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后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障碍干预

2020-11-22周小林

运动精品 2020年11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新冠心理健康

梁 奎 周小林

“新冠”疫情后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障碍干预

梁 奎1周小林2

(1.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江苏 无锡 214036;2.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恐慌、焦虑、烦躁、疑病、强迫症等心理障碍。为此发出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心理健康目标的呼吁,并结合体育教学与体育运动对心理障碍的干预机制,提出了从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课的密度与强度和认知重建四个方面来对疫情后学生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策略,旨在疫情后为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上的参考。

体育教学;体育课;应激性;心理障碍;干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疫情引发人们的烦躁、恐慌、焦虑等心理问题。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其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伴随着心理敏感、易被影响、易冲动的特点,心理障碍加剧。同时,因为抑郁、恐惧、强迫焦虑、疑病、神经衰弱是常见的负性情绪,他们是密切关系的几种精神病理状态[1],所以后期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疑病甚至神经衰弱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这还只是个体性的心理障碍。随着学校开学,个体性心理障碍进入学生密集交往中,在担心自己携带病毒传染给同学、老师的同时,更担心别人可能携带的病毒传染给自己,对所有人都存在怀疑、排斥的态度,缺乏安全感、归属感,从而引发群体性心理障碍。为避免此等现象发生,学校一定要重视“新冠”心理障碍,提前准备预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尽早干预。运动对改善个体情绪状态、增强认知功能、完善个性特征、消除心理障碍等多方面的效果是得到了研究者地证实了的[2],但对于学生,其每天的主要内容就是上课,运动主要靠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同时自己该动什么、如何动、动多少都是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那么以体育教学为手段来正确引导学生“动”,从而对心理障碍学生达到针对性干预效果就显得尤为必要。

1 体育教学对疫情后心理障碍的干预机制

1.1 提升免疫力减缓恐慌和焦虑

据研究,2003年的“非典”在病因尚未探明的情况下,人类抵抗“非典”的最好办法,就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健康的生活和户外有氧锻炼,是防治“非典”的第一道屏障[3]。而如今的“新冠”肺炎是与“非典”相似,这就说明,人类抵抗“新冠”肺炎的最好方法还是提高机体免疫力。而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免疫力是毋庸置疑的。免疫力的提高,降低被感染几率,以此来减缓学生对疾病的恐慌和焦虑。

1.2 发泄和消除焦虑、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

在体育教育中,教学形式都是将游戏、竞赛和娱乐融为一体,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消除消极情绪,从而改善学生的情绪[4]。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不仅能使运动者从自己抑郁、烦躁的注意力里转移出来,还能通过提供社会支持、提高锻炼体验以及带来一系列的生理改变,来减轻抑郁焦虑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缓解认知功能衰退。同时通过运动时的发力、呼喊将烦躁、压力等负性情绪发泄出来,增强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促进心理健康。从生理学角度来讲,适量运动会使身体合成分泌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些正是决定快乐情绪的脑内化学物质,从而帮助改善抑郁、舒缓压力。

1.3 增加人际交往机会,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尤其合作学习为学生之间提供了互动的机会,使得学生在为共同的目标,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信任,合作的每一个成员都更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的喜悦,克服了封闭保守、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运动中,学生在奔跑转移、协作配合中能够感受到被同伴信任,获得心理满足,重拾疫情中失去的安全感。

2 体育教学针对疫情后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策略

2.1 确立针对性教学目标进行干预

目前,常用的教学目标呈现形式有: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不管哪一种呈现形式,均包含心理方面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更多的是关注知识、技能、体能素质等身体健康目标,忽视或轻视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常被一句话带过,这也导致了非体育人对体育学科的片面理解。但在本次疫情后学生可能出现较多心理障碍的背景下,教师要更重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可针对焦虑、抑郁、烦躁、疑病等心理障碍将教学目标的心理健康方面设置成更具体、更易观测的行为表征,使隐性目标走向显性目标,使之更易操作和评价。如:一节篮球课的课时目标中,可以将情感目标笼统的“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改为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交流行为活跃、观察目标学生与其他人沟通次数超过10次、极性参与的学生在85%以上、学生欢笑次数和笑声的提高等等。

教学目标统领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心理健康目标的确立,使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上向心理健康方面倾斜。在内容上,既要保证教学大纲范畴内,还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难度适中、趣味性强、运动量适宜的项目。举例:在以往寒假开学后,很多中学第一项体育课内容多是800米或1000米的中长跑练习。而疫情后开学了,不宜直接安排中长跑练习和考核。首先,学生对中长跑练习本就有着害怕、恐惧、排斥心理,此时选择这个内容更是加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其次,中长跑练习的方法或组织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学生交流和配合,趣味性更难以设计安排,这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效应;最后,中长跑运动要求时间限制、要求学生具有拼搏精神和毅力坚持的品格,但在学生心理本就焦虑或抑郁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加剧恐慌、焦虑等心理障碍,甚至排斥体育课。所以内容可以选择选择配合交流强、小集体性、趣味性多的,比如球类运动、健美操舞蹈类运动、多人配合健身体能类运动等等。

