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金课”建设探索

2020-11-20常思江卫东华

高教学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顶层设计兴趣激发金课

常思江 卫东华

摘  要:“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以“金课”建设为突破口,是高校本科教育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选择。为给“金课”建设提供标准,文章将“金课”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归纳为“教学内容的厚重度”“听课人员的认可度”“培养人才的创新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度”“授课教师的吸引度”“对新模式和新理念的践行度”以及“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度”等方面,并从课程体系设计、教学与科研关系处理、教学主体协同性等方面分析了具体开展“金课”建设时可能面临的困难或亟待破解的难题,提出加强专业课程体系顶层设计、加强师资队伍高层次建设、注重研究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之手段、加强课程资源合理动态配置等对策及实践途径,以在“新工科”背景下形成发展建设“金课”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金课”;“新工科”;顶层设计;兴趣激发;教学协同;课程配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3-0006-06

Abstract: The course refor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for the curren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in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aking the production of "Golden Courses" as the impetus is a significant selection, which aids to train students with remarkable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is new era. It 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hat the thickness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recognition of learners, the creativity of the trained students, the combination degree to practical engineering, the appeal of teachers, the practice degree of new modes and ideas,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discipline are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lden Course". These characteristics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s the criteria in developing "Golden Courses". The difficulties in producing "Golden Courses" in practice are analyzed from the standpoints of curricula system desig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various teaching subjec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olden Course" effectively in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some implementations have been also proposed, such as augmenting the top-level design for professional curricula system, developing the building of high-level teachers, emphasizing the study on how to trigger students' interest, and optimizing the dynamic allocation of course resources.

Keywords: "Golden Course";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p-level design; interest triggering; teaching coordination; course collocation

一、概述

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正如习近平同志2016年4月22日在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的贺信中所指出,“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当前,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我国在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都面临着重大国家战略的调整,在这一大背景下,培养具有跨学科、跨产业、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工科人才成为全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自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就提出并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复合型拔尖创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机制,全国各地高校亦纷纷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改革措施,以响应和实践以培养跨学科人才为目标的“新工科”建设[1],而首要的核心任务就是推进课程改革,围绕新形势、新要求构建新型高质量课程体系,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2]所言,“课程是教育最微观、最普通的问题,但它要解决的却是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培养人……课程虽然属微观问题,却是个根本问题,是关乎宏观的战略大问题”。这一阐述明确了“课程建设”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底色。

“新工科”建设如火如荼之际,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首倡“金课”建设举措;教育部在2018年8月又专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中办和国办联合下发《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随后,2018年9月,第一次由中央组织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发表长篇重要讲话,提出了“全面振兴中国本科教育”的新时代要求。结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与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不难看出,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浪潮已然到来,针对工科高等教育教学,不失时机地将“金课”建设融入到“新工科”建设之中,以打造“金课”作为“新工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显然是找到了很有利的突破口,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在上述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改革举措之下,高校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应从自身实际状况出发,以落实国家政策为目标,对此新任务开展深入研究。

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武器发射工程专业为例,从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提出探讨“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的“金课”建设问题,主要涉及对“金课”内涵的理解、面临的现实困境、对策及实践途径等,为开展兵器类专业课程“金课”建設指明方向,服务于我国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总目标。

二、“新工科”背景下“金课”的基本内涵特征

自陈宝生部长首次提出“金课”概念及其要求后,国内高等教育工作者对“金课”的基本内涵与特点开展了学术讨论。如李志义[3]认为“金课”与“水课”相对应,“水课”的内涵体现为低阶课堂、灌输课堂、封闭课堂、重知轻行及重学轻思等五点,而“金课”内涵则表现为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等五条;吴岩[2]将“金课”归纳为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这“两性一度”;侯长林[4]则将“金课”的内涵与特点归纳为教育性、实用性、丰富性、前沿性、思辩性、研究性、艺术性等“七性”;陆国栋[5]提出将“金课”基本特征归纳为师生互动、关注过程、严格要求等三个方面。从上面的引述来看,由于各研究者所站角度不同,所结合的具体条件不同,因而得出对“金课”内涵与特点不尽相同的阐述,这是不难理解的。从一线教师角度出发,“金课”的内涵与特点应体现在教学效果上,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以及体现在对学科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上。

