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①
2020-11-22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四川成都 610500)
1 高校武术教学意义
高校武术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品格具有一定的塑造作用,学生在高校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方案指导下接受武术理论、进行武术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长此以往这有助于高校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武术课程教学有自身固定和系统的拳术动作,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动作练习,将有效锻炼身体柔韧性、增强肢体灵活性,从而展现武术动作的力量美、动作美和型体美。武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武术教学也一直伴随着我国的精神文明发展变化,学生在长期的武术动作训练中,不仅可以保持头脑清醒,增强思维敏锐性,更能塑造心胸、修养品德,武术教学中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对我国中华民族精神的合理彰显[1]。
2 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的武术师资队伍有待完善
武术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武术教学的成效。据当前对高校武术教师的调查结果来看,武术教师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性别比例失调,男性武术教师的人数远远超过女性武术教师数量,武术教师的紧缺状态无法有效满足高校的教学需要;学历能力无法有效衔接,有的教师学历虽高但是专业技能水平却很落后,而有的教师对武术教学采取应付态度,很难发挥自身的实际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相当优秀的教师,由于高校没有对教师引入门槛进行严格把关,当前有很多业务水平不达标的教师充斥高校;现有武术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口头讲解、亲身示范等单一的方式进行武术教学,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最多停留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上,很少教师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方法的单调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武术课程的深刻理解。
2.2 武术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有待完善
武术教学是一项培养运动者柔韧性、耐力、身体平衡性和协调性的运动项目,但是长期以来高校的武术教学一直存在教学模式老套和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高校历届的武术教师仍然沿用二十四式太极拳、基础剑术、初级拳套等老旧的教学模式,长此以往,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很难引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往往导致武术教学流于表面,自然而然也就谈不上武术教学成效了。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的具体实践时没有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素养,统一的班级授课教学模式更是充分体现教师的应付态度,高校的武术教学没有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学生没有真正领略武术的内在价值,中华武术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也无法有效释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武术教师更看重理论课,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武术教学重在动作要领的掌握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讲解技术动作要领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2]。
2.3 武术教学中学生固有的学习观念没有改变
虽然大学生已经处于大学阶段的学习,但是仍然持有传统的学习理念。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学习的所有科目都是为了考试,这种情况就让学生产生一种不考试的科目就不用认真学习的观念,学生上大学后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依然没有改变。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体育不是他们需要学习的重要科目,更别说体育教育中的武术教学,加之武术课程考试内容相对专业课较简单,所以大部分学生在武术教学一开始就抱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比如有些学生在武术课上玩手机、聊天,趁着武术老师让自由训练的时机放松心情,完全不听教师讲课,甚至出现学生迟到早退、逃课的现象。如果不改变这种观念,武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 高校武术教学的改进策略研究
3.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武术教学质量
高校应首先设定相应的教师引入标准,在注重教师学历水平的基础上,将其专业教学技能作为重点考察内容,避免高校武术教师学历和专业水平无法实现衔接的窘境。其次,高校应下大力气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力度,比如针对教师组织一系列的武术教学竞赛,让现有教师相互切磋学习、总结自身不足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组织高校武术教师进行定期的外出交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底蕴和能力素养。最后,完善对武术教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对武术教师的考核要从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情感、教学成效等多方面进行,既要看重“量”又要注重“质”,并且考核的最终结果及时向高校全体师生公开,用考核结果激励广大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成效;另外对高校武术教师的激励应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时刻关注教师的个人成长,用丰厚的薪资待遇激励人才、留住人才[3]。
3.2 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武术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武术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根本目的是为了使高校学生通过武术锻炼提高自身体质,促进自身的身心全面发展。高校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应注重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武术终身理念,比如通过给学生讲解武术高手、武术健身价值等内容,培养高校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采用实践教学法促进学生武术技能的有效提升,在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武术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举办多种形式的武术比赛活动,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积极开动脑筋、巩固理论知识、掌握武术基本教学动作,在一攻一守和一对一抗中得到精神意志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注重将现代技术手段引入日常教学中,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DVD、观看武术运动员比赛录像等多种方式,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视觉体验,培养高校学生的武术节奏感和学习自主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比如针对领悟力高、功底深厚的学生,以培养他们的自身武术风格为主,对先天基础较差的学生以改善基本动作为主,以此使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特长。
3.3 改变武术教学中学生固有的学习观念
虽然武术课程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学习科目,但是武术课程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来说,其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在高校进行武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武术学习中深入了解武术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这种文化。因此,要改变学生对于学习的固有观念。无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公共选修课,只要能给自己带来知识的增加或是技能的训练都需要认真学习,学生只有有正确认识到这点才能摆正学习态度。高校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行转变,让学生认识到武术教学的价值所在。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的武术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针对此问题,高校的武术教学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挖掘武术运动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创新武术教学形式和教学技法,提升武术运动对高校学生的持续吸引力,促使学生将武术训练自觉转化为日常锻炼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