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终身体育观的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探索
2020-11-22李雨薇
李雨薇
基于终身体育观的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探索
李雨薇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0)
从教学方式、师资力量、教学场地以及课程设置四个方面对高校武术教学的开展现状进行探讨,提出根据时代的变化改革武术课程教学方式、加强武术队伍师资力量建设、合理利用教学场地和完善课程设置和考评方式的改革措施,以期通过武术项目的开展树立当代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
终身体育观;武术教学;改革;探索
近年来,教育部颁布了多项有关扩大招生的政策法规,我国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如今的大学体育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学习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教育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深深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土壤之中。一方面,武术以不同的视角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另一方面,它作为古老的体育运动方式蕴藏着巨大的健身价值。与此同时,武术也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成为体育公共课的热门课程。武术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因此,在终身体育的理念下,大学体育武术的教学侧重点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需要更加注重大学生体育意识形态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1]。
1 武术运动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1.1 弘扬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融合了中华文化的哲理性与艺术系,而且兼顾了中华文化的继承性和审美性,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西方体育项目的不断涌入,传统武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普通高校中开展武术课程,既是对传统武术的发扬和延续,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广泛歌颂,而学习武术运动则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在武术课程教学中,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的武术技能,更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感受武林志士不怕牺牲、不畏艰难保家卫国的伟大事迹。
1.2 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近几年,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通过体质测试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大学生体质健康年年下降,有些学生的运动范围仅限于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之间,甚至由于外卖的出现,导致只有教室、寝室“两室之间”,这对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是极为不利的。而传统的武术通过电视、电影等媒介的宣传,吸引了很多的当代大学生,因此,可以通过高校创新开展武术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参与武术锻炼的意愿。例如北京体育大学将武术的特点与体操深度融合,并结合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特点,创新编排方式,开展武术体操课程,深受大学生的广泛追捧。所以,普通高校在开展武术课程时,可以将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赋予武术新的内涵,充分调动大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以到达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2 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要想探索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改革路径,首先需要把握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如今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有效提出改革措施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从教学方式、师资力量、教学场地以及课程设置四个方面总结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2.1 教学方式
目前,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模式主要是侧重于武术套路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武术套路的技术动作的学习,一般开设的课程为24式太极拳、三路长拳、少年拳等。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分段讲解相应的动作技术要领及动作名称,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既未告诉学生技术动作的原理,又没有考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虽说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学习到相应的武术套路,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并不能培养学生相互探讨武术套路的积极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学生降低学习武术的兴趣。课后,学生要想进行练习或教学武术套路时,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会应用相应的技术套路而不明白技术动作的原理,难以制定高效率的练习方案,且不能很好的灵活运用武术的套路,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掌握武术运动技能,也会降低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甚至会限制武术运动的传播与发展。此外,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那么,要想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自发练习武术,并且以武术为载体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就尤为困难了。
2.2 师资力量
高校武术教师学历的构成一般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总体来说教师的学历较高。硕士学历的教师有着较高的武术技能水平,主要是以竞技武术为主;而硕士以上的教师有着较高的科研技术水平,以休闲武术为主。众所周知,武术有竞技武术和休闲武术之分,竞技武术是专门为竞技体育而生,一般的练习之人都是从小开始习武,有着良好的武术基础和武术素养;而休闲武术则主要是为了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更多的练习者是兴趣爱好使然,并不一定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普通高校武术教师的结构为,竞技武术和休闲武术各占一半。练习竞技武术的教师,有着良好的武术素养,但由于教学理念未得到及时的更新,在其教学时的侧重点依旧在竞技武术方面,没有考虑到如今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并且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不能较好的与时代发展联系起来,导致学生难以学以致用;而以休闲武术出身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使用更为灵活,但是其武术素养不够,甚至有的教师会出现动作不标准的情况。武术的教学包括了专业技术和理论学习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提升武术课程教学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当代大学生选择武术作为选修课。
2.3 教学场地
