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基础,创新驱动——“互联网+”模式下高校体育智能化管理研究

2020-11-22李林朱

运动精品 2020年11期
关键词:体育器材教学管理智能化

李林朱

夯实基础,创新驱动——“互联网+”模式下高校体育智能化管理研究

李林朱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02)

以高校体育教学为例,分析高校体育智能化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互联网+”模式下高校体育智能化管理发展对策进行探究,通过建立“互联网+体育”教学模式,促进高校体育智能化管理,为夯实高校学生体育学习基础,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高校体育;智能化管理;夯实基础;创新驱动;发展对策

当前,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资源,充实体育教学改革内容,是引导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学习理念的关键阶段,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具有重要意义[1]。但是当前,在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充实下,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和教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同时对于体育教学设施的管理不到位,导致器材耗损现象严重。因此借助“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合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为推动高校体育智能化教学管理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同时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推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不断进步提供参考。

1 高校体育智能化管理现状

“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等体育理念的渗透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如高校体育设施的更新换代、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渗透,不仅是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互联网+”体育教学理论和理念发展的关键。当前,互联网技术在各行业领域中广泛应用,使高校体育教学事业发展局限性越来越突出,这种突出性的特征不断扩大,且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造成较大的影响[2]。高校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学科教学方面:教学资源的可利用面较窄,传授的效率相对较低,导致体育教学的难度加大;(2)身体素质的监测与训练方面:高校内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监测不规律,且存在监测数量大、仪器及设备供应不足等现象,相关的体质监测数据和结果不能够及时的反馈给学生本人,造成体质监测的流程不规范,运动处方的设计与学生体质监测数据不紧密;(3)场馆及体育运动设备的使用及利用方面:传统高校体育教学背景下,场馆的实施及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体育运动场所,如体育馆、足球场等的预约流程繁琐,且不是公开共享开放,收取相对较高的服务费等。此外在体育教学管理方面,没有建立一体化的文件管理流程,对体育教学安排工作不重视等。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案正在快速发展,智能化改造方面的体育管理与教学得出广泛关注,如改变了以往仅仅靠网页进行线上教学模式,增加了微信小程序、APP软件或者其他网络教学直播软件等,向实现高校体育智能化管理、课外体育锻炼的监控系统建立等方面奠定坚实基础。

2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体育智能化教学管理存在问题

借助“互联网+体育”教学新模式,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对于夯实高校体育教学基础,创新驱动教学模式具有重要作用[3]。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础看,我国在多个领域中都已经开始应用“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且在教学管理、教学体系的制定等方面已经取得突出成就,但是各个行业领域对于“互联网+”技术的理解深度不够,导致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障碍,下面将以高校体育智能化教学模式为例,论述“互联网+”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智能化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线上教育相关软件技术落后,操作性较差

针对开发相关手机APP的公司来说,由于他们缺乏深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观察与调研,导致开发需求模糊,缺乏条理性,尤其是手机软件系统的兼容性上,难以满足对所有的型号手机都兼容,因此导致软件系统使用的普及性、广适性存在不足。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在使用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过程中,所操作的软件系统容易出现数据被篡改现象,对于资历较老的教师而言,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操作便利性不足,操作过程中易出现各类型问题,难以达到使用预期。

2.2 学校行政管理不完善,部门联动性较差

高校内部有关体育智能化教学管理的制度不完善,往往仅局限于传统理论教学,而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关注度较少,部分智能化管理事务得不到相关政策的支持,导致智能化体育教学过程过于封闭,应用效率不高。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智能化管理来说,应结合各个部门的管理细则,制定明确的、具有普适性的智能化教学管理规定,例如需要各级学院的支持、学生体质水平检测需要由教务处统一管理,促进数据收集方法及流程的规范化、体育场馆与财务管理系统相连接等[4]。

2.3 沟通模式过于传统,管理者与学生沟通不畅

学生信息、学生体质监测成绩、场馆服务等与学生处、教务处、财务处等的沟通过程存在障碍,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对接存在障碍,智能化管理效果不明显,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不顺畅等。另外,在已经建立的相关沟通平台中,对应存在的垃圾信息相对较多,再加上学生对其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不足,导致学生自身的沟通主动性下降,管理者对于学生的管理主动性也会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造成沟通管理过程失衡。

