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节点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创新支点

2020-11-20庄西真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质量提升支点行动计划

【摘 要】为提高江苏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学习领会文件精神,需要把握未来三年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节点;也需要聚焦重点,包括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教学标准的开发与更新,以课堂革命为契机创新教学模式;更需要突破难点,包括完善教师激励评价办法,建立健全職教高考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创新支点,如以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设立、教学创新团队组建、专业群大类改革为支点,着力提高实施质量。

【关键词】江苏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节点;重点;难点;支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68-0006-07

【作者简介】庄西真,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职业教育研究院(职教教师教育学院)院长、《职教通讯》杂志社社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制度、职业院校教学改革。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促进人民群众就业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作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行区,江苏职业教育始终走在发展前列。为了更深入地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精神,为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省教育厅于近期印发了《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行动计划》?笔者认为要抓住四个“点”。

一、把握节点

政策合为时而出,《行动计划》充分考虑了未来三年江苏职业教育发展可能面对的内外部经济社会诸多因素的变化。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江苏2019年全省经济总量接近10万亿元,经济总量占长三角的比重上升至42%,人均GDP位居全国前列,江苏经济发展对稳定全国经济形势有着重要作用。未来三年是江苏全面深化经济社会各领域综合改革、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特殊时期,迫切需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首先,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要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地位,办人民满意的、适合的职业教育。当前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继续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迫切需要提高江苏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有类型教育特色职业教育的需求。在这样一个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的关键节点上,出台《行动计划》正是对提高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实现江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的回应,可以为新时期推动江苏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类型化改革指明方向,引导江苏职业教育行稳致远。

其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逐渐进入常态化阶段后,要系统整合完善产业链,推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动升级。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尤其是给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带来巨大挑战。如今,国内疫情防控基本取得阶段性胜利。江苏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战略定位,全面落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六保”任务,强化系统谋划,更加关心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支持重点企业稳住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苏南苏北产业链的融合整合,不断完善产业链支撑体系。此外,还要多措并举稳住江苏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统筹考虑外资外贸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帮助更多外贸企业稳定国际市场、开拓国内市场。在这样一个疫情防控常态化、价值链产业链重新调整的关键节点上出台《行动计划》,有利于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入对接,提高江苏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再次,突出培育新增长点,要切实把握以新基建为代表的技术变革发展趋势,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的新要求。为区别于交通、水利、能源、管道、物流、信息等老基建,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2020年1—5月,江苏全省“新基建”投资超过1500亿元,集成电路、节能环保、工程机械、新型显示、新能源装备等集群进展迅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把握“新基建”发展机遇,需要完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调整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开发“新基建”课程内容,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基础技术技能,以此增强他们应对外部重大冲击的韧性,努力使他们适应“新基建”的发展要求。[1]在这样一个以新基建为代表的技术变革关键节点上,出台《行动计划》可以推动江苏职业教育办学追求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方向转变。

二、聚焦重点

(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

从宏观层面来看,顶层设计是引领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的重点环节,可以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自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就逐步展开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工作,2014年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初步完成。近几年,随着实践层面职业教育办学复杂程度的提高以及政策层面职业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愈来愈大。诸如,在走向工业4.0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将走向消解还是获得重生?在升学热潮愈演愈烈的当下,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处理好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的关系?[2]类似问题,急需在省级层面拿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出台《行动计划》正是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关键问题的回应。在中等职业教育层面,《行动计划》提出,保持高中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夯实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进一步明晰中职教育办学定位,由培养一技之长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行动计划》在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同时,也指明了职业教育由就业教育向生涯教育的办学理念转变。在高等职业教育层面,《行动计划》提出,落实“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继续实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对新建高职院校予以扶持。其目的在于,提高全省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减小“马太效应”对“后发型”职业院校的影响,打造高等职业教育的“江苏高地”。在本科职业教育层面,《行动计划》提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研究本科职业教育的办学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学位授予条件。意在表明,职业教育发展不应局限在专科层次,还应拓展到本科层次,改变职业教育体系的“断头路”局面。此外,《行动计划》还强调,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上升渠道,在职业教育各层次分别建设一批领军学校,积极探索创新中高职衔接、中本衔接、高本衔接机制。

