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同轨三生有幸
2020-11-20杨志冲
杨志冲
【关键词】管理智慧;班级常规;学习小组;班级活动
2013年8月19日,我离开南通中学,来到百年名校启秀中学担任校长。这一年,李庾南老师刚刚送走一届毕业生,大概考虑到我在本地历史教学界有一定影响力,她邀请我担任新实验班的历史教师。自此至2016年6月,我和她在启秀校园里同轨三年,近距离见识了她的风采。
严格的班级常规
与所有班主任一样,李老师接手新班级,也从常规管理开始。一开始不熟悉学生情况,班干部都是指定的,但是第一版班级“一日常规”却是经过所有学生讨论并同意后才公布的。李老师在常规制定好以后会告诉学生:“常规是你们自己制定的,诚信是一个人基本的品德,请各位同学讲诚信,自觉遵守一日常规。”
违反常规的事情经常发生,李老师也跟大多数班主任一样,推行教育、批评、整改三部曲。首先是常态化学习常规,不断教育,强化学生认知。其次是對于违反常规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不因人而异、宽严不一。再次是创造整改的机会,让学生“改过自新”。班主任工作从常规管理开始,常规好制定,见功力的还是执行力。
“常规常改,日进日新”,这是李老师班级管理的一大特点。为什么要修订常规?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有的要求已经内化为学生良好的习惯,没有必要继续存在;另一方面,社会在不断发展,学生在不断成长,新情况、新认识要求对学生的管理举措不断完善。看似小小的常规管理内容的调整,实际反映了李老师与时俱进的精神。
“自主自理”是李老师一直以来倡导的学生管理理念,也是学生自我管理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她把学生自主自理的管理模式打磨得炉火纯青。
值日班长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代表班主任在阶段时间里进行班级管理,是学生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抓手。由于值日班长是轮流担任的,责任心各不相同,容易影响学生自我管理的效率,所以,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李老师的班级,值日班长责任明确,一开始就规定好具体的管理清单。对于常规问题,值日班长有现场处置权,管理效率特别高,也培养了值日同学的管理能力和全体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高效的学习小组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由李老师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学习小组的建立是开展议论的一个先决条件,李老师在组建新班时特别重视学习小组的建立。一个好的学习小组,有三个要素:一是“人”的选择。学习小组建立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讨论,所以学习小组不能分成好、中、差不同类别,其人员结构应该是由基础不同的学生组成。二是挑选好组长。组长要有组织能力,能够调动好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组长还要有学习能力,能够分解讨论的话题,引导小组成员走向深度学习。三是发言人指定与发言内容的组织。发言人由组长指定,在小组成员中轮流选择,不能由一个人包办,确保人人有代表小组发言的机会。发言的内容由集体组织讨论,要简明扼要。另外,发言人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浸润情感的班级活动
常规管理和学生活动是班级管理的两个主要方面,如果说常规管理是刚性的纪律要求,是组成班级的骨架,那么学生活动则是柔性的抚慰,是组成班级的血肉。李老师所在班的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融洽,这与李老师浸润情感的班级活动安排分不开。
与认知同步,规划三年有梯度的班级活动。李老师安排的班级活动,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教育效果特别明显。初一的“向国旗宣誓——做合格中学生”活动,主要是展示入学教育的成果。初二的青春仪式,带有从儿童向少年跨越的成分,责任感是活动主题。初三的毕业典礼,是情感的共鸣。三年初中,你为学校留下了什么?几十年后你将拿什么回报母校?每个毕业生都要思考这些问题。
与祖国同频,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教育。李老师的班会课非常重视品德教育,尤其注重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中,常熟市沙家浜之行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常熟市与南通主城区一江之隔,距离不太远,许多学生对沙家浜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不太了解,李老师认为有必要补上这一课。虽然这一活动时间不长,但学生们深刻了解了战争年代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斗争,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倍加珍惜。
与精神同舞,搭建平台,巧妙设计触及灵魂的对话。学生活动组织容易,但是引发学生精神上的共鸣绝非易事,时机的掌握、话题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情感的把握等都靠班主任的功力。有一次,两位加拿大友好学校校长来我校交流,根据安排,有一个课堂交流的环节。李老师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国际交流机会,主动要求自己班级完成接待任务。交流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很多尖锐的问题,如“智能手机能不能带进学校”“加拿大学生遇见摔倒的老年人扶不扶”等。现实的问题,真实的答案,中国学生与外国教师在课堂上认真探究。虽然国别不同,但是态度与理念一致,整个地球是一个休戚相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真真切切地刻入每个学生的脑海。
有幸与李老师成为同事,向她学习,领略她的风采,得到她的真传,真可谓是“三年同轨,三生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