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里的中心城区—福田公园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2020-11-21殷学文于光宇
殷学文 于光宇
公园城市是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体现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目前以成都为先行的公园城市建设在中国许多城市陆续开展,这些城市的发展阶段或条件各不相同,其公园城市建设的路径与空间形态各有差异与特色。不同于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深圳市福田区作为典型的中心城区,发展建设更加成熟,导致无法大规模增加公园绿地或改变城绿结构,因此需要更精细化、人性化的建设路径进行公园城市建设。笔者以深圳市福田区作为典型对象,探索中心城区建设公园城市的路径与方法。
1 研究背景与综述
1.1 公园城市的定义
“公园城市”并不是一个既有的学术名词,目前对公园城市有多种理解[1],例如吴志强提出从“公、园、城、市”4方面特征来定义,包括公共交往功能、生态系统、人居与生活、产业经济活动[2]。成都提出通过“人、城、境、业”四大要素,致力于以人为本、打造公园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体系[3]。刘滨谊等提出通过“人、境、业”三位一体聚集融合为“城”,进一步阐释四大要素的关系[4-5]。
公园城市相较于以往城市发展理念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将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6],通过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品质来吸引人才与产业,增强城市发展内生动力。建设公园城市的本质是修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整合公园绿地与公共空间,联系各类公共服务功能,塑造公园城市网络,融入城市活力生活。
1.2 中心城区的定义
中心城区是指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区,以城镇主城区为主体,包括邻近各功能组团,以及需要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的空间区域,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功能的综合中心[7-8]。相较于城市其他区域,中心城区的建筑密度与强度较高,人口密度与流动性也较高,综合交通体系较发达,同时中心城区作为区域性的公共服务中心,也汇聚了区域级商业、文化、娱乐设施。文中所提及的中心城区主要指大中城市新建的中心城区,以深圳市福田区为典型,其交通路网结构、城市空间格局、职住功能比例特征都具有典型性,能为类似新建中心城区的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1.3 福田建设公园城市的背景
1.3.1 深圳公园城市建设背景
深圳于2019年宣布公园总数量达到1 090个,实现“千园之城”,出门500 m可达社区公园,2 km可达城市综合公园[9],5 km可达自然公园。深圳还将以更高的起点、层次与目标规划世界级“公园城市”建设,使深圳成为更健康、更美丽、更具野性和人文关怀的国际化公园城市。到2035年深圳全市公园总数力争达到1 500个,建成社区花园3 000个以上,建设郊野径500 km以上,使城市绿色资源价值充分释放,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人人享有优质的绿色空间,人与自然高度融合。
1.3.2 福田区公园城市建设背景
福田区作为深圳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也是深圳中心区的所在地,总面积为78.8 km2。截至2019年,福田区常住人口为163.37万人,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百强城区第三。在土地资源高度紧张的情况下,福田区公园面积达878.93 hm2,占辖区总面积10%以上,绿化覆盖面积3 384.48 hm2,绿化覆盖率突破40%,辖区公园总数达119个(图1)。2019年福田区在“百园福田”的基础上,率先开展公园城区规划,利用辖区内所有公园系统打造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让公园发生更多的公共文化与活力交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都市。
1.4 研究方法
以福田区作为中心城区的典型研究对象,一方面分析城区公园绿地建设现状以及使用特征,另一方面分析城市面临的建设挑战与需求压力,明确中心城区建设公园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结合福田高密度、高强度与高建成度的特点,提出强化公园的连接、挖潜绿地资源,整合公园绿地、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以构建公园城区活力网络。提出以人为本的场景规划方式,以及融合城园边界、植入活力功能的具体策略。综上形成福田公园城市建设发展路径,为中心城区建设公园城市提供借鉴。
2 核心问题与挑战
2.1 核心问题
2.1.1 自然山水可达性不佳