(二)加强教学标准的开发与更新,扎实推进试点院校书证融通工作

从中观层面来看,教学标准的科学性与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点所在,教学标准可以在“入口端”提供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保障,教学评价可以在“出口端”提供就业方面的保障。我国已确立了现代职业教育这一建设目标,而教学标准是整个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的基础,它在规范职业院校办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3]为了进一步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标准化建设将作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行动计划》提出,职业院校要全面推进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要求等教学标准开发工作,组织研制主要专业领域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推进中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标准体系、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方面深度衔接。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方面,证书是衡量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重要形式。在2019年初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首次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了科学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行动计划》对于如何落实1+X证书制度改革精神提出针对性的方案。一方面,加强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管理,依托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立1+X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另一方面,统筹1+X证书试点与学分银行建设,在“双高计划”重点建设专业群中选择10个代表性专业,探索开展书证学分互认,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学分银行应用成果。其目的在于,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融合,从而做到证书试点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互融互通、互相促进、互相受益。

(三)以课堂革命为契机创新教学模式,强化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管理

从微观层面来看,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点在于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而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管理正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落地的关键所在。早在2017年,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就曾指出,把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职业院校而言,同样需要一场课堂革命。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教学总是跳不出普通教育的教学“窠臼”,缺乏类型教育特色,尤其是没有探索出适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对此,《行动计划》提出,推动“课堂革命”,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深入分析学情,积极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还要组织教师持续开展“学标、用标、贯标”主题教研活动,综合运用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灵活采取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切实提升教學效果。除此之外,教材建设管理也是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点环节。没有好的教材做支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开发适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具有类型教育特点的教材,淡化职业教育教材的“普教化”“学科化”特色。对此,《行动计划》提出,结合国家教材工作部署,开展统编教材和规划教材的常态化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一批省级职业教育教材研究基地,支持校企合作开发一批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和配套数字化资源。教材管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针对职业教育教材市场“良莠不齐”、质量普遍不高的现象,提高教材市场管理的规范程度,形成有序竞争、校企合作的教材市场管理新局面。对此,《行动计划》提出,依据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制定我省实施细则,各设区市强化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管理工作。

三、突破难点

(一)完善教师激励评价办法,破解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困境

教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直接参与者,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而言,增加教师招聘选拔的科学性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度与水平,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难点所在。一方面,学历是职业院校在招聘教师过程中的一道“高门槛”,招进来的教师学历高但专业能力水平不够,专业素质过硬的、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由于学历限制很难进入职业院校,尤其是很难获得编制;另一方面,绩效工资制度的不完善极大制约了职业院校的创新发展,挫伤了一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甚至成为不少职业院校校长“懒政”“不作为”的借口。[4]为了解决教师招聘中存在的“重学历、轻企业工作经历”问题,《行动计划》提出,健全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标准和“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认定新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为了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教师评价考核机制,调动教师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积极性,《行动计划》提出,职业院校要完善教师考评制度,建立充分体现教学实绩、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不纳入单位工资总额基数。

(二)建立健全职教高考制度,保障中职学生公平升学权利

长期以来,在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理念下,中职学生的主要出路被定位在就业上,其升学权利受到极大忽视。传统升学路径主要有普通高考、三校生高考、自主招生、中高职衔接、中本衔接等,但能够通过这些路径获得升学机会的学生毕竟是少数。随着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职业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升学手段不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愈发突出。对相较普通教育本就吸引力不足的职业教育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瓶颈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中职学生的升学权利问题。不仅出于职业教育从局部化发展阶段进入体系化建设阶段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重新定位的需求;而且从学生权益保护角度,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均有继续学习的权利,这是现代教育赋予他们的基本权利,这一权利不能因为所接受的教育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5]由此,需要郑重思考如何建立健全一个与普通高考等值的职教高考制度,从而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大的升学空间。对此,《行动计划》提出,建立健全“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考试办法,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方式,推动“职教高考”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此外,为了促进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与职教高考制度的衔接,《行动计划》还提出,按专业类实施通用专业技能省级统考,学业水平考试技能成绩同时作为学生对口升学考试技能成绩,逐步实现中职学考与“职教高考”接轨。