3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体育智能化管理发展策略

3.1 夯实基础,科学管理

“互联网+”教学模式是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产生的,其不仅需要开展科学化、一体化的管理,同时需要建立网络化管理机制,还需要在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基础目标、实践目的的基础上,融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及各项工作,并加强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科学规划、加强沟通,积极宣传,提升线上软件系统及软件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共享化。同时,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人员来说,由于缺乏对“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认识,导致在线上教学平台或者软件的宣传过程中,没有把控好核心热点问题,导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互联网教学资源的认知能力和整合能力欠缺,因此必须加强对体育教学人员的培训,提升软件及硬件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水平,还应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尽量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求[5]。

3.2 完善信息,实现教学信息公开化

教育教学信息具有广泛性、普适性,尤其在高校体育智能化教学管理过程中,更需要建立教育教学信息公开化原则,突出“互联网+”教学模式的优势。例如在高校体育教学器材的管理过程中,学校应开发一款“出借系统”,对满足学生借用体育器材需求,实现出借信息条理化、准确化提供技术支撑。现实情况下,很多高校体育器材出借后,会出现归还周期延长、甚至发生丢失的现象,因此借助“互联网+”教学模式,利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学校与学生个人之间建立一套完整、科学、有序的体育器材管理系统,一方面能够借助智能化管理系统,加强学生对于体育器材的爱惜程度;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校方及时准确的追踪器材出借信息,同时还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哪一类体育运动喜好,为教学设计和课前备课做方向性指导。

3.3 加强协调管理,做好信息互动

高校教学及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涉及部门较多,在教学管理政策、教育行政体系等方面,都需要各个二级院系协调联动,搜集相关教学互动信息,构建一体化教学管理机制等。智能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主要建立在体育教学政策制定、软硬件系统的升级改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有效使用等,不仅与高校的信息管理部门相关,同时与各个院系、各位体育教师、所有学生都紧密相关,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出谋划策,加强沟通交流,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协调互动[6]。借助“互联网+”教学模式,将优势教学资源进行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利用和搜集线上教学信息的能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利用学生最熟悉的方式与其展开互动,为促进师生交流,加强各个部门、各院系的协调管理奠定基础。

3.4 加强内部管理,实现创新驱动

高校内部管理工作直接决定了体育教学的走向,是日常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有力保障。在内部管理的同时,也要针对智能化教学管理,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好“互联网+”教学资源,实现体育教学器材、课程设计等的有效梳理。例如,智能化管理能够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在高校体育器材管理办公室中,内部管理的加强不仅能够促进工作人员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开展,同时能够给体育器材采购部门提供便利,可通过电脑系统,及时浏览教师发布的教学需求,提前进行体育器材的采购配置工作,器材管理部门也可通过电脑及时了解教师的上课需求,将体育器材提前分配好,做到线上交流,线上确认,通过创新教学模式,驱动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促进了内部教学及管理工作的秩序化、和谐化。

4 结语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充满挑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体育智能化管理工作带来发展机遇,也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升体育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7]。高校智能化教学管理工作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紧抓“互联网+”教学模式下的智能化教学管理工作,把握好时代机遇,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升发展驱动力。

[1]刘文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智能化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运动,2019(2):75-76.

[2]刘文方.“互联网+”时代高校体育智能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9,35(4):74-77.

[3]朱林.“互联网+”背景下体育教师教学智慧及其生成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9.

[4]闫智慧.基于APP技术背景下徐州市普通高校校园体育管理平台构建与设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5]焦峪平.“互联网+完全学分制”背景下网球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实施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6):6-7+18.

[6]佘凯.昆明市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8.

[7]栗涛.网络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专业现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7):209-211.

Constructing the Foundation, Driven by Innovation--Study on th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of College PE with the "Internet Plus" Mode

LI Linzhu

(Wu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uxi 214102, Jiangsu, China)

李林朱(1979—),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与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器材教学管理智能化
室外体育器材的维护保养研究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迈向智能化:艺达电驱动高端制造之路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论智能化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典型应用
计算机应用于体育器材管理的策略探究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小学体育器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