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 新定位 新方向
——舞蹈编导与思政课堂建设协同效应之探索
2020-11-22陈雅琴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陈雅琴/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一、前言
课堂是实现知识传授与教育的主阵地。新形势下,习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至关重要。课堂教学作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性角色,不仅体现在教师自身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统一”[1],还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就要求教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把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贯穿、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积极探索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有效路径,这对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与德育能力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舞蹈编导课程作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具有对人体形体的提升和人格的塑造有着全面发展的美育价值,其育人的作用是由内而外生发的。新形势下,舞蹈编导课程如何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舞蹈编导课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技术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完成舞蹈编导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的效应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习总书记指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3]。可以看出,舞蹈编导课程与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舞蹈编导课程在现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探索与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
二、探索舞蹈编导课堂教学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的必要性分析
(一)发挥艺术类课程的美育功能,渗入舞蹈编导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塑造
舞蹈是一种美的教育,它通过其动作表现浸透学生的心灵,感染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情感,陶冶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编导课程不仅具有舞蹈教育的意义,还需要培养具有传承和创造中国舞蹈文化的接班人。习总书记指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在经过系统的舞蹈专业教育下,不仅传承了学生对美的认识,也启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对人体形体的提升和人格的塑造有着全面发展的美育价值,这既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思政的重要元素。因此舞蹈编导有必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好艺术类课程的美育功能。舞蹈编导实施课程思政正是从这门学科出发,渗入专业课程对人的全面塑造。
(二)扬文化自信,推动中国舞蹈文化创新
舞蹈编导学科的特色是继承中国舞蹈文化传统,舞蹈编导专业学生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国舞蹈文化的使命。舞蹈作为人类古老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不断积淀而源远流长。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舞蹈文化凝结着厚重的中国历史底蕴,是深埋在中华儿女内心的文化符号,也是植根于我们内心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大学生作为肩负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接班人,舞蹈编导专业学生既是中国舞蹈文化的践行者和实践者,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舞蹈文化的开拓者。因此,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在进行艺术表达和实践活动中,要坚持以德育为先导,舞蹈文化为精髓,扬文化自信,推动中国舞蹈文化创新,制作精良的文化大餐。
(三)以艺术为引擎表达思政更能渗透学生的心灵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晓邦说过:“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舞蹈编导作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它作为一种美的教育,不是依靠单纯的说教,而是通过肢体和动作表现来感染学生,给学生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巨大冲击,将舞蹈中传达的思想和精神融入舞蹈的精髓中,更能浸透学生的心灵。以艺术为引擎传播思政,如以红色文化为主题融入舞蹈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凝练红色舞蹈的思想精髓,将红色舞蹈中的精髓融入课堂训练,舞蹈编导学生在参与编、导、演的创作过程中,让专业学生深度感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内心世界,启发学生的表演情绪,通过学生自身的舞蹈肢体语言,体验并表达着不同时代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矢志奋斗的革命激情。以红色文化引导专业学生传承红色精神,增强爱国爱党情怀,引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用舞蹈表达思政更能入脑入心。
三、实现舞蹈编导课堂教学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的路径分析
(一)专业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舞蹈编导专业不仅具有舞蹈专业的教育意义之外,还具有舞蹈自身具有的思想教育意义。学生的舞蹈技艺来源了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不仅包括了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还蕴含了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由此可见,教师是课堂思政中的德育来源,也是实现课程思政的主体。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德育能力将极大地影响协同育人的效果。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主动思考舞蹈编导课程的育人功能,把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贯穿、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将德育元素融入到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中
课堂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舞蹈编导课堂教学中将“技术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传授舞蹈编导知识的同时贯彻思政教育,使教育“润物细无声”,学生的德育与智育一举两得。在专业舞蹈知识学习之外,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舞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创造强调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情怀、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的舞蹈作品[5]。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红色遗址、走访纪念馆等,激励同学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感受共产党人爱国情怀和勇于献身精神,感悟共产党人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决心。教师通过凝练红色舞蹈的思想精髓,将红色舞蹈中的情怀融入课堂训练,学生在参与编、导、演的创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进行引领。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基层去汲取营养,带领学生深入到偏远乡村,积累素材,创编鼓舞大众士气,以“艺己之力”助力脱贫攻坚的舞蹈作品。也可以带领学生到精准脱贫的山村,让专业学生感悟新农村的变化[6]。创编出激励大众感受新农村的变化的舞蹈。坚持引导学生到基层汲取营养,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专业素质的提升。
(三)以舞蹈编导竞技思政的实践体系来增强学生获得感
通过积极探索舞蹈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思政教育对象转变为思政教育主体,通过舞蹈编导专业展演来传播思政、引领思政。一方面舞蹈编导专业在学校各部门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教学改革,立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学生创造舞台表演实践平台,挖掘学生自编、自导、自创、自教、自演等综合实践能力,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舞台表演形式;另一方面结合舞蹈作品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指导排演红色题材、革命题材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在思想追求和艺术追求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舞蹈编导专业竞技思政活动诠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舞蹈艺术让思政元素真正地入脑入心。
四、结语
舞蹈编导课程作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它是一种美的教育,具有对人体形体的提升和人格的塑造有着全面发展的美育价值,其育人的作用是由内而外生发的。专业教师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主动思考舞蹈编导课程的育人功能,把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贯穿、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教师自身发挥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和舞蹈编导竞技思政的实践体系来传播思政、引领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