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特区风景园林40年纪念

2020-11-21郑曦

风景园林 2020年10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深圳公园

在中国,珠江三角洲具有十分突出的地理位置与资源优势。早在汉代丝绸之路开启之时,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港繁盛一时,不仅是海陆大宗商货的集散地,还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此后,唐代打通岭南与中原沟通的陆路大动脉,始发港逐渐向位于珠江下游的广州迁移,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正式拉开历史帷幕。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推动下,明清时期催生了高度适应珠三角地区地势低洼、水患严重等自然条件的“桑基鱼塘”,构建了区域独特的兼具水利与农业功能的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支撑了珠三角几百年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位于珠江口东岸,曾经管辖着包括今天的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的“南头古城”正是深圳的前身,这座始建于晋代、有着1 700余年建城史的古城,历代都是深港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2017年,以“城市共生”为主题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UABB)选址在此,以“城市即展场”为理念,将“南头古城”作为一个“开口”,用艺术魅力植入日常生活以激活古城今世,开启新的社会生态平衡模式。城市设计与建设方式的不断创新与引领正是深圳特区4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特区的初立,珠江口东岸的深圳开启了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凭借三角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便利的海陆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改革春风的浸润,深圳迅速发展为一座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令人赞叹的是,这座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从未停止追求与自然生态共生共荣的脚步。1980年特区成立之初即开始实质着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设。第一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队伍是北京林业大学(原北京林学院)设计组,1982年由孙筱祥教授率队到深圳,对城市绿地系统和公园系统做了开创性、前瞻性的策划规划。后由孟兆祯教授率队对首批重点城市公园和主题公园进行了规划设计,以孙筱祥、孟兆祯两位先生为代表的规划设计师队伍先后规划了七大公园:仙湖植物园、荔枝公园、东湖公园、儿童公园、人民公园、洪湖公园和中山公园;并设计了首批建设的仙湖植物园、东湖公园和荔枝公园三大公园,同时还承担了红云圃、锦绣中华等项目的总体设计,对深圳城市公园体系的确立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树立了深圳园林建设传承与创新中国风景园林体系的标杆。

城市不断扩张、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区域景观格局的巨大变化,红树林等湿地生境持续恶化,生态系统服务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影响。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深圳积极推进全域公园规划建设,打造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的公园系统,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保护原生态的自然资源,致力于构建覆盖全市空间的绿色生态网络。城市有近半的土地被划入生态控制线以内,用作郊野游览和自然生态用地。蕴含丰富物种资源的火山岩,岬湾式海岸地貌的生态地质系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梧桐山、内伶仃岛的森林生态系统等都成为城市的生态宝藏,持续不断地提供着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维系着城市乃至整个区域的生态稳定性与人类健康福祉。

40年,山海间筑起一座公园之城,自然风光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构建了“郊野、森林公园―综合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建设体系,实现开窗见景、出门入园的宜居目标。已经建成各具特色的公园达1 000个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展现了山海连城、四季繁花的城市新样态,深圳已经成为一片拥有美丽生态环境和深厚人文底蕴的乐土,是绿色发展的典范城市。

随着珠江三角洲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性转变,在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的发展愿景下,深圳的创新发展需要在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治理方面寻求更为多元化的创新路径,将生态系统服务更加精准地介入区域环境、城市和社会空间的精明治理当中,由此巩固区域的生命支持系统,实现城市群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统筹协调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健康和富有韧性的世界级城市群典范。

主编:郑曦教授

2020年9月23日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深圳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在公园里玩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