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开发

2020-11-20吴扬孙簃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吴扬 孙簃

【摘 要】专业课程作为中职课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基础启蒙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仍未能建立起统一完善的中职专业课程标准体系。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中职教学大纲为开发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理念,按照准备收集、实施考察、总结转化和评价完善四个阶段对中职专业课程标准进行开发,确定中职专业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职业能力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续接课程和课程实施与评价建议等主体要素,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开发,这将有利于中职课程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和提高中职教育整体质量水平。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中职专业课程;课程标准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68-0042-06

2019年1月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对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持续推动关于教学、课程和实习等各类标准的建设。2019年10月,教育部又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推动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开发。在此基础上,2020年,10门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陆续发布,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统一保障。作为中职课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中职专业课课程标准的开发也刻不容缓,打破传统以学科为本的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专业课程标准体系,将有利于加强课程建设,提升中职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一、中职专业课程标准的内涵及价值阐释

我国中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前者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提高学生的一般通用性能力和常识水平,后者则旨在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类课程。根据对这三类课程性质及内涵的分析,笔者将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类课程统称为专业课程,即中职课程体系中不同于公共基础课程的、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职业导向课程。中职专业课程标准是有关具体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考虑课程标准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中职课程特色,笔者认为其应包含中职专业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职业能力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续接课程、课程实施与评价建议等要素。

专业课程在中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起着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和承接高职、应用型本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因此,对中职专业课程教学起到纲领性作用的中职专业课程标准的建构将有利于深化中职课程标准化体系建构,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和提高中职教育整体质量水平。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开发

依托1+X证书制度,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结合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及相关教学大纲,将有助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开发体系的整体搭建。

(一)开发依据

中职专业课程具有跨界性,既需要保证专业课程的职业性,也需要考虑其教育性。因此,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依据应为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及教学大纲四者的结合,实现了职业岗位需求和教育教学原则的对接。

1.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性。

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是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管理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教学文件。[1]专业教学标准主要规定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安排、教学和师资等与教育教学过程紧密联系的内容,是课程标准的上位概念,中职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要保证其教育性以相应专业教学标准作为其课程设置的依据。

2.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保证职业性。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由人社部牵头组织开发,截至2015年底,先后颁布946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这些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引导职业教育培训、规范技能鉴定评价、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发挥了积极作用。[2]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是在分析、细化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对从业人员完成具体工作所应具备的技能与相关知识要求的描述,主要包括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要求思想内容。工作要求内容的编写原则上应包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以下简称《大典》)所定义的职业种类与描述的主要工作任务范围内,因此,职业技能标准开发内容本质是具体职业的工作任务要求,它是《大典》中某一职业(或工种)的标准,全面覆盖了每一个行业的职业(或工种),具有传统性、固定性与职业性。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开发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开发依据,将进一步保障课程标准的职业性。

3.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保证专业性。

专业与职业不同,职业是在《大典》中所规定的个人所从事的服务于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具有社会性;而专业则是由学校开设的对接社会某些职业或学校学业的学科门类,具有学术性。一般而言,专业与职业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多种(专业)对多种(职业)的关系,即专业群对职业群。课程标准开发只考虑社会性职业标准显然无法满足现实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的需要,由教育部负责,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明确规定了适用专业与面向职业岗位(群),具有很强的专业适用性,中职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满足现实专业需求。

4.中职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保证可操作性。

我國中职课程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成,专业课程实施基本依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前只有我国专业基础课程配备相应的教学大纲。有学者指出,2005年以前高职院校是以专业教学大纲作为指导文件和实施依据的,可以看作以专业体系为导向的教学大纲阶段。[3]以此类推,中职专业课程无疑也是一直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单元与教学实施为中职专业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结构、内容与实施部分的开发提供了参照,提高了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可操作性。

中职专业课程标准每一个主体要素的开发都必须充分考虑以上四种开发依据,既要依据教育教学原则保障课程标准的育人性与人本性,又要融入现实职业工作岗位的需求提高课程标准的就业对口性和实用性。

(二)开发理念:工作过程系统化

工作过程系统化是经常被用于课程改革的建设理念,强调工作过程知识对形成和发展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通用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建设与开发中。[4]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开发理念主要解决中职专业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与结构的开发问题,有利于提高中职专业课程标准的实用性和职业导向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有三个核心步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体系中行动领域的归纳和相应学习领域的转化,以实现从真实工作岗位到课程内容设计的转变,推动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典型工作任务的选择是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开发的重要前提,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理念注重典型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与结构,它们之间可以是平行的、递进的或是互补的,明确的关系界定将直接决定着行动领域归纳和学习领域转化的效果。

(三)开发流程

1.准备收集阶段——组建开发团队,进行前期调研与资料收集。

这一阶段是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前期准备阶段,首先需要针对具体专业课程组建相应的开发团队,团队人员应包括具有丰富任教经验的骨干教师、相关行业企业的权威专家以及职业教育课程专家。任课教师主要负责保证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性,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配套教材等进行收集,初步掌握中职专业课程实施情况。行业企业专家需将职业最新需求和对职业人才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标准,进行行业分析与企业调研,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收集岗位工作任务资料。职业教育课程专家则需要实现将现实工作岗位职业技能要求转化为课程内容中学习情境的设计,前期主要收集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理念及具体操作方法信息,为接下来的实地调研做准备。

