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背景下高校体育在线教学的新思考

2020-11-22

运动精品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教务疫情教学模式

吕 超 张 婕

疫情背景下高校体育在线教学的新思考

吕 超1张 婕2

(1.烟台理工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2.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7)

随着新冠肺炎的暴发和蔓延,在线教学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体形式,通过分析我国高校体育在线教学的现状和必备资源,发现在教学监察、学生身心体验、师生交互、同伴效应、成绩认定5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提出引入智能技术、开放直播互视、增加监察干预、创新评价体系的建议,为高校体育在线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疫情;高校体育;在线教学

“面对面”的传统教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法进行。为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教、不停学”要求,同时满足教育需求和防疫要求,在线教学就成了比较恰当的教育形式,它能通过网络,以电脑或智能手机为载体,将全国各地的学生聚集在一个平台进行远程教学,在疫情时期表现出显著优势;及时有效保护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体现出在线教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温度。从性价比及可行性原则来看,在线教学具有远程交互、经济实用、灵活便捷的特点,是值得大面积推广的教育模式[1]。

反观高校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和竞技要求,一味套用其他专业的在线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尤其在疫情时期,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具有体育特色的在线教学模式至关重要,如此才能在防疫时期达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蔓延且发展态势尚不明朗,这就对体育在线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疫情背景下,高校体育在线教学紧急备战,需要新思考新探索。

1 高校体育在线教学现状

1.1 在线课程数量

截至2019年4月,中国已有12500门课程上线、2亿多人次“打卡”线上学习,中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达到世界第一[2]。但在爱课程、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等在线教育平台仅收集到100余门体育类在线开放课程,未能实现体育项目全覆盖,2017-2018年教育部认定的体育类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只有11门,高校体育在线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手段尚且捉襟见肘,何况在疫情时期,高校体育在线教学将会远远满足不了逾3000万在校大学生的教育需求,无法承担教育主力军的责任和压力。

1.2 在线教学形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校本实际,高校现行体育在线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网络精品课3种,常用体育在线教学手段为微课、MOOC和SPOC。多种体育在线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交流与互动,促使体育教育教学方式与路径向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3]。

1.3 在线教学平台

国内使用广泛的在线教学网站有学堂在线、爱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教育在线开放资源平台、央视网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超星慕课、腾讯精品课、新浪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等,常用在线教学手机APP有超星“学习通”、智慧树“知到”、腾讯课堂等。

2 疫情背景下高校体育在线教学的功能选择

许多体育课程含有动作技能教学,但远程学习方式却不利于动作技能教学,然而,面授学习却能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因此,体育课程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方式[4]。但在疫情时期,面对面教学是很难实现的,在线教学失去了线下教学的辅助,如何最大能力弥补体育教学技战实操和学生身体感知方面的不足,如何便于学校教务管理和学业考核显得尤为重要。微课具有知识点教学精准化和学习碎片化、快捷化的优点,以及教学过程监测和统计分析的功能;MOOC具有教学系统化、课程精品化的特点和成绩认证的功能,SPOC具备实时直播功能,可以实现师生交流的及时化和学生浸入式体验。体育在线教学功能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发挥其教育主导作用,满足教育需求。

3 疫情背景下高校体育在线教学的必备资源

教师、学生、教务人员、教学督导、智能设备是在线教学的必备资源,是保证在线教学正常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见表1)。

表1 高校体育在线教学各部门、人员工作职责

部门/人员课前课中课后 设计及制作课程 送审及修正课程整理弹幕留言直播答疑 教师(团队)上传课程发布作业评阅作业及考试 发布教学任务 给定成绩 直播提问 学生选课在线学习上传视频 完成作业及考试 制定教学计划监测在线教学 教务人员排课运行情况在线监考 专业教学督导审查课程在线听课审查直播

3.1 教师资源

建设一门精品体育在线课程,首当其冲是教师资源。对师资水平高,师资力量强的高校可以鼓励体育教师开设新的在线精品课程,已开设的体育在线课程要继续完善,增加学生的选课范围;对师资力量一般的高校,可多名教师共同建设同一门在线课程,保证覆盖专业必修课程;对师资力量薄弱的高校,可引进国家、省级网络精品课程,发挥优秀学生助理的助教作用。

