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传承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摔跤“挠羊赛”为个案分析*
2020-11-21陈浩亮邓梦楠张荣静
陈浩亮 张 瑞 邓梦楠 张荣静 张 翔
基于教育传承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摔跤“挠羊赛”为个案分析*
陈浩亮 张 瑞 邓梦楠 张荣静 张 翔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教育传承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中最为重要的保护形式,为强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具体的教育保护策略。文章以摔跤“挠羊赛”为个案,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途径进行研究,发现家族教育、群体教育和社会教育传承方式在摔跤“挠羊赛”教育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摔跤“挠羊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出现“断层”状况,在这种局势下,教育传承成为摔跤“挠羊赛”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传承中教育,在教育中传承”是摔跤“挠羊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但随着传承人数量的减少家族传承逐渐消隐,需要立足于多种教育传承方式相结合,共同为忻州摔跤“挠羊赛”的教育传承保护提出对策,为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发展提供借鉴。
摔跤;挠羊赛;教育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
近年来,随着西方国家体育文化渗透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我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发展一直处于被“挤压”的断层状况,摔跤“挠羊赛”也不例外,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008年6月,国家文化部将摔跤“挠羊赛”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11月摔跤“挠羊赛”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第一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项目;2014年6月摔跤“挠羊赛”首次被正式列入三大赛事的正式比赛项目(中国式摔跤,搏克,挠羊冠军赛)。摔跤“挠羊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得到好的传承,没有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社会中。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相关学术界进行了多方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通过社会运动来进行的项目[1],有的学者坚持以人为本,以传承人、继承人为主体进行保护[2],有的学者在政府部门、教育文化界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建议[3],有的学者在高等教育方向研究[4],还有学者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5]等等。笔者从众多学者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发现:教育传承已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其发挥着其他传承途径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以“教育传承”“摔跤挠羊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论文65篇,筛选17篇与本研究内容高度相关且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并进行归纳整理,从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 实地访谈法
笔者通过对忻州市体育局副局长王悦、忻州市体育局副调研员胡竟仑以及从事摔跤的忻州市体校运动健将、高级教练张顺良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摔跤“挠羊赛”在教育传承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传承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将访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研究提供原始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摔跤“挠羊赛”的传承方式包括口传、心授、身体示范、观念影响、教育传承、大众传媒等。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研发现,教育传承对摔跤“挠羊赛”传递起着主导性作用。根据研究需要和传承的方式,我们可将教育传承分为家族教育传承、群体教育传承和社会教育传承。家族传承中要涉及传承人(是指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发展的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群体传承根据培养目标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即学校体育教育传承和职业教育传承。
2.1 摔跤“挠羊赛”家族传承
2.1.1家族教育传承的内涵
所谓家族教育传承,指的是在家庭或家族范围内对某种文化进行传授,以达到增强技艺或文化传承目的的过程,是对家庭儿女甚至家族施加于较高的教育影响的一种社会活动。一个家族的文化底蕴对整个家族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手艺、武功、技术方面,在拥有血缘关系的继承人中进行传授,传内不传外,也有传男不传女的家规。家族环境的广泛性、自发性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其中传承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7]。所谓传承人是指直接参与摔跤“挠羊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其能够沿袭、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
2.1.2家族教育传承方式