2.实施考察阶段——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开发。

在进行了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以后,开发团队将进入实施考察阶段。这一阶段是整个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核心阶段,开发团队将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开发方法对具体工作岗位进行调研分析,并最终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学习领域的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是对现实工作岗位中主要工作职责的概括与提炼,是所有工作内容中最核心和关键的任务。它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5]这一步骤的进行主要依据岗位实地调研和已有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通过对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掌握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流程,为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奠定基础。以中职专业技能课程“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为例,根据对应“汽车维修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列出与汽车发动机检修相关的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典型工作任务之间是递进的关系。

(2)确定行动领域及职业技能要求。这一步骤需要开发团队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即根据复杂程度将其整合为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的工作领域——行动领域,这是课程初始结构化的过程。[6]该步骤的核心在于沿袭上一步骤典型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对行动领域进行等级分类,此阶段可以参考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等级划分标准对具体行动领域进行分类。以“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课程为例,通过对之前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将汽车发动机维修工行动领域按照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由低到高分为发动机拆装、发动机检修和发动机单个故障系统诊断排除,并总结其职业技能要求,如表2所示。职业技能要求是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综合体现。从发动机拆装到检修再到单个故障系统诊断排除,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于课程内容即学习领域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形成学习领域。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理念的要求,一门课程需要包含三个及以上的学习情境即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之间关系密切,随着行动领域中职业技能要求的提高而加深难度。从工作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既要继续遵循之前各项目之间的关系,又要基于人本性诉求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实现学生从“职业人”到“完全人”的发展。因此,学习领域的设计除了包含之前行动领域的内容外,还需要加入作业准备、安全环保意识培养以及自我评价等模块,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基于之前对汽车发动机维修三个行动领域相应职业技能要求的分析,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对“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课程的学习领域设置如表3所示。

作业准备学习领域旨在促进学生职业规范与道德的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学习领域体系必不可少的准备模块。发动机拆装学习领域只对学习者的拆装技能和技术要求做出规定,而之后的检修学习领域则加上了对学习者检测方法的要求,最后的单个故障系统诊断排除则添加了对学习者掌握相关工作原理、组成的考查,实现了从机械的步骤操作到抽象的理论和具体方法、步骤一体化的转变,以上三个学习领域是具体实施领域,是职业能力形成的主要推动力。最后是自我评价与反思学习领域,属于课程内容中的评价总结部分,是推动职业能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3.总结转化阶段——召开团队研讨会,确定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内容。

掌握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大致课程内容之后,开发团队需要召開团队研讨会以明确整个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内容,依据上文所确定的课程标准的主题要素结构和调研分析资料,课程标准开发主要内容有:

(1)课程性质与任务。这是对专业课程的总体规定,明确了中职专业课程是中职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具有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功能,这就要求中职专业课程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强化学生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这部分内容的开发主要依据相关专业教学标准、教学大纲以及前期收集资料等。

(2)职业能力与课程目标。我国中职专业课程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职业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完成具体工作岗位中各种职业活动和任务的综合能力,包含知识、技能、情感、信念与职业素养等一切要素,主要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方面。前两部分的内容开发主要依据相关专业教学标准、教学大纲以及前期收集资料等。

(3)课程结构。目前我国中职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为主,课程结构单一,尽管如今课程改革已经关注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但面对行业企业日益更新的技术要求,专业课程结构也应做到灵活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应包含基础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对应1+X证书制度的实行,“1”是专业课程基础学习领域,是学习的基础;“X”则是若干拓展学习领域,学生可以根据未来发展需求和自身兴趣自由选择与组合相关学习领域,作为基础学习领域的补充和强化。具体的拓展学习领域的确定可以借鉴对应专业“X”证书的职业技能,如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相关的“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就可在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课程中加入“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拓展学习领域模块。

(4)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由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学习领域组成,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培养其职业能力。应该注意学习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包含程度,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学习情境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学习内容的相似性与系统性,进而实现职业能力的迁移和发展,同时又要注意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化过程中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元素的融入。

(5)续接课程。随着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要求的提高,中职学生也不应仅仅满足于掌握初级职业能力。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应续接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相关专业,这既有利于明确学生未来就业规划,又对学生以后进入高层次院校提升职业能力起到基础和助推作用。续接课程的确定应依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标准等文件。

(6)课程实施与评价建议。这部分内容是对中职专业课程的具体要求和指导性建议,包括教学实施、教材编写与选用、学习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建议。其他还有课时与学分、说明、范例附录等。其中尤其要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职院校要联合相应的培训评价组织共同开发“线上+线下”课程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练习提供丰富资源。

4.评价完善阶段——进行专家评议会,修改完善中职专业课程标准。

确定了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内容以后,拟定专业课程标准初稿,最后就需要进行评价完善。开发团队邀请专家召开评议会,对课程标准初稿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开发团队在吸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已有资料与现有条件对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并最终确定。这一阶段是整个专业课程标准的总结阶段,既有利于完善原有的中职专业课程标准,也为以后的中职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积累经验。

中职专业课程标准作为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起到了基础启蒙作用,以现有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中职教学大纲为开发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中职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将有力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此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专业課程标准开发还需要注意综合职业能力观的树立、系统化典型工作任务的选择、实用性职业技能要求的开发和学习领域设计中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入等问题的处理。

【参考文献】

[1]王继平.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有关情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5-9.

[2]窦红平,邵一江,李本友.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9(15):91-96.

[3]孟胜兵,南钢.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历程、模式与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1):27-29.

[4]朱启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4):121-123.

[5]张献奇,田云阁.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7):120-121.

[6]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J].教育与职业,2017(13):5-12.

猜你喜欢

工作过程系统化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行业英语教材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茶艺课程开发与设计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设计
高职数字影视后期合成课程改革与创新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工作过程系统化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构建探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构建探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外贸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