3.2 教务资源

教务资源包括教务人员、专业教学督导和教务软件系统,是在线课程健康有序运行的中枢资源。

教务人员就是高校教务部门负责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的行政人员,具体工作包括排课、组织考试、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学生学籍等。

教学督导由本专业学术水平高、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和管理人员组成,是本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落实教学质量管理的指导者和监督人。

教务软件系统的选择和开发要贴合校本实际,有效对接在线课程功能,对在线教学起到有效的管理和监控作用。

3.3 物力资源

鉴于体育教学较强的实操性,需要教师全身示范动作和细节讲解动作要领,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和练习。体育在线教学的作业和考试形式主要以上传练习视频为主,需要教师或助教逐一观看评阅,软件系统无法统一批阅,这就加大了体育教师(团队)的工作量,也对学生的录制水平和视频上传格式提出要求,这就需要体育在线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物力资源。

学校方面:高校可建设体育在线课程工作室,购买在线课程录制和剪辑所需的软件、专业配置电脑、摄像机、录音机、收音器等,以及在线课程平台的后台功能使用权和资源利用权。

教师方面:体育教师需要配备带有高清摄像头的电脑和智能手机,以及在线课程制作的相关软件;在线教学所需的PPT、电子教案等文本资料;录课所需的运动服装、体育器械和场地等。

学生方面:参与体育在线学习的大学生至少要配有智能手机和视频格式转换软件,方便录制练习视频,并能转换为在线教学平台可兼容的视频格式上传。

4 疫情背景下高校体育在线教学的不足

我国信息化教学改革发展至今虽已建设了许多精品在线课程,也总结了一些在线教学经验,但多是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线课程存在表现形式单一,忽视教学方式信息化建设,未能体现大学体育的课程特性和开发建设力度不足等问题[5]。何况在疫情时期高校体育教育只能依靠在线教学模式,不足之处还会更多。

4.1 教学过程监测力度不足

体育在线教学和体育传统教学在教学地点和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提高了教学过程监测难度。一方面,体育在线教学的录课开课环境相对开放,具有任意性,可以是家、体育场馆、学校等地,不像传统教学中学生都是固定在本校体育场馆。在线教学不便于教师对学生出勤的管理和学习状态的感受,也不便于教务部门和教学督导专家对教师教学水平的监测和反馈。另一方面,体育在线教学对学习时间没有限制,大学生可根据实际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不利于统一监测学业水平。

4.2 学生身心体验感不强

体育教学重在动作技能和技战术的学习和掌握,学生的身体感知和情感体验非常重要,而在线学习形式主要以观看视频、PPT和电子文本为主,学生不能跟随教师和同学集体练习,不能亲身接受教师的动作纠正,也不能进行交互对抗性练习。学习场地一般以家室为主,田径、球类等对场地和器材有较高要求的体育项目很难开展练习,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身心体验感,不利于学习兴趣的保持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4.3 师生交互不高效

由于体育在线教学的课程发布和学生的在线学习存在时间差,不能保证师生同一时间参与教学过程,师生之间提问答疑、交流沟通必须通过弹幕、作业、讨论、通知等软件平台功能,产生教与学的延迟。SPOC可以有效缩短这种延迟,但目前软件的直播功能无法实现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可视,只能通过弹幕文字接收信息,出现教师对学生的视频盲端现象,不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设计,对师生交互的及时、通畅造成障碍。

4.4 同伴效应不易显现

同伴效应,又译作同群效应(peer effects),广义地定义为宿舍、班级、年级或学校内同伴的背景、同伴现在的行为及同伴的产出对学生产出或行为的影响[6]。在体育教学中同学之间的展示、练习、竞赛、纠错等行为,可使大学生产生自我荣誉感和“比学赶帮超”的心理波动,增强大学生主动学习体育技能的动力,良性的同伴效应得以显现。体育在线教学,学生不易感知班级的学习氛围,同学之间练习的既视感不强,同伴效应难以显现,是体育在线教学的一大损失。