作者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金课”建设,将其内涵与特点概括为七个“度”,即教学内容的厚重度、听课人员的认可度、培养人才的创新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度、授课教师的吸引度、对新模式和新理念的践行度、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度。

(一)教学内容的厚重度

根据2018年6月在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金课”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大学生合理增负,提高本科课程的深度、难度和挑战度。因此,“金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相当的厚重度。厚重度不仅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在设置上具有良好的逻辑性,能够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地向学生展现一门课程的框架、内涵以及核心要素,充分体现该课程的系统性。所有的教学内容,不论篇幅长短、内容难易、内涵深浅,都应是课程自身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逻辑上闭环、自洽。对于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由于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成一个小系统,这些小系统构成更高层级的系统。增加厚重度不是简单地扩增内容、堆砌材料或延长学时,而是将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严密的逻辑架构进行表达,摈弃与逻辑架构无关的内容,从而形成相当的厚重度,这也是将“水课”变为“金课”的重要措施。

(二)听课人员的认可度

如果把课程比喻成产品,那么听课学生就是用户。一个高质量的好产品,一定具有很高的用户认可度。事实上,学生评价也是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马浚锋等人[6]通过调查研究,将学生对课程质量的认知归纳为“师德师风”“教师授课水平”“考试难易程度”“作业量”及“课程实用”等方面,并给出了评分。由于学生评教的主观性太强,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不能完全客观反映一门课程的真实情况。因此,“听课人员”不能仅仅是“听课学生”,还应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有丰富教学经验与优秀教学业绩的教学督导,甚至可包括各类第三方(譬如,可引入民办教育服务机构对课程进行第三方评价)。此外,认可度必须具有一定的时间维度,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当一个学生毕业后,经历了若干年的实际工作,还能充分认可这门课程、肯定其价值,这样的课一定是“金课”。

(三)培养人才的创新度

“金课”建设者在实施具体课程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这门课程对于人才培养的创新度。这里所说的创新度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与吴岩[2]对“金课”特点的“创新性”描述类似,即通过“金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其成为创新型拔尖人才奠定基础。第二层意思在于,高校一线教师通过打造“金课”,要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即开展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理念创新。钱学森教授曾发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之所谓“钱学森之问”,既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提出殷切的期望,很大程度上也是拷问高校一线教师,有没有把“创新”作为课程建设的首要标准,而不仅仅是作为锦上添花的要素。因此,作者认为“金课”建设必须要体现一线教师个体的“匠心独运”,要有较高的创新性显示度。

(四)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度

工科高等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为工业部门输送工程类专业人才,工科专业课程的“金课”建设必须要体现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度。以南京理工大学武器发射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是为武器装备的设计研发培养专业人才,故专业的应用背景非常强,打造专业“金课”时必须要考虑课程本身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度。由于要跟实际应用相结合,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应用”也是与时俱进的,这就对专业课程的“金课”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但要把历史讲清楚,把基本概念和核心要素讲明白,还要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这种“结合”决不是简单地把一些实际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搬进课堂进行介绍,而应是“有机结合”“启发式结合”。实际应用不但是与时俱进的,更是千变万化的,故案例选择要充分服务于教学内容,不能生搬硬套,要与知识点或知识体系相融合,让学生容易理解、激发感性体验并能举一反三,把教学与实际应用真正做到有机深度结合。

