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民俗体育进高校困境与出路①
2020-11-22张燕
张燕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1]”。传统民俗体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之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一定成效,却面临诸多问题,体育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生态环境破坏和西方体育文化冲击,几千年口传身授的民俗体育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实施民俗体育进高校传承发展迫在眉睫[2]。本文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思考如何突破困境,推动民俗体育进高校传承发展。
1 民俗体育进高校的困境
1.1 法律政策执行力不足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建立自下而上的申报制度,目前,很多地区工作重心依旧放在挖掘、整理和申报等方面,没有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非物质文化进校园宣传和实施工作中。“重挖掘、重申报、轻传承、轻发展”现象反映法律政策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执行力严重不足问题,折射出民俗体育进高校传承发展任重而道远。
1.2 西方体育文化冲击,文化认同感缺失
体育全球化进程加快,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文化风靡全球冲击各国,无一幸免。但面对体育文化冲击反应各不相同,以韩国和日本为代表,他们借助西方奥林匹克精神积极改造,提升在国际上的地位。我国以西方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全国各大高校设有体育专业,其中跆拳道等项目开展如火如荼,许多大学生对民俗体育闻所未闻,潜意识产生抵制情绪,造成对民俗体育文化陌生和文化认同感缺失[3]。同时,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注重个人能力发展,“更高、更快、更强”精神迎合学生的心理诉求,使“土生土长”的民俗体育逐渐被西方体育挤出时尚圈,传承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1.3 传承方式制约,人才匮乏
民俗体育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为主,使得传播渠道越来越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落后的传承思想已不适合现代社会;传承时间、地点不固定,没有统一教材,通过观察、模仿、练习,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随机传授,容易受外界影响中断学习;口传身授小规模人才培养,传承人数量少,易造成技艺萎缩,后继无人困难局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俗体育活动传承发展无固定收入,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青壮年迁移,常驻人口锐减,男女比例失调,年龄结构失衡,一些口传身受的民俗体育活动往往因传承人逝世而消亡[4]。
1.4 脱离原生态
为了迎合西方竞技体育的需求,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改编,西方竞技体育形式上嫁接使得民俗体育项目表现僵化,慢慢地摒弃了原有的特色。许多高校引入民俗体育,为了产生经济效益,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匮乏,重技术动作练习,轻精神内涵阐释;教学方法单一,缺少意志品质、民族精神培养和专业教师资源;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考核效仿西方竞技体育,忽视教学结果反馈和改进工作[5];教学目的复杂,商业气息浓厚,上千年历史留存的民俗体育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脱离原生态。
2 民俗体育进高校的出路
2.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资金保障
作为民俗体育保护和传承的主体,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必须将工作重心转向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政府加强宣传普及和引导[6],制定优惠性政策吸引高校积极开展民俗体育项目;建立专项资金,及时下发,保证经费充足;完善法律政策,健全民俗体育进高校法律保障。
2.2 加强民俗体育文化传播,建立文化自信
民俗体育是民俗文化的一种形式,具有神秘色彩,与西方体育相比往往给人较为抽象的感觉,增加了理解难度。加强民俗体育文化传播,建立文化自信是民俗体育传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作为民俗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加强民俗体育文化学习和传播,增强文化认同感、增进民族凝聚力、建立文化自信[7],让民俗体育文化融入学生生活,感受民俗体育文化魅力,做民俗体育文化传播的骨干。
2.3 关注民俗体育活态传承人,拓宽传承途径
人是民俗体育活态传承的主体,关注民俗体育活态传承人是民俗体育传承发展的核心。目前面临民俗体育传承人地位普遍不高,生活条件较差,多数传承人为了生活奔波,渐渐地失去了激情,阻碍了民俗体育传承发展。因此,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改善传承人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地位,提供资金帮助[8],鼓励创办民俗体育培训机构,弥补传统民俗体育传承方式弊端,扩大传承人覆盖面积;另一方面,利用高校体育课程融入民俗体育项目,把民俗体育传承人从“山间”请入高校指导教学,为民俗体育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2.4 基于原生态,突破教育瓶颈
文化是脆弱的,一旦脱离原有的生态环境便会衰亡,民俗体育亦是如此。民俗体育在高校传承和发展脱离原生态,随心所欲的改变其原有的内容和形式,嫁接西方体育教学方法,让原有的民俗体育丢失了“灵魂”。高校应从多方面突破教育瓶颈:(1)树立正确保护观念,脱离经济利益驱使,引入民俗体育项目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本土体育文化环境;(2)教学内容应遵循民俗体育的活态特征,突出项目精湛、独特的技艺和民族情感的表达,重视内涵的传授,适当组织田野调查活动,感受原有的文化生存空间;(3)加强民俗体育的师资建设,组织教师进行民俗体育知识和技术培训,定期考察学习情况和效果。鼓励教师深入田野,了解民俗体育历史文化背景,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能力。
2.5 加强宣传力度,营造高校传承氛围
高校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是知识与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而民俗体育在高校的传承发展呈现“僵化”现象,必须加强宣传力度,营造传承氛围。利用多种资源进行宣传,如网络平台、广播、报纸、图书等方式,让民俗体育文化滋养每一位大学生;结合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保护日,挖掘地方特色,积极举办民俗体育活动,鼓励大学生亲身体验,增进与民俗体育运动项目距离;发挥高校图书馆作用,建立民俗体育项目数字化信息资源库,方便师生课外查阅学习。营造民俗体育高校传承氛围,拓展了师生对民俗体育运动项目的认知程度,促进民俗体育进高校传承发展。
3 结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中,民俗体育传承发展登上体育圈的热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当今西方体育成为时代的主流,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高校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与民俗体育传承发展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民俗体育进高校;加强民俗体育文化传播,营造高校传承氛围;突出民俗特色,改进教学方法,引进传承人指导,才能真正解决民俗体育进高校的困境,促进民俗体育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