福田区位于深圳原关内区域,北靠塘朗山与银湖山、南临深圳湾与深圳河,拥有多样的自然景观资源,但其生态格局割裂、自然难以亲近,具体包括以下3个方面。
1)自然山体难以到达。福田区内的自然山林包括北侧塘朗山与银湖山,现状仅有二线关绿道可满足人们亲近山林休闲运动的需求,大部分山林区域难以进入,临山入口较少,配套设施不足。
2)缺少自然亲水空间。福田区北侧梅林水库由于饮用水源水库管理,无法亲近。香蜜湖水库由于香蜜湖度假村荒废多年,未得到充分利用。西南侧深圳湾红树林由于生态保护区以及广深港高速割裂,市民无法感知海湾。南侧紧邻的深圳河作为深港边防界河,一直处于封闭围网管理状态。南北向贯穿的新洲河与福田河提供少量亲水空间,但由于现状河水为水质净化厂中水补给,因此直接接触水体存在安全隐患。
3)林荫绿带无法进入。福田区城市主干道路两侧现状分布较为宽阔的林荫绿化带,成为重要的生态廊道。现状主要作为道路防护绿地使用,成为城市消极空间,良好的林荫空间无法为人们提供休憩功能。
2.1.2 人均公园面积不足
目前福田区绿化覆盖率约为43%,公园绿地面积达878.93 hm2,占辖区总面积10%以上,对比世界著名城市中心城区也具有优势,但由于福田区人口密度较高,导致人均公园面积仅为10.22 m2。另外,由于主要大型公园均位于福田区深南大道以北区域,福田南侧片区如沙头街道、福保街道、南园街道等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足3 m2。
2.1.3 公园5 min步行覆盖率较低
根据福田区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局2019年工作报告,截至2019年福田公园总数为119个,每万人拥有公园数量为0.85个,相较于香港中环、上海陆家嘴、纽约曼哈顿等区域还存在一定差距。福田公园500 m半径覆盖率为92.8%,但由于城市道路割裂,公园入口缺少等原因,存在步行绕行、跨街困难等现象,沙头-车公庙片区、华强北-华强南片区、八卦岭片区以及梅林彩田片区由于缺少公园,公园5 min步行覆盖率可达区域仍有待提升。
2.1.4 公园配套设施不完善
1)城市公园缺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福田区作为中心城区配置了许多区域级商业、文化、娱乐设施,因此莲花山公园、香蜜公园、中心公园、荔枝公园等城市公园不仅服务于福田区居民,还服务于全市居民乃至外来游客,承载更大的客流量。通过调研发现城市公园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公园内体育、餐饮、商业、文化等设施或场地无法满足人们游憩需求,而公园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由于慢行系统被割裂,也难以为公园活动人群提供服务。
1 福田区公园绿地分布格局The pattern of park green of Futian District
2 福田公园城市建设模式The pattern of Futian Park city construction
2)社区公园活动单一、设施不足,仅提供硬质场地或少量健身设施,且使用居民较多。但近年来福田区越来越重视社区公园的提升与改造,尤其是在景田片区建成社区公园群,通过多个社区共享多个社区公园,差异化配置公园设施等方式极大提升了社区公园服务水平。
2.2 面临挑战
福田区作为发展成熟的中心城区,具备城市高建成度、高开发强度、高人口密度的典型“三高”特征。在此基础上福田建设公园城市面临着三大挑战。
2.2.1 城市高度建成,难以大规模增加公园绿地
福田区作为高度建成的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极度紧张,无法通过大规模增加公园绿地提升人均公园面积或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福田现有城市开发增量只能通过城市更新获取,然而相比更新后更加高密度高强度的城市空间,通过更新贡献的少量社区公园或小游园难以改变城市公园体系、格局或指标。2.2.2 高强度开发,公园与建成空间难以融合
福田区开发强度较高,高强度的开发不仅需要强大的公共交通系统与密集的道路系统支撑,更需要高品质的开放空间缓解高强度开发带来的空间消极感。中心城区由于道路切割,社区内公园绿地斑块破碎,街道公共空间由于超高层建筑消防登高面要求,硬质化程度高,且无法设置固定休憩设施;临近大型公园由于边界封闭,与城市建筑空间相互隔离,难以融合。
2.2.3 人口密度高,需要满足更多元的需求
福田区人口密度较高,常住人口超160万人,不仅如此,通过大数据显示工作日外来人口总数也超过160万人,周末外来福田人口接近30万人。福田区人口特征表现为家庭人口占比大,亲子活动需求高;教育程度高,收入水平较高;国际化人口多,需求更加多元;以现代服务业人口为主,工作时间较长。综合以上特征分析,福田区高密度人口带来多元的人群需求,城市公园不仅需要满足日常休闲运动功能,还需要承载节假日游憩人群的需求。
3 目标与路径
深圳市福田区经历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高密度、高建成度的中心城区城市形态,需要在良好现状基础上再发展,进一步迈向高品质特色化发展路径,将更加重视人的需求,提升公共环境品质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公园城市建设不仅是为福田塑造更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更是综合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成为福田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3.1 福田公园城市建设的目标