(三)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建设逐渐成为新时代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关键所在,关系到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系统提升。过去十几年的连续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不少成绩,当然问题也不少,最为突出的是“重资源开发、轻实际应用”。比如在学校管理方面,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动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各自为政,各个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互动的现象较为突出,未形成一个完整互联的学校智慧管理系统。再比如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已经进行多年,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未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效果并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从资源本位走向应用本位。应用驱动的核心要义是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基点,将人、技术、管理与教学融为一体。为了优化信息化手段在职业院校管理领域的应用效果,《行动计划》提出,强化省级职业教育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职业院校提升基础环境智能化水平,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善智能化管理平台,连通校内行政、教学、科研、实习、后勤等应用系统,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为了强化信息化手段在职业院校教学领域的应用效果,《行动计划》提出,注重联合企业打造智能化、仿真化实训基地,提高实训效率与水平;实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全覆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省级统筹建设一批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四、创新支点

(一)以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为支点,突出培育职业素养和塑造工匠精神

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对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2016年,“工匠精神”这一概念被历史性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长期以来,在就业导向发展理念下,职业教育办学较为注重的是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相比之下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和工匠精神塑造的投入力度明显不够。这与当前阶段职业素养培育和工匠精神塑造缺乏有效支点存在重要的关联。传统意义上的培养手段一是专门的思政课程,其短板在于很难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导致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培育难以落到实处;二是相关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其短板在于很难开展持续性和有针对性的素质养成教育,同时缺乏真实情境的浸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行动计划》提出,要借鉴现代企业文化,强化职业操守教育,以培养工匠精神为重点强化劳动教育,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落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学时要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每所学校每个专业类都要选取对应的典型企业作为职业素养培育实践基地,选树一批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教育典型,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目的在于将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品质。通过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引导职业院校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二)以教学创新团队组建为支点,有效提升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推动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关键在教师,尤其是需要一大批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而现状是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教师教育政策的调整,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范”功能弱化,并不再承担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任务,使得越来越多缺乏教师专业训练的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进入职教教师队伍。这种队伍培养模式往往较为注重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培养,对职教教师的核心能力——教学能力的提高缺乏足够的关注。另外,企业对职教教师培养的参与不够。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主要使用单位天然应成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主体之一。企业的主要功能在于为教师提供技能学习的真实环境,帮助教师实现技能的深加工、技能的情境化以及知识与技能的融合;通过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基于真实工作情境培养自身职业素质,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6]虽然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师下企业实践政策提供了更多教师深入了解企业的机会,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缺乏团队依托,教师个体很难为企业发展带来实质性贡献,企业一方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对此,《行动计划》提出,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强化教学基本功和生产实践能力培养;面向行业企业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开展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行动计划》还提出,要培育一批教学名师和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并以该教学创新团队为依托,完善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能力。

(三)以专业群大类改革为支点,着力提高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适配度

随着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职业教育改革逐渐向纵深拓展,从专业建设转向专业群建设成为职业教育办学实践创新的重要方向。要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对接,靠的就是在宏观层面上进行专业布局的调整,使之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专业群的建设使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优化,不再被迫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进行无休止的重设与淘汰。[7]早在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就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通知》,对各地市系统推进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要求。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专业群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为了落实专业群大类改革理念,《行动计划》提出,选择若干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开展人才供需典型性研究,定期发布《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吻合度预警报告》,各设区市研究发布优先发展专业清单,引导学校开展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促使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紧密衔接,鼓励职业院校开展按照专业类(专业群)招生工作。此外,为了进一步深化专业群大类改革思路,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衔接,《行动计划》还提出,分专业类形成一批教学创新案例并予以推广,积极培育一批体现江苏职教特色的高质量教学改革成果。

江苏职业教育未来三年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目标任务也已明确,关键在落实。接下来,需要省教育厅、设区市教育局、县(市、区)教育局、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对照《行动计划》要求,严格落实自身的任务清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行动计划》的引领下,江苏职业教育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参考文献】

[1]庄西真.要关注“新基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出的新要求[J].职教论坛,2020(4):1.

[2]石伟平,郝天聪.新时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核心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8(19):16-20.

[3]徐国庆,李政,等.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理论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4]庄西真.创新·指南·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教育与职业,2019(7):5-10.

[5]徐国庆.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制度的职业教育高考[J].教育研究,2020(4):95-106.

[6]庄西真.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研究[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154.

[7]匡瑛.“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发展之策略[J].江苏教育,2017(4):40-43.

猜你喜欢

质量提升支点行动计划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认定
教育部:拟支持20所高校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
教育部:拟支持20所高校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难在寻找那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