(五)授课教师的吸引度

教师是教学的灵魂,也是课程的核心,更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金课”之所以区别“水课”的特征之一,就是要将授课教师的吸引度作为建设标准之一。教师的吸引度首先基于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及师德品行,同时取决于授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投入,取决授课教师与听课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思想交流乃至情感交流。授课教师的良好吸引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育教学名师,有助于打造精品课程,甚至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我国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两院院士李德仁[7]曾回忆他1957年被分配到武汉测绘学院读本科时,由于对专业不了解,一度闹专业情绪,直到后来听了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顾葆康等一批教学名师、测绘学大家的讲座或课程后,被他们的大学者风范所吸引,才真正安下心来学习,最终成为著名学者。因此,授课教师的吸引度应作为“金课”内涵的重要元素,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对新模式、新理念的践行度

高等教育事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其发展水平受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思维认知水平等的影响,每一时期都会产生别于旧时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新理念,并且伴随着教育行为的具体实践而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的永恒目标是培养对社会能够有所贡献的人才,而不断产生、发展的新模式、新理念也都是为实现这一永恒目标应运而生的。因此,“金课”的内涵应具有与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新理念相结合的显著特征,通过具体课程的教学行为来实践新模式、新理念,本质上也体现出“金课”的先进性。

(七)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度

专业课程是一个专业的基础,而专业主要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并提供发展的基础。对于学科而言,“金课”就是基础的基础,乃是重中之重。从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专业性来看,一个课程能否对所在学科产生较大的贡献度,是衡量其成色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一门课程对学科发展的作用不大(如仅仅是传递有限的知识),无法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两个方面提供较大贡献度,就不能称之为“金课”,即使不是“水课”,也只是可有可无的“木课”(没有含金量)。因此,“金课”内涵应包括其对所在学科发展的贡献度,在课程建设时就应充分考量。

三、专业课程“金课”建设面临的困难

尽管目前“金课”建设已成为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陈翔等[8]认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实施过程有局限性、计算过程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制约了“金课”建设,评价体系重构有助于去除阻碍“金课”建设的拦路虎。薄蓉蓉等[9]则发现,当前存在高校“金课”建设理念有分化、师生参与意识淡化、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实际上,“金课”作为一个新事物,势必会与当前诸多条件形成不和谐、不融洽甚至完全相悖的关系,这就是导致在具体实践中,“金课”建设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等都会面临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困境和难题。作者结合南京理工大学的武器发射工程专业,对专业“金课”建设面临的困难做一点思索性的简要分析。

(一)课程体系构建亟待完善

兵器类专业开展“金课”建设存在困难,首先与其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有关。兵器类专业的本科招生规模和体量相对较小,如南京理工大学武器发射工程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不足60人。因此,受到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学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课程教学往往没有完备的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借助其他专业的力量,或共同开课,或直接由其他专业类似课程代替。例如,武器發射工程专业主要研究弹箭类武器的发射和飞行规律并开展相应的设计,需要用到理论力学、机械设计、自动控制等方面知识,而这部分知识的传授未能开设专门的课程,而直接由力学专业、机械专业等开设的通识基础课替代。

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尽管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相同,但在广度、深度、侧重点、应用背景、工程实例等方面都有其特点,如完全采用通识基础课代替,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与情感无法得到有效激发,在做科研训练、毕业设计或较复杂的课程作业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思想上就会形成对专业的畏惧和抵触,无法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开展“金课”建设首先面临的就是要“具体专业具体分析”,形成独立、有效、闭环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亟待优化

