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法治发展思想共筑新时代伟大复兴美丽中国梦
2020-11-22庞春祥贵州商学院
■庞春祥/贵州商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丰富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非凡的勇气开启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形成了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深入人心的新时代生态法治发展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法治发展思想的孕育和丰富内涵
追根溯源,从落后就要挨打,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从速度型GDP模式下的粗放式发展,到质量型绿色生态法治理念下的可持续、共享式发展,从高居“庙堂之上”的抽象的科学发展,到深入“百姓之心”人民期盼的绿色发展;从求生存、盼温饱朴素的“生存式”发展,到求环保、美生活、靠法治、张正义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党和人民对生态法治发展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生态发展是“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式的绿色发展。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湖州市调研时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后来发展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这一形象的思考,辩证地阐明了摒弃唯GDP马首是瞻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走绿色生态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向。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代表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望。生态发展思想的核心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绿色代表了天蓝、地绿、水清、土沃、人美、物丰;代表了生命之树常青,蓝色星球常在。可持续和永续发展就是要坚决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美丽发展之路。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拓展,为协调推进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人类共荣的“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了基础。理念一变,海阔天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树立和落实绿色生态发展、永续发展理念,必将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推动“美丽中国”和“民族复兴”伟业迈向更加高远的新境界。
生态发展是遵循科学规律的永续式发展。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理念,认真在“保护”和“改善”四字上下功夫,大力推进保护性行政和保护性公益事业,推动激励“保护产业”和“改善产业”的创新发展。
生态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好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发展应与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正相关。在不同发展阶段,美好生活的内涵有所不同。党中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绿色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着眼于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新变化新期盼,寻求群众认可和满意的美好式发展。
生态发展是法治保障和促进的可持续式发展。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让数以亿计的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自然人、企业和社会团体稳步迈向绿色生态发展的康庄大道,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引领,无论如何是难以实现的,即使侥幸在局部短期实现,也是难以持久的。因为生态发展不仅仅是生态经济的发展,也是生态科技、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和生态政治的发展。生态法制与法治的完善与推进的程度,影响和决定着绿色生态发展的增量和质量,决定着生态发展的成败。习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法律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中,良法之治是治本之策,以法律制度和良性法治打击破坏、污染环境行为,落实新时代国家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优先战略,进而引领、激励和促进绿色生态发展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常态化,推动形成绿色生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形成,是新时代发展观和发展实践上的一场“深刻革命”。
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法治发展思想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和“不以GDP增长论英雄,树立生态红线观,保护生态环境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要受惩罚,而且终身追责”的战略决断。201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这是继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印发后,最新出台的一项生态文明建设专项配套政策文件,体现了党和政府建设生态文明高度负责的勇气和决心,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实质问责阶段。这是首次对追究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作出制度性安排。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并提出要“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2017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又一重大成果,对于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了具体的考核指标,干部任职不再只是以GDP论政绩,而是要考核其所管理的自然资源是否保护
2013-2016年党和政府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壮士断腕的勇气”,带领人民进行了“转方式、调结构、去产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不以“GDP”论英雄及党政同责等官员评价、问责机制的革命性变革。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协调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以大气十条和水十条为标志,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迅速出台了各种防治行动计划和整治方案,打出了防污、治污的系列制度措施“组合拳”;新修订的《环保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系列法律、法规装上了“牙齿”,并得到了较好的执行。2016-2017年遍布全国的大气卫星监控网建成,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和预报平台开始运行,以北方冬季大范围“雾霾”为标志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真正的遏制,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开始增加,“蓝天保卫战”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随着全国范围的“河长制”“湖长制”的推行,我国《水法》法律制度体系有了常态化的监护执行人,全国各类河湖水网“水净、水清”的目标有望早日实现。2014年我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国各类城镇绿化建设突风猛进,塞罕坝荒漠化治理经验全国推广,美丽乡村建设样板频出,为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法律制度具体化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三十九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并向世界宣告,“共同完善国际标准体系”。认真落实这一重要思想,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完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下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产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以生态发展、环境保护制度微观标准化推动治理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以标准化引领宜居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产业促进法》,统合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智慧发展、共享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技术创新和绿色技术研发,推进生态产业和法治人才培养,改革分配制度,调动人才积极性,构建生态财政、生态金融和生态税收体系,健全绿色生态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引导资金流向生态保护、生态改善和生态创新产业。习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国的生态法治之路,必须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来积极地监督企业,畅通举报和诉讼渠道,奖励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有功人员,使全社会形成爱护我家园,美丽我中国,复兴我华夏的社会风尚,积极投身到生态发展,美丽中国,复兴中华的伟大行动中来。
2017年金秋十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依法治国方略有机结合的新篇章,为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法治发展、共筑伟大复兴美丽中国梦绘制了蓝图。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中央成立了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坚持厉行法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和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以良法保障善治,以良法保障和促进绿色生态发展。具体行动方略是:
(一)加快生态法制建设,推动绿色生态发展
加快建立和完善引领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体系,以此推动、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依法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市场制度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持续发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彻底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补齐生态短板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
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依法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三、新时代生态法治发展思想的国际意义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2013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阳国际论坛年会上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面对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自私行径,中国依然坚持提前实现中国减排目标,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世界责任,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法治体系的稳定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崇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政党大会上指出,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丽中国梦的实现,是美好世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世界美好家园,是全世界各国政党和人民的共同责任。这是对人类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的高度概括,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大国责任和全球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美丽中国梦是美好世界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世界人民合作共赢,包容互鉴,扬弃工业文明,走向和谐、绿色、法治生态发展康庄大道的强大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