民俗体育文化中蕴含的家族教育元素,可为当今家庭教育提供一些有益启示[8],如摔跤“挠羊赛”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作为家族的“传统”代代相传。家族教育传承一般以民间教育传承为主,家庭传承可分为家庭内部传承和家庭间传承两种方式。传承者通常为家族继承人,是先祖或几辈人的技艺传承[9]。笔者通过对体育局副局长王悦、胡竟仑等人实地访谈与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到,在忻、定、原地区所形成的“摔跤世家”,少则两辈、三辈,多则四辈、五辈,世代相传。例如,忻州“挠羊人”素有“南崔北赵”之称的南高村的崔富海一家和北湖村赵双厚一族、定襄县留念村朱富山家族和原平市西镇乡前沙城村张文锁家族,还有太平街的晋家、下原平村的武家、解村的王家、郑家营的刘家等,在摔跤“挠羊赛”家族教育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摔跤“挠羊赛”通过家族教育传承方式,让家族传承人或更多爱好者学到摔跤“挠羊赛”专业化技术,让他们真心喜欢摔跤“挠羊赛”这个运动项目,以达到娱乐、防身的效果;通过父母、家族的指导、传授,让孩子掌握摔跤“挠羊赛”的技能,在运动中促进其身心健康,也对摔跤“挠羊赛”教育传承发展做出贡献。
2.2 摔跤“挠羊赛”群体传承
2.2.1群体教育传承的内涵
所谓群体教育传承,指的是一群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人以某种教育方式共同参与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群体教育传承作为摔跤“挠羊赛”重要传承途径之一,又包括民间教育传承和政府主导的教育传承方式。在政府主导类的教育传承方式中,学校教育传承和职业教育传承起着主导性作用。
2.2.2学校体育教育传承
学校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方式。将摔跤“挠羊赛”引入学校教育,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摔跤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解决摔跤“挠羊赛”传承发展中的困境,还有利于促进和保护摔跤“挠羊赛”发展的稳定性,主要可以从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两方面进行教育传承。
(1)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对摔跤“挠羊赛”的传承
设立摔跤“挠羊赛”课程。学校将摔跤“挠羊赛”引入到中小学阶段学校体育课教学中去,通过聘请当地专业老师开展摔跤“挠羊赛”课程进校园,向学生传播中国式摔跤教学、观看“挠羊赛”比赛项目等,来扩大摔跤“挠羊赛”影响力,在摔跤“挠羊赛”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传播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以中小学教育传承为切入点,对中小学进行摔跤“挠羊赛”课程开设, 并将其教学成果予以评比,纳入升学指标体系[10];有效开发适合本校的摔跤“挠羊赛”课程,提升学生对“挠羊赛”体育课的兴趣,来实现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目标。例如,2003年4月由忻、定、原三县市中小学组建的青少年摔跤训练网点,让摔跤“挠羊赛”列入教学课程中,为摔跤事业储备后备人才;2009年定襄县兰台学校组建学校摔跤队,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培训,并以摔跤“挠羊赛”为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开展中小学课外实践活动。忻州在各个地区的中小学开展摔跤“挠羊赛”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研究摔跤“挠羊赛”的教学方法、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开展摔跤“挠羊赛”文化交流活动,为各地区的学校进一步推广其课程提供示范作用[11]。例如,2018年10月定襄县诚信中学举办的忻州市青少年中国式摔跤对抗赛;定襄县的一所中学有专门的摔跤体育馆,培养“摔跤挠羊赛”的选手,让更多的人了解“摔跤挠羊赛”,让更多的体育业内人士学习其精华,并将该文化发扬光大。
(2)高等体育教育中对摔跤“挠羊赛”的传承
高等学校是传播知识技能与培养人的社会场所,更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12]。我们将摔跤“挠羊赛”与高等院校相结合,在体育专业中以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高水平运动队这三种形式开展摔跤“挠羊赛”课程。
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制度,对摔跤“挠羊赛”的教学进行研究,将该课程列入大学体育专业一年级时的摔跤专业必修课并制定适合该院校的教学计划,设置教学目标,编写教材,列入教学大纲,使体育专业学生熟练摔跤“挠羊赛”的动作要领、掌握摔跤基本功,形成一定的动作技能。
开设摔跤“挠羊赛”专业选修课程。高校在二年级体育专业课体系中开设摔跤选修课,完善和满足学生自身的兴趣和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促使学生掌握摔跤“挠羊赛”的相关知识,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训练,从而为人才的储备奠定基础。再次,高校以组建摔跤“挠羊赛”高水平运动队的形式开设课程,培养专业的摔跤“挠羊赛”人才,培养专业的摔跤“挠羊赛”传承人。忻州在高等院校培养摔跤“挠羊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专业人才,才可以形成后续的教育传承体系;将培养出的摔跤“挠羊赛”人才通过“扶贫顶岗实习支教”这个平台放置于忻州和其他支教点的各个学校对学生进行摔跤“挠羊赛”文化传承,对该地区体育教师进行传授,让摔跤“挠羊赛”广泛开展。大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范围较广,学生毕业后回到本土地方可在各地区教授摔跤“挠羊赛”的技能、技艺。
进行理论课程建设。高校把摔跤“挠羊赛”作为对学生培育社会价值、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入课堂,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教学和实践,促进摔跤“挠羊赛”运动能够在学校体育中得到系统的传承和发展。高等体育院校对摔跤“挠羊赛”课程建设等开展理论课程,作为体育专业学生的必修的摔跤课程,为摔跤“挠羊赛”的发展提供学术支持,开发摔跤“挠羊赛”课程的教育价值与传承价值。
2.2.3职业教育传承