工科专业与实际工程应用的联系非常紧密,高校教师往往要承担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过去有一种提法,即高校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对教学工作是有利的,可以把科研中一些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种想法或出发点是完全正确的,但从现实情况看,随着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投入越来越大,高校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越来越多,项目级别、规模和难度越来越大,相应地,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多,客观上势必挤占用于教学准备和教学研究的时间。特别是武器发射工程专业,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几乎都是国防类的科研项目,涉及国家秘密,不可能在课堂上直接讲述项目研究的内容,如果一定要把科研内容结合到教学中,就必须对科研内容进行深度的提炼和升华,既不能涉密,又要能服务教学,而这一过程是比较复杂的,需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应用型专业,教师如果完全不参与或很少参与科研项目,就不能学以致用,长此以往教师的学术水平可能会退化,也无法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度,也就不符合前述“金课”的内涵与建设标准。这一状况对于专业一线教师是比较困难和矛盾的,往往导致教师只求按部就班地完成讲课任务,学生只求中规中矩地听课、考试、拿学分,教与学两个方面都缺乏较高的挑战度,难以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极易导致“水课”的产生。因此,开展“金课”建设,必须进一步优化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以科研促教学而不是相互阻碍,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实际困难。

(三)“教”“学”“管”三者协同亟待加强

长期以来,课程教学重点关注“教”“学”两个方面以及两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主要表现在:1.教师的备课、授课以及与学生对话;2.学生的预习、听课、思考、复习以及与老师对话。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或教学管理者扮演的角色分量较轻、存在感不强。诚然,由于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太强,教学管理部门无法从具体专业的层面来评估教学效果,只能通过学生评价、督导评价、考试成绩等方式予以评估,很难对教师和所教课程进行主动式优化匹配。

目前,很多专业课程,即便同一时期有多位教师具备上课能力,也只有某一个老师长期主讲,教学管理部门也无法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干预。特别是对于规模较小、学生人数较少的专业,很难保证每个专任教师“人人有课上”,这对于激发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动力、从全局角度打造“金课”,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对此,能否发挥教学管理者的积极作用,能否对课程教学施加更大的影响和作用,真正做到“教”“学”“管”三者有机协同,是破除困境的关键。

四、对策与实践途径

前面归纳了“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金课”的基本内涵特征,分析了具体实施“金课”建设面临的困难或亟待破解的难题,下面将提出若干对策及实践途径。

(一)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要在全面梳理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对专业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从全局角度对课程体系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以武器发射工程专业为例,顶层目标就立足于为我国的国防行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创新思维活跃、实践能力突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与深厚爱国情怀的专业人才,围绕这一顶层目标着重抓几个核心问题,即课程如何分类与设置、师资队伍怎么组织、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何开展深层次的应用与实践等。尤其在实践类课程设计时,既要考虑学校实验室内的教学实践活动,又要有意识地设计与军工类企业、研究所等密切关联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以产助学、以研促学。

开展顶层设计时,要始终以教学内容的厚重度、听课人员的认可度、培养人才的创新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度、授课教师的吸引度、新模式和新理念的践行度以及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度等作为设计标准,注重各核心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有了顶层设计,特别是有了好的顶层设计,就能做到纲举目张,课程体系就能自成系统,由高端向低端设计各环节、各分部时才能脉络通畅,可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运行效能,为实现“金课”建设目标提供保障。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高层次建设

从前面对“金课”基本内涵与特征的描述和分析看,要想打造“金课”,有没有与“金课”高水准匹配的师资队伍,是影响“金课”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高层次建设。对于“高层次”的理解,不应片面地认為就是引进学术水平高的人,学术水平高固然是一个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高层次是指“金课”任课教师必须具备与前述“七度”特征相匹配的水平和能力,必须要对教学工作富有激情和强大的内生动力,仅仅是科研做得好、发表学术论文多是不够的。作者以为,这一实践途径一方面是靠引进,选聘合适的人才充实队伍,但更重要的是现有师资队伍应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我修炼”,目标明确地改造自我、发展自我、激发自我,把自己由“低层次”提升到“高层次”。可采取的“修炼”方式包括:1.组织人文社科方面的读书会,提高工科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哲学水平;2.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课题,广泛参与教研方面的交流,激发教学兴趣,提升教学能力;3.努力尝试教学新事物,如智慧课堂、网络课堂、智能课堂、翻转课堂等。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故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永恒话题,更是当前“金课”建设能否真正成功的重要保障。

