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维一体的协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以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2020-11-22赵春霞胡秀兰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赵春霞 胡秀兰/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各行各业迫切需求创新人才。出于应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高校都与企业行业开展合作,在区域内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校企协同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要素效率的主要战略路径。如何将企业要素融入实践教学,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本质所在。
一、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目前,校企合作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高校与企业在合作方式上仍存在共同问题:
(一)合作不够深入
企业出于形象考虑,与高校就某一方面的合作签订协议,即签署一般性资源共享协议,实现单个或若干个项目合作的多,建立战略联盟的少。具体来说,目前仅仅停留在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协同单位等的某个方面进行了单维合作,尽管合作企业数量较多,但合作层次不够深入。
(二)合作方式单一
高校在协同创新功能设定上存在缺失,双方主要以科研项目为中心而进行的合作,只能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未上升到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层面加以认识,因此难以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始终。
(三)相关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参与内在动力不足,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以盈利作为经营目标,虽然从长期来看,参与人才培养有益于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与技术革新需求,由于教育收效的滞后性,导致了企业无法立竿见影地收到参与教育的回报,不能促进短期内的收益,偏离了经营目标。加之学生参与企业实践需要企业增加在人力、成本、资源等方面的投入,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校企协同在缺乏有效机制保障的情况下,往往使得企业切实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二、开展校企协同合作的迫切性
现阶段,协同创新的基本思想及理念已经在产业创新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创新教育的内在属性是实践性,校企协同为大学生提供了直接面向工程实践的机会,能更好地了解产业发展的最新态势,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精神,同时,也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加快了产业革新。
(一)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能力”,坚持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建设宗旨,围绕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务,汇聚一流的人才和团队、优势的学科和平台、优质的科研资源和条件。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加快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学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交叉和新兴学科的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中提出要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并提出要建设包括“打造高端创新团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等五大项任务,将对优势学科、品牌专业、协同中心和特聘教授四大专项实行滚动支持。
积极推进与企业的协作协同,整合人才、学科、科研等优势资源,不单是当前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也是创新性国家建设的现实需求,有着极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符合国家“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关于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的要求。
(二)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转型期,为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有更大的担当,企业迫切需要知识创新。企业的能力优势是充足的创新基金、技术的快速商业化等。学校优势在于人才密集、学科交叉、视界前沿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平台等。通过校企协同,企业与高校之间优势互补,以高校为技术供给方,企业为技术需求方,合作过程中实现知识产权、知识转移及过程管理,通过技术革新不断推动行业发展。
(三)符合创新人才发展需要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应从战略上考虑如何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及如何将研发应用于产业之中。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交错时代的到来,高校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技术创新和智能生产对人才的发展要求,现阶段,校企深度融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既能塑造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又培养其具有高超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协同框架下,高校将培养的学生输送到对应的企业就业,企业获得了满足发展需求的人才,在技术革新中不断推进理论发展,与此同时企业也成为人才继续培养的基地。
三、基于协同理论,构建三维一体的实践新体系为了不断提高校企协同度(创新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的紧密程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材料学科优势,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创新主体间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整合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和协同单位中合作潜力大的企业,以项目为牵引,充分发挥企业、学院、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构建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转化三维一体的发展框架。
(一)师资队伍平台建设
充实企业导师队伍,导师制是开展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是校企密切合作的纽带,在企业内部物色有专业特长的企业人才聘为导师,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可分成三个层次:一是聘请研究生企业导师,将优秀的学生尤其是专业硕士输送到企业里去培养,学生在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也使得学校与企业实现实质性融合;二是聘请本科实训指导教师,校企协商讨论本科生实习实训教学内容设置,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三是聘请产业教授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从海外引进的优秀人才往往缺少企业工程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内教师通过掌握企业先进的技术信息以指导课堂教学,弥补教材信息的滞后性;另一方面,发挥校内教师研究型思维能力的优势与企业导师共同创新行业生产技术方法,开阔工程视野,拓宽工程背景,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二)开发项目合作平台
校企协同合作,以项目合作作为牵引。对接行业与国家战略需求,由企业提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学院牵头整合优势资源进行技术攻关,企业、学院和协同创新中心三方合作共同设立创新项目,成立研发团队,项目经费由课题来源企业、学院和协同中心共同支出。
合作过程中,企业解决了技术研发的问题,能够组织生产,实现成果转化,服务行业创新;高校依靠研发中心的平台实现科学研究的突破,拥有知识产权(论文和专利);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质上进入企业研发环节,及时发现自己在知识技能上的不足并充电,在参与研究过程中实践了理论知识,且为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进行了实习准备,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无形中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校内,以校企协同科技创新项目等为载体,开设本科生创新项目,提升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三维一体实践体系的建立,充分调动了企业、学校、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积极性,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三)完善本科生实习、实训合作体系
传统上,学校跟企业签订合同建立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表面上看起来能满足本科生实习实训的要求,但是会存在企业经营状况变更、同批次参与实习实训学生数量较多等因素,导致开展本科生实习实训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在协同框架下,可考虑以下方法来改善:
第一,合作方式进行拓展。企业导师切实参与到本科生实训中来,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定期召开研究会,讨论本科生实习实训教学内容设置,将工程实际中易发生的问题、前沿方向及时反馈到教学中。规范材料,包括企业简介、企业工艺流程、实习实训手册和能力评价等。
第二,制视频供观看学习。针对现场讲解快而短暂的现状,商议校企合作将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未涉密的技术环节录制成视频,提供给学校,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学生观看学习。
第三,建议可拓宽本科生实习、实训的形式。在时间上,不用局限于学校规定的本科生实习周内开展工作,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安排;在形式上,不用局限于绝对的统一,专业可联系多家企业,分专业分批次安排学生到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在拓展方面,在与企业的关系得到了有效巩固的基础上,可在学年内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参观交流。
(四)完善企业人员参与高校教学的机制
面对行业发展趋势,高校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包括评价培养目标设置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定期邀请协同企业代表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讨会、企业家进校园等。一方面,高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渴望,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和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更新,密切关注生产实际发生的时代变化,把握新技术的创新趋势,使培养的工程人才能够适应和满足产业和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根据业内专家、资深人士和校友等对毕业生综合能力反馈,从外部评价毕业生的学习成果,实现校内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培养合格的毕业生,服务行业发展。
四、结语
通过积极推进三维一体实践教学系统,有效整合研究生工作站、实训基地、协同单位进行多维度合作,以项目合作为契合点,在解决企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同时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界和教育界在实践教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紧密结合和深度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长效合作机制和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三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将为企业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快企业技术革新,更稳固地推进本科生实习实训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贯穿始终,真正实现从资源深度共享、项目深度合作到建立战略协同联盟,共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适应新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材料类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