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NA并唑来磷酸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2020-11-21邓玉铭谢小红谢志刚
黄 斌 徐 峰 邓玉铭 谢小红 谢志刚 方 彬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广西桂林 541004
骨质疏松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且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此类骨折在临床中发生率也逐年升高。近年来,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方法应用普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研究认为,在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治疗后应用唑来磷酸,对患者骨密度提升明显,可有效对抗骨质疏松症,减少骨折再发生的可能[1]。基于此,本文对102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进行研究,对PFNA并唑来磷酸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 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102例 骨 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60~74岁,平均(66.8±1.4)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1例,摔伤13例;骨折分型:Ⅰ型5例,Ⅱ型20例,Ⅲ型9例。观察Ⅰ组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60~76岁,平均(67.1±1.3)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3例,摔伤11例;骨折分型:Ⅰ型4例,Ⅱ型21例,Ⅲ型9例。观察Ⅱ组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61~76岁,平均(67.6±1.2)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4例,摔伤10例;骨折分型:Ⅰ型3例,Ⅱ型21例,Ⅲ型10例。纳入标准:年龄60岁及以上;X线骨密度测量显示髋骨或腰椎部骨密度T值小于-2.5s,或低能量损失造成且经过临床检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者;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前半年内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者。排除标准:继发性骨质疏松者;长期服用利尿剂、肝素、糖皮质激素等影响骨代谢药物者;伴肾衰竭、恶性肿瘤疾病者;精神疾病者等。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自愿参与。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PFNA术治疗,指导患者在牵引床上保持仰卧位,给予全身麻醉,对患肢进行外旋,纵向牵引后内旋;采用C型臂X线机对患者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观察,在股骨大转子顶点做纵行切口,沿股骨长轴近端延伸5cm左右,对皮肤及筋膜逐层切开,将大转子顶点暴露出来,进钉点选择顶点内侧。采用开孔器开孔,将导针置入并对置入位置进行确认,沿导针方向用空心钻对股骨近端成形后,插入PFNA主钉,对主钉型号进行选择,确保大小合适,对主钉深度在透视下进行调整,在瞄准器辅助下将导针打入股骨颈,对导针位置进行观察并调整,使导针平行于股骨颈中轴偏后下方。对螺旋刀片长度进行测量,于股骨外侧皮质开口,将螺旋刀片打入,并借助瞄准器,对远端螺钉锁定,近端将尾帽拧紧。再次用X线机对患髋正位、侧位进行观察,确定骨折位置及PFNA良好,无异常后对切口进行缝合处理。观察Ⅰ组术后1d给予患者4mg唑来磷酸输注液(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H20113138),1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只用1次;观察Ⅱ组于术后7d给予4mg唑来磷酸输注液用1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1年/次。所有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600mg钙尔奇D(惠氏制药有限公司;H10950029),于中餐、晚餐前服用,2次/d。
1.3 观察指标
对三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Harris评分及骨折再发生情况进行观察,Harris评分用于观察患者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情况;术前、术后1年、术后3年对三组患者腰椎L1~4及髋部骨密度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骨折再发生率比较
三组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24、4.016,P<0.05),观察Ⅰ组、Ⅱ组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术后1年骨折再发生率方面,对照组中7例再次骨折,发生率为20.59%(7/34),观察Ⅰ组中2例再次骨折,发生率为5.88%(2/34),观察Ⅱ组中1例再次骨折,发生率为2.94%(1/34),观察Ⅰ组、Ⅱ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6、5.214,P<0.05),但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83,P>0.05)。
2.2 三组术前及术后1、3年骨密度比较
术前三组腰椎L1~4及髋部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年,三组腰椎L1~4及髋部骨密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Ⅰ和Ⅱ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Ⅱ组高于观察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表1 三组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比较(±s)
表1 三组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比较(±s)
组别 n 骨折愈合时间(周)Harris评分(分)对照组 34 16.49±3.67 83.96±5.38观察Ⅰ组 34 14.98±3.45 85.24±6.02观察Ⅱ组 34 14.72±3.29 85.61±6.14 F 6.204 4.016 P<0.05 <0.05
表2 三组术前及术后1、3年腰椎L1~4骨密度比较(g/cm2)
表3 三组术前及术后1、3年髋部骨密度比较(g/cm2)
3 讨论
骨质疏松是导致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老年骨折原因中比较多见,骨质疏松可导致桡骨、髋部及脊柱等多部位发生骨折,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主要因为骨质疏松导致骨强度、骨密度及骨质量下降,骨脆性增加,在外力作用下,即可导致骨折发生,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且危害较大[2-3]。由于患者肢体制动,需长期卧床休养,骨矿物丢失严重,若得不到及时补充,则可导致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增加骨折再发生的可能[4-6]。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持续升高,且骨折愈合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增大[7-8]。因此,对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治疗后,纠正患者骨质疏松症状、减少骨折再发生率是治疗的关键。
PFNA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主要方法,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及安全性高的特点,术后患者可尽早下床活动,使骨质丢失率尽可能减少,促使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提升[9-11]。除外科手术治疗外,术后药物治疗对骨质疏松症进行对抗也至关重要,目的是对骨丢失速度进行抑制,使骨强度提升,预防骨折再发生。目前,临床中对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种类较多,作用机制也不同[12-13]。唑来磷酸属于临床常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该药物为双膦盐类药物,具有作用强、起效快、疗效长及使用方便的特点,每年注射1次即可[14]。有研究显示,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唑来磷酸治疗,3年后患者股骨颈、髋骨骨密度分别提高5.06%、6.02%,髋骨骨折风险降低40%左右[15]。本研究显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中,在PFNA治疗基础上,观察Ⅰ组术后1d仅注射一次唑来磷酸、观察Ⅱ组术后7d注射唑来磷酸,1年/次,在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PFNA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可使患者骨折愈合速度加快,对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较好;但在术后1年骨折再发生率比较,观察Ⅰ组、观察Ⅱ组分别为5.88%、2.94%,均低于对照组的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唑来磷酸对患者骨质疏松有显著改善作用,可有效预防骨折再发生;术后1、3年,观察组腰椎L1~4及髋部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唑来磷酸的使用对提高患者骨质量、骨密度有显著作用;但观察组Ⅱ组术后1、3年腰椎L1~4及髋部骨密度均高于观察Ⅰ组,提示每年1次注射唑来磷酸,对患者骨密度改善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治疗,同时术后7d开始给予患者1次/年唑来磷酸进行治疗,对患者骨密度有显著提升作用,可减少骨折再发生,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