(三)注重研究激发学生专业兴趣的手段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者认为,专业课程教学能否取得成效,与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有很大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有些兴趣是天生的,有些兴趣则可后天习得。如同物理学家用粒子轰击氮可得到氢和氧,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也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应注重研究这方面的手段,可采取的实践途径包括:1.安排“大师讲座”,定期邀请专业领域内的大师级人物给学生开讲座,交流专业心得、分享人生阅历、传授经验体会,引发学生见贤思齐,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2.经常和学生讨论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时事话题,如2019年国庆阅兵大会上,展出了多型南京理工大学参与研究的武器装备,通过这一时事讨论,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自豪感;3.多与学生分享本专业的历史,如武器发射工程专业有一门课程《外弹道学》,《外弹道学》可以从亚里士多德讲起,一直讲到牛顿和伽利略,再讲到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为计算外弹道射表而研制等等,可以提高学生的趣味性。

通过引发学生的见贤思齐和专业自信、增强自豪感和趣味性,可以逐步培养或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当然,这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循序渐进,有可能贯穿本专业本科教育阶段的始终。

(四)加强课程资源的合理动态配置

如前所分析,实施“金课”建设必须狠抓落实“教”“学”“管”三者的有机协同,这其中最为薄弱的就是

“管”。要想打造真正的“金课”,教学管理者所要做的就不能只是安排教学时间和地点这样的事务性工作,还必须能够积极干预课程设计和课程资源分配,优化教师和课程的关系,实现课程资源的动态配置,增强其科学性、灵活性及合理性。例如,同一时期,当若干名教师都有能力主讲某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时,教学管理者应通过深入调研,围绕“金课”建设的标准,把这几名教师与课程进行有机动态结合。如可采取几名教师轮流主讲课程的方式,因为即便是同一专业的教师,由于学术水平、教学趣味、个人习惯等存在差异,对同一教学内容的讲解也是不同的。真正的“金课”一定是“兼容并蓄”的,在符合前述七“度”标准的前提下,可允许存在不同的授课风格、不同的讲解方式、对同一知识点的不同理解等。同时,也可以采取几名教师联合主讲课程的方式,目前很多国家精品课程也都采取了这种模式,一般都是由知名教授联合主讲一门课程,某种程度上强强联合打造精品的意味更明显。这里提出的教师联合主讲,尽管是每个教师负责讲授一部分,但负责的具体内容也应动态轮换,保证一名教师在一段时期内完整讲授过该门课程。

合理配置课程资源、动态调整教学关系,既能给科研任务重的教师减轻教学负担,也可给部分无课可上的教师提供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水平的机会。这样就有可能实现从全局、整体的角度锻炼一个专业的教学师资队伍,从而为落实加强师资队伍高层次建设奠定基础。“金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动力,才能形成“金课”发展建设的强大合力。

五、结束语

“金课”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一个

重要突破口,是“新工科”背景下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金课”是个新概念,关于其基本特征与内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角度出发、从不同专业考量,都可能有不同的提法。本文在现有文献“金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够反映“新工科”背景下“金课”本质内涵的七个“度”,分析了基层高校教师具体实施“金课”建设可能遇到的困难或亟待破解的难题,给出了若干对策及实践途径的建议,以期为全面完成“金課”建设的总目标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彦,徐利梅.“新工科”背景下“数字电路”课程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8(12):34-38.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4]侯长林.应用型高校打造“金课”要体现“七性”[J].职教论坛,2019(3):58-61.

[5]陆国栋.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9):23-25.

[6]马浚锋,罗志敏.什么是大学“金课”:学生如是说[J].江苏高教,2019(5):60-66.

[7]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8]陈翔,韩响玲,王洋,等.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构与“金课”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5):43-48.

[9]薄蓉蓉,冷明祥.高校“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8):141-144.

猜你喜欢

顶层设计兴趣激发金课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构建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
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