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有针对性地工程。“双师型”教师面临教学和科研双重压力,福利制度、职称评定上也没有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导致教师自愿参加培训的动力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体育专业教师的培训多是以各行业专业技术培训为主,然而各专业间的培训都是各自独立的,且数量很少,培训质量得不到保障。培训评价缺乏激励性与科学性,忽视教师自身实际需求,不利于体育教师的成长和职业发展。“双师型”教师培训缺乏科学的制度体系,与企业沟通机制不畅通,缺乏动态管理机制,教师考核机制不健全,缺少激励制度,这样就导致体育教师转型发展的意识淡薄,缺乏动力和积极性。

4 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4.1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

体育院系在“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上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坚持“强师工程”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出台相关的人才管理条例、考核机制、评聘办法、激励津贴分配制度以及职称评定办法等管理机制。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推动体育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培训,合理安排教师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督促教师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社会服务、企业岗位实践、体育科研等实践活动,促进体育教师向“双师型”全面发展。学校还应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制度,持续稳定地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2 “内培外引”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通过“内培外引”的模式完善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即学校内部对专职体育教师进行培养,给体育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外部引进行业的专家和精英提升师资力量。学校要加强和体育俱乐部、企业、相关体育行业协会的联系和合作,定期邀请业内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学术探讨和技术交流,促进体育教师了解行业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将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通过和社会组织、企业、体育协会等部门搭建“双师型”构建平台,利用社会资源,为体育教师提供一个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这样可以迅速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合作交流,拓展协同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模式,聘请体育协会、企业、社会团体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进行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交流和学术探讨,拓展体育教师的眼界和知识面。

4.3 加强学校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

“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培养需要一个社会实践平台,让体育教师有机会服务于社会,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社会组织中得到应用和发挥。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社会组织的竞争也更加激烈。高校要积极加强与社会组织的连接和整合,双方形成“互利互惠”的局面。社会组织为高校教师提供实习实践岗位,社会组织的体育专业人才可以到学校承担相应的课程教学,以此来推动和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体育专任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人才建设工程,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4.4 激发体育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的意识

当前很多体育院校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把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体育专业技能相结合,加强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在职称评定方面,重视理论研究成果而忽略社会实践经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严格要求,体育教师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严苛的要求。在高校转型的新形势下,体育教师要认清当前形势的紧迫性,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提升、挂职锻炼,补齐自己的“短板”,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水平。首先,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培训,将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的理论知识与体育教学、运动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来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践技能。体育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的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完善自己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运动技能。其次,体育教师应该多参加交流和学习,建立理性思维方式,相互沟通也是自我升华的一个动态过程。最后,教师要培养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归属感,通过教师这个职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内涵和评定、建设“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的必要性和困难性进行了梳理,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在体育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高校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强师资力量和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EB/OL].(2015-11-16)[2018-10-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刘翔,武晓慧,刘裙深,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11):109-110.

[3]杨静,游漫.“双师型”教师及其认定标准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6-89.

[4]肖荣华,袁峰.粤西师范院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及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2019(2):125-126.

[5]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14-10-31)[2018-10-23].[EB/OL].https://www.doc88.com/p-7874001957589.html.

[6]雷小明,张敏.“双师型”视角下地方高校高水平体育教师队伍建设[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12):104-105.

[7]周伟.地方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8.

[8]蔡芬.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

[9]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8-10-22]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_93704.html.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PE Faculty in Universities

ZOU Xuelia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Maoming 525000, Guangdong, China)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Y201850);第二十九届全国高校田径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

邹学亮(1986—),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社会体育。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