由于武术馆的建设成本太高,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高校都没有建设专门的武术馆,而是将其他体育项目的场地与武术上课场地进行了混合在一起,甚至有的学校上课时是在操场上进行练习。众所周知,武术中有很多动作都需要用力蹬地或起跳腾空,若没有合适的场地保障,学生练习时会增加意外发生的概率。此外,天气作为不确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选择武术作为选修课的积极性,场地的限制还将对学生课下练习提升自己的“武艺”造成较大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
2.4 课程设置
普通高校开设的公共体育课程目的是学生以自身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选择相应的体育课程,学习相应的体育技能,促使自身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为文化课程的学习提供基本保障。一般高校开展武术课程都是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授课,一周一节课,一节课90分钟。然而,在选课时发现武术课并不是大部分学生的首选,而是作为备选,甚至有很多学生不愿意选择武术课程,通过调查了解到其中的原因是有些学生比较喜欢武术,但是一学期的武术教学的枯燥、乏味是限制学生选择武术课程最大的因素。在对选择武术课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大学生选择武术作为选修课的目的有防身自卫、纯粹喜欢和锻炼身体等因素[2]。那么,说明武术课在普通高校中具有一定的受欢迎程度,关键问题是如何调整课程安排以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使得更多的学生选择武术课程。因此,改革武术课程的开展方式将是下一阶段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 基于终身体育观的武术教学改革措施
3.1 根据时代的变化改革武术课程教学方式
首先,武术运动作为中华国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并不被多数学生熟知,因此,在武术公共体育课程进行之初,授课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了解武术文化价值,包括武术运动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需要大力宣传武术的健身价值,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着力点。
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学生选择武术课程时不仅是想学相应的技能,更是想明白动作形成的原理,所谓“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那么,普通高校在下一阶段的武术选修课中需要改变只注重教学技能培养的现状,而忽视动作原理的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在上课之前教师将学习的技术动作及动作技术要领发到班级教学群中,提供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后进行复习。(2)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共同探讨武术,武术动作的掌握是需要数以十次乃至百次的练习才能形成肌肉记忆,而分小组学习时,组内成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监督,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有了相互学习的伙伴加上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培养终身练习武术的习惯。
3.2 加强武术队伍师资力量建设
高校体育教师人员十分有限,既承担着繁重的体育教学任务,又要顾及科研任务,所以,优秀的体育教师十分匮乏,优秀的武术教师更是凤毛麟角。有参与竞技武术经历的教师自身具有其他教师不可比拟的优势,即武术技能的专业化,然而,不足之处就是其教学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将竞技武术与时代特点相融合,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学习休闲武术为主的教师,应该在下一阶段中提升自己的武术素养,武术素养是武术运动的灵魂,任何习武之人或武术教师都需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具备一定武术素养的人,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武术之精髓。教育部门可以组织武术教师技能大赛和学习培训等活动,既能增加武术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的机会,使其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又能够提高武术教师技能的水平,使其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还有助于武术教师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俗话说“言传身教”,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武术教师的队伍只有在取长补短中发展,才能不断壮大,才能更好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终身武术的理念。
3.3 合理利用教学场地
目前,我国高校较少的学校设置有专门的武术练习场地,高校内的武术场地可谓十分缺乏,大多数普通高校采取的措施是与其他体育场地,如体操场地、室内排球场地进行混合,上武术课时就是武术场地,上体操课就是体操场地,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武术场地的紧缺状况。还可以通过与校外武术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模式。一方面,高校可充分利用其武术场地的优势,通过改善武术课的教学场地环境,为学生提供安全、实用的武术练习场地,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理念;另一方面,学校为武术培训机构带去了大量的潜在生源,若培训机构的场地设施、教学环境能吸引到学生,那么,学生将会在武术培训机构进行学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武术培训机构的收入水平。
3.4 完善课程设置和考评方式
传统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是将90分钟视为一节课,并且将其平均分为2节小课,各45分钟。对于武术项目来说,倘若是90分钟全部练习武术课程,会使得学生产生单一、枯燥的感觉。因此,可以在后续开设武术课程时,采用混合上课的形式进行,两节小课可以在前半节课教授武术的内容,第二节课根据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可以让学生身上戴着相应的护具,利用上课所学的武术套路进行实战练习,教师作为裁判员监督,防止学生在实战对抗的时候出现意外事故,以此激发学生对武术动作技能的探讨兴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将武术的防身功能最大化的应用到生活中。
对于普通高校武术课的考评方式,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对学生的武术课程成绩的考核,应该从传统的套路演示中解放出来,注重武术理论的考核,包括武术的起源、发展、健身价值等方面,还应该加强武术技能的实战考核标准,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切磋、点到为止进行考评;第二,对教师的考核标准应该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应该更加强调武术授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中的创新,避免以课时论英雄的单一考核局面。
3 结语
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改革是一个较为复杂系统,既包括了较为宏观的教学方式、师资力量、教学场地、课程设置等方面,又包括了提升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等方面。因此,只有在解决高校武术教学宏观问题的基础上,才能为微观问题的解决提供基本保障,进而为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观提供理论指导。
[1]周成.基于终身体育观的普通高校羽毛球教学改革探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9,3(136):18-19.
[2]陈王明,梁耀荣,梁文洪.高校武术选项课开展现状研究[J].武术研究,2020,5(1):68-70.
[3] 王家忠.当代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95-98.
On the Reform of Wushu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Lifelong Sports
LI Yuwei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80, Hubei, China)
李雨薇(1999—),本科生,研究方向: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