面对福田城市发展要求与人民生活需求带来的挑战,结合公园绿地存在的核心问题,福田区开展《福田区公园城区建设发展规划与近期实施计划》项目编制,提出建设“公园里的世界级中心城区”的总体目标,以及“更自然、更精致、更活力、更有温度”的建设愿景,具体包含2个层次:1)以绿为底构建公园城区活力网络—公园绿地+公共空间+公共服务(图2);2)以人为本让公园融入城市生活—从“空间营造”到“场景塑造”。
3.2 具体策略
3.2.1 强化连接—塑造亲自然城市
福田区绿化覆盖面积大、公园面积占总面积的10%左右,在无法大规模增加公园绿地的情况上,需要强化公园绿地之间的连接,形成公园城区网络,一方面完善生态格局,另一方面增强慢行联系,使市民更加亲近自然。具体包含以下两点策略。
1)连接山海,构建山海环城公园带。通过生态廊桥、慢行过街、生态绿带、二层步道等形式将福田北侧梅林山、银湖山进行串联,构建福田中央山脊公园带,同时利用低海拔、生态敏感度较低的带状山林区域建设临山活力公园带,以此增加山林空间的可进入性;西侧通过生态廊桥连接塘朗山—安托山—儿童公园—园博园—深圳湾公园,形成福田西部生态廊道;南侧利用福荣绿道提升与深圳河碧道项目形成红树林-深圳河滨水公园带,成为福田超级城市阳台,增强滨海景观感知;东侧依托中心公园构建银湖山-笔架山-中心公园公园带。总体上,通过生态与慢行的连接形成30 km山海环城公园带,再通过公园带与城市两侧的活力互动与绿色渗透,人们能够在3 km内抵达自然,让福田成为一座亲自然中心城区(图3)。
3 福田山海环城公园带示意Sketch map of Futian Park belt linked to the mountain and the sea
4 蓝绿编织带状公园网络Weaving a belt-shaped park network with “blue and green” space
5 荔枝公园活力区构建模式Construction mode of park vitality area of Litchi Park
2)挖潜资源,沿路公园带编织公园城市网络。福田区道路附属绿地面积为474.66 hm2,拥有良好的带状林荫空间,但缺少进入路径与休憩功能,成为割裂城市活力的消极空间。通过挖潜道路两侧可利用的带状林荫绿地,贯通慢行路径,植入适度的休憩设施,形成带状公园网络,将原有大型城市公园相互连接,引导人们到达家附近的公园进行游憩,也使福田成为公园里的中心城区(图4)。
3.2.2 城园融合—拓展无边界公园
整合公园绿地、公共空间以及公共功能,让公园与城市融合,拓展无边界的公园体验,真正实现开窗见绿,推门入园的公园生活场景[10]。
1)依托大型城市公园拓展公园活力区。公园活力区是指以大型城市公园为核心,内部进行综合提升,外部拓展与连接周边步行可达的区域,形成公园与城市共享的活力区。一方面通过打开公园边界、向周边城区延展林荫慢行网络,拓展公园体验的边界;另一方面加强与公园周边大型商业、文化等设施的联系,整合周边公共服务资源,包括商业零售、餐饮娱乐、公共文化、停车设施等,让公园生活延展到周边区域(图5)。
2)延展社区公园构建公园社区。社区类型包括居住型社区以及商务型社区,社区公园现状往往是被封闭在社区内部成为孤岛,或者具有面积较小、功能设施不足等问题[11]。福田公园城区建设除了强化山水生态联系以及编织公园网络,更重要的是通过构建公园社区将公园真正融入市民生活。公园社区是以社区公园为核心,串联社区内林荫街道与公共广场,整合社区内部商业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向外连接公共交通站点以及周边社区中心或大型公园,以人为本构建5~15 min公园社区生活圈(图6)。
6 公园社区构建模式Park community construction model
3.2.3 活力提升—丰富公园文化活动
福田区现有公园中公共功能与设施不足,一方面通过调整用地规划指标,在公园中植入更多小型商业提供零售餐饮等服务,或植入文化场馆与体育场地丰富公园活动。另一方面引入社会组织、公众居民共同参与,以公园为公共空间载体,定期举办各类型公园活动,并通过互联网移动平台等建立公众参与平台,逐步形成公园文化品牌。目前福田区多个城市级公园已经作为深圳市公园文化季的举办场地,极大丰富了市民的公园文化生活,未来还将增加活动频次,同时深入街道与社区,依托公园社区的建设,创立社区公园文化品牌活动,让人人都能享有公园般的生活。
4 结语与讨论
中心城区建设公园城市需要结合自身高密度、高强度、高建成度的特点,在土地资源紧张、公园绿地难以大规模增加的条件下,整合公园绿地与公共空间资源,联动汇聚更多公共服务功能,通过公园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品质与生态人居环境。福田区作为中心城区典型,通过分析其城绿结构、生态格局、公园建设、公共生活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通过整合公园绿地、公共空间、公共功能,以人为本构建公园城区空间网络,采取强化山水连接、挖潜绿地资源、融合城园边界、植入丰富活力等策略进行公园城市建设,希望对类似中心城区建设公园城市提供借鉴。中心城区的公园城区建设应更加重视公园的连接与资源挖潜,注重人本场景营造以丰富公园自身公共功能。此外,公园城区建设的工作组织与统筹机制也是建设路径的重要保障,后续将进一步研究与落实。
图片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文中图片均引自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所《福田区公园城区建设发展规划与近期实施计划》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