2.2 采用互动合作教学形式进行干预

合作学习的实施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预防干预目标学生的自闭、吸引和转移其焦虑注意力。随着学习过程中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地发生碰撞与相融,从而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有效形成“合作——碰撞与相融——产生合作性思维——更合作”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学生学会信任、尊重、接纳,克服了封闭、自卑,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校和课堂也产生了归属感和安全感。所以学校可将合作学习的体育教学作为有效实施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途径,实现预防性的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5]。

首先,自主讨论式合作。老师抛出讨论主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学习并尝试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各抒己见,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转移心理障碍目标学生焦虑的注意力,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形成学习思维的碰撞和相融,逐渐改变其焦虑、抑郁思维。

其次,互评纠错式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就刚刚学习和掌握的技能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纠错。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通过更多的交流沟通,促进相互尊重和接纳,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干预疑病、交流障碍等心理问题。

再次,帮助辅助式合作。多采用一帮一、多帮一和一帮多的形式,就重、难点的突破进行相互帮助。有保护性帮助,比如体操技巧类的保护;有辅助性帮助,比如力量练习完成不了时给出一定力量的托举;有陪伴鼓励性帮助,如跑步时的领跑、带跑、加油等。帮助了别人,自己是快乐的,被别人帮助了,心里是充满感激的。这种互帮互助能够促进同学友情快速升温,能够促使学生相互信任和尊重,因相互猜疑而导致的疑病、自闭和焦虑也会逐渐消减。

最后,游戏竞赛配合式合作。多人游戏或竞赛时,由于规则的明确,要求参与人注意力要集中、态度要积极、相互的战术配合,从而可以分散对恐慌事件的关注,减缓焦虑情绪。队友的配合体现出相互的信任、尊重、接纳,会使心理障碍目标学生感受到归属感、安全感,此外,在竞赛运动时的发力、得分时呼喊、胜利时的庆祝,可以将烦躁、压力等负性情绪发泄出来,增强自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促进心理健康,达到有效干预目的。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对“新冠”心理障碍带来更有效的干预,体育教师可以多采用小集体合作式的学与练,减少传统式的“跟我学”、“跟我做”、“听我的”等方式。比如:一节体能课组织安排,传统方法是老师安排好内容,各自为政地跟老师动作或口令完成练习。这不好,学生容易分神且同学之间没有互动接触,心理和思维上也没有碰撞和共鸣,缺乏积极性,不仅生理健身效果不高,心理健康干预效果也不好。体育老师可以用画报、夹板或平板电脑等方式安排好训练动作库,然后将学生分组并选取组长。学生先组内讨论每个练习动作的特点,然后分配给组员,组员围成一个圆圈,拉开适当距离,以时间或个数为限,组内每个人完成自己的动作以后,改为下一个人的动作,依次循环下去,组长负责间歇时间和维持循环顺序。训练动作熟悉后,也可以组织小组间的比赛。这样,化单人训练为多人合作训练,不仅保证了体能训练效果,还在心理上有更多的干预效果。有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缓解了学生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等方面的不良情绪[5]。

2.3 利用中等量的体育运动进行干预

此处中等量的“量”是体育课堂中身体运动的负荷量,主要从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来阐述。运动密度是指一节课中身体练习的时间和总时间的比例,该比例越高,密度就越高,就说明学生运动较多。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运动距离、次数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距离越长、次数越多,则运动强度越大,运动者的体感也越累。

根据已有研究(盛建国,2016)证明,进行较长时期的、有规律、中等量的体育锻炼,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最佳[4]。一节体育教学既要保证增强学生体质这一体育课“本质”,还要能够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有效干预。如果一节课是高密度、大强度,则学生身体感受会容易过度劳累,这除在身体上产生肌肉疼痛、静态心率过快、恢复慢等生理问题以外,还会产生失眠、焦虑、神经衰弱等心理障碍,这就更加剧了心理障碍程度,所以高密度、高强度的课堂不可取。而反之,低密度、小强度的体育课又失去了其学科增强学生体质的本质,亦不可取。低密度、高强度的课不仅打破了课的持续性,还会因短时间内高强度运动造成心理负担,并不利于心理障碍的干预;所以考虑以高运动密度、中小运动强度的课堂,来干预“新冠”疫情学生心理障碍,高运动密度,可以到60-80%,保证了课堂中学生运动的持续性(一直有事做),同时,中强度锻炼心率控制在120~140次/min,小强度锻炼心率90~110次/min,使得大部分学生均是进行了持续性的中小强度运动,既能增强学生体质还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效应。