4.5 成绩认定不尽规范

高校体育成绩一般由动作技能成绩、身体素质成绩、平时成绩和理论成绩等四部分组成,传统教学模式下比较容易测评获取成绩,在线教学模式下则不好获取这四部分成绩,单身体素质这一项,学生所在环境没有专业教师指导和测试,缺少专业仪表和场地器材,就无法上报准确成绩。体育成绩的认定无法做到公正、准确,在线教学模式下体育成绩的认定是基础创新还是另辟新径,需要更加科学的理论思考和广泛的实证检验。

5 疫情背景下高校体育在线教学的建议

5.1 打造更加智能的在线教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发展催生智能技术的异军突起。AI技术引入体育在线课程建设,可使教学形式呈现智能的效果,让在线教学实现方法与线下教学所用的方法相同或相类似,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身心感知度。3D制作教学视频,呈现立体画面效果,让教学环境更逼真。影创AR眼镜高清投影,植入运动传感器,在虚拟空间感知教学和竞技。

智能技术是体育在线教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智能技术对体育在线教学的干预,是大学生实现浸入式学习和提升身心体验感的有效手段。

5.2 直播互视为师生交互打通“最后一公里”

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互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关系,目前体育在线教学只能实现“多对一”学生观看教师的直播模式,教师却看不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播教学时开设“虚拟教室”,形成师生视频矩阵,既能让教师看到每一位学生,方便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时解答学生的即时疑惑,也能让每一位学生看到彼此,形成同伴效应。

5.3 开发监察功能让体育在线教学“守规矩”

在线教学平台只有教师端和学生端是不够的,还需要建设教务端,开发教学监察功能,面向教务员和专业教学督导开放,实施在线教学的全过程监察,把握师生言论的正确导向,确保教学过程的科学有序,保证教学质量的“硬核”发展。目前教学督导人员通过加入体育教师在线课程进行听课,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授课起到了监督作用,下一步要提高听课的随机性,真实掌握师生的教学状态,真正起到监察作用。

5.4 创新成绩评价体系让体育在线教学“有法可循”

体育在线教学基于网络远程,成绩结构一味套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的成绩构成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体育成绩认定若继续沿用动作技能成绩、身体素质成绩、平时成绩和理论成绩的结构,动作技能可通过上传视频评阅,身体素质可通过增强心肺功能的健身运动评定,平时成绩可通过教学软件后台学情数据评价,理论成绩可通过教学软件发布试题评分。

构建科学完善的成绩评价体系是体育在线教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要做到公正准确,真实反映学生的体育水平。

6 结语

高校体育在线教学是在疫情阴霾下的应急之举,对体育在线教学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综观我国高校体育在线教学现状,课程数量、教学监察、评价体系、技术开发、情感体验等方面还不能满足高校体育全覆盖在线教学的需求,鉴于体育教学实操性的特点,高校体育在线课程提升学生的亲身感知和运动体验尤为重要。高校体育在线课程既要结合疫情时期的教育实际,又要放眼在线教育的长远发展,集中信息技术、设备器材、教师专家等教育资源合力,多元发挥微课、MOOC、SPOC等在线课程的教学优势和超星学习通、智慧树等教学平台作用,打造更智能、更人性、更高质量的在线教学模式,既能在正常时期更好地辅助传统体育教学,又能在重大疫情时期独当一面。

[1]贾明舫.校园外语调频台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非典”疫情下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3(6):48-50.

[2]光明日报.中国慕课:跑出速度创新标准[EB/OL],[2019-04-11]. http://news.gmw.cn/2019-04/11/content_32731865.htm?utm_source=UfqiNews.

[3]王会儒,赵晗华,余建波.中国大学慕课体育类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8):69-75.

[4]陈坚伟.MOOC时代中国高校体育在线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3):109-114.

[5]雷敏.我国大学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17,24(3):101-105.

[6]袁玉芝.教育中的同伴效应分析——基于上海2012年PISA数据[J].上海教育科研,2016(3):30-34.

New Thoughts about Online Teaching of College PE under Epidemic Haze

LV Chao, etal.

(Yant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tai 264005, Shandong, China)

吕超(198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教务疫情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战疫情
教务排课对高等院校教学运行的作用分析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浅析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培养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培养方案为核心的教务管理系统开发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