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能够为国家培养出具有扎实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人才[13],它是以提高竞技成绩为目的,通过专业的摔跤教练进行教学,从而习得摔跤技术、战术的教育过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少体校—省体队—国家训练队的专业摔跤训练,其成效显著,在忻、定、原地区就形成了高天文六代师徒传承、张毛清四代师徒传承、曹计元、荣顺义、王进田等三代师徒传承的职业教育传承脉络。高校通过职业教育和培养,可以使大批的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就对摔跤“挠羊赛”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摔跤“挠羊赛”产生热爱,变成一种爱好,形成大量的摔跤“挠羊赛”的青年群体,使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后可以带动摔跤“挠羊赛”运动的传承和发展。忻州设立一个专门的“摔跤”职业体育技术学校,成立摔跤队,主要学习、切磋“摔跤”这一类的课程及实践技能。为摔跤“挠羊赛”培养更多的人才;聘请专业的摔跤“挠羊赛”国家级、省级或市级传承人当教练,对忻州“摔跤”文化了解多的教师或传承人、职业学院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大批的人才,拓宽其传播领域。
2.3 社会教育传承
2.3.1社会教育传承的内涵
社会教育传承,是指通过图书、期刊、影视等大众媒介等传播手段,达到对某种文化宣传以吸引人们对该文化的关注度,从而参与其中。比赛在许多大型活动以及各种节庆活动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这些群体性的活动对推动摔“挠羊赛”的大众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4]。因此,我们要将摔跤“挠羊赛”作为推动当地摔跤发展的一种手段来看待。
2.3.2社会教育传承方式
摔跤节可以作为一种活动在忻州本地区开展,逐渐发展到全国的各个地区。我们利用传统节日组织活动,对人们进行摔跤“挠羊赛”文化传承教育。例如,2003年9月,中国摔跤协会、山西省体育局、忻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忻州摔跤节[15]、2004年在忻州跤乡体育馆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忻州摔跤节、2005年9月举办第三届中国·忻州摔跤节、2007年9月举办第四届中国·忻州摔跤节、2011年2月举办第五届中国·忻州摔跤节,2012年8月举办第六届中国·忻州摔跤节,至今共举办了六届。
摔跤“挠羊赛”可以作为艺术节目表演、比赛项目进行传播。例如,2018年9月,忻州在剧院上演了非遗民俗风情剧《挠羊汉》,同年6月在芦芽山举办第五届山西跤王争霸赛,10月19日至22日,由山西省体育局在忻州市体校摔跤训练馆主办2018年山西摔跤锦标赛,不仅提升了忻州特色旅游文化的品位,而且引领了一大批文化学者教授专家参与到摔跤“挠羊赛”文化传承中,衍生了一大批以摔跤“挠羊赛”为主题的研究文献、图片、视频、专题栏目等,为忻州摔跤“挠羊赛”文化传承新增了传承途径方式。
3 结论
我们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过程中发现,教育传承是摔跤“挠羊赛”文化传承保护的最佳形式,这种方式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当代传承最常用、最快的一种传承途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种教育传承途径,依据教育传承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家族教育传承、群体教育传承和社会教育传承,不同的教育传承方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摔跤“挠羊赛”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我们以教育传承为重点,多种教育传承方式相结合,弥补摔跤“挠羊赛”文化断层,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性指导。
[1]高丙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革命的终结[J].开放时代,2013(5):143-152.
[2]聂惠敏,董德龙,赵妍.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动因与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6):140-145.
[3]刘明阁.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J].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4]李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必要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90-92.
[5]普丽春.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反思——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彝族烟盒舞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1,22(2):112-117.
[6]徐艺乙.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J].贵州社会科学,2012(12):5-8.
[7]顾建华.中国传统文化.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2).
[8]胥文玲.民俗文化与闽北家族教育的历史继承[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5):11-14.
[9]李媛媛.现代学徒制传承民族工艺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6.
[10]李莉,绍勤,余金宝.论职业教育在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13(29):20-21.
[11]张福三.论民间文化传承场[J].文化研究,2004(5):27-35.
[12]王玉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等教育传承[J].大舞台,2012(6):188-189.
[13]吴言.职业教育与文化传承[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16):1.
[14]吴铮铮.学校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作用探微[J].成才之路,2017(36):92.
[15]王萍,王慧勇.山西忻州“挠羊”摔跤的形成与演进[J].搏击·武术科学,2010,7(4).
Research on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Educational Inheritance
CHEN Haoliang, etal.
(Xinzhou Normal College, Xinzhou 034000, Shanxi, China)
2018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摔跤“挠羊赛”商业价值开发研究(编号:2018512)。
陈浩亮(1997—),本科生,研究方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翔(1968—),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