2.4 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进行干预

由于学生的心理不成熟、知识面不广的限制,在“新冠”中可能会产生偏颇、夸大、轻视等错误的认知,从而产生不良行为和情感。理性情绪疗法之父艾利斯就曾提出,应激事件是中性的,并不直接引起心理障碍,而个体根据自己内在的认知系统,作出的非理性想象和解释,才是导致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6]。

为了更有效地、彻底地解决问题,就要抓住其根本进行干预。在心理学中,认知疗法就是被常用的、行之有效的疗法之一,它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体育教学可以结合认知疗法这一理论来进行干预:首先,在疫情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建议2个月)适量增加理论课课数,教师就“新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预防策略等问题,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ppt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知“新冠”、懂“新冠”,不夸大、不恐慌、不轻视、不盲目,促使学生对“新冠”的认知重建,将原先的不良认知引导回来,从而达到对不良行为和情感有效干预的目的;其次,在理论课中强调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健康心理、提高免疫力对“新冠”的预防甚至治疗的作用,让学生 “懂”体育、“信”体育、“行”体育,积极地、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课和体育运动当中来,为更好地开展体育实践课和体育运动打下意识层面的基础,从而为体育教学对“新冠”心理障碍干预创造好的前提条件;最后,教师在理论课中灌输体育健康效应形成过程的长期性、规律性、科学性理念,让学生“行”有目标、“行”有方向,能坚持“行”、规律“行”,“行”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和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学生不仅关注目前的健康状况,还要正视将来可能还会出现的其他应激事件,预防可能出现的应激性心理障碍,达到未雨绸缪之功效。

3 讨论

本文主要以针对疫情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障碍进行干预为目的,对一线体育教师提出可操作性的创新建议。但有人可能会对此提出质疑:心理问题应交给专业的心理医生或老师来解决,我们是不是跨学科了?体育课虽然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但对心理障碍干预能不能有效呢?首先,体育课具有综合性特征,它可以融合多学科知识内容来为教学服务,单心理学方面就有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等。其次,体育课程本就肩负着学生身心健康的职责,在抓住“增强学生体质”这一本质因素的基础上,“叠加”起其他因素也是可以的,比如教育因素、心理障碍干预因素;再次,以体育教学手段对心理障碍有效干预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贾雄[7]等人2004年通过对“非典”后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以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教学方式,发现课堂中小组讨论、标兵引领、兴趣诱导等教学形式能够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运动中、更有利于心理障碍干预和缓解;王霞[8]等人2006年采用中、小强度的健美操和跑步锻炼对36名患有抑郁情绪的学生进行8周的干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中等强度和小强度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研究对象的抑郁情绪,具有干预作用;梅学艳[9]等人2011年以集体体育游戏的教学形式对有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的学生进行干预研究,效果显著;此外,王军[10]等人采用不同隔网对抗体育项目对大学生焦虑抑郁干预,根据效果对比分析得出:讲究集体战术思想和团队协调配合意识的“社会交往”型身体锻炼项目对抗抑郁功能更有效,但干预焦虑的效果不如“转移注意力”更好的运动,比如乒、羽、网单打练习。最后,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有自己的学科特性和本质,还有着其教育功能。要以学生为本,不仅让学生学知识、练技能,还要使学生养成优良的人格、品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1]李天心.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312-314.

[2]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8-253.

[3]姚颂平.科学锻炼,抗击“非典” ———体育健身锻炼常识与方法百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社联合出版, 2003(1).

[4]盛建国,高守清,唐光旭.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5):98-103.

[5]蔡春霞.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科学时代,2007(1):63-65.

[6]钱铭怡.心理咨询与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233-238.

[7]贾雄,贾秀雯.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新思考———从“非典”期间太极拳受到学生青睐谈起[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2):123-126.

[8]王霞,颜军. 中、小强度的健美操和跑步锻炼缓解女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 40(10):69-73.

[9]梅学艳,陈芳芳.体育游戏干预下的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运动,2011(2):76-77.

[10]王军,谢翔.不同隔网对抗体育项目对大学生焦虑抑郁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93-95.

On PE an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isorder Intervention after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LIANG Kui, etal.

(Qingshan High School of Wuxi City, Wuxi 214036, Jiangsu, China)

梁奎(1981—),硕士,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新冠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