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醇泡沫栓塞微粒与聚乙烯醇栓塞微球在介入栓塞治疗大咯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2020-11-20田云飞周通纲张梦龙
田云飞 邹 嵩 林 瑛 周通纲 张梦龙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微创介入科,江西赣州 341000
大咯血是常见的呼吸系统急重症,多由支气管扩张以及肺结核所致[1]。其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发展快,可能因失血性休克或窒息导致患者死亡[2]。以往临床上对咯血患者通常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但效果差、易复发[3];外科手术则存在风险大、病死率高等缺陷,一般不作为首选[4]。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不断发展及成熟,介入栓塞已成为大咯血的常用治疗手段,具有迅速、微创、有效的优势,其即刻止血率可达73%~98%[5]。但关于应用何种栓塞剂效果最佳,目前临床上并未达成共识。本研究以我院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需行介入栓塞治疗的86 例大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聚乙烯醇泡沫栓塞微粒与聚乙烯醇栓塞微球在介入栓塞治疗大咯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2月我院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需行介入栓塞治疗的86 例大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 例。研究组中,男29 例,女14 例;年龄22~78 岁,平均(60.69±5.87)岁;发病原因:支气管扩张32例,肺癌6 例,其他5 例。对照组中,男27 例,女16 例;年龄24~79 岁,平均(61.05±5.18)岁;发病原因:支气管扩张34 例,肺癌5 例,其他4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均符合大咯血的诊断标准[6];②患者曾接受≥1 次的内科保守止血治疗且无效;③患者意识清醒,沟通顺畅;④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淋巴瘤、胸内结节病、肺脓肿、肺血管畸形者;②合并较严重电解质紊乱者;③凝血功能障碍者;④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者;⑤对本研究所用造影剂或栓塞剂过敏者; 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两组患者均行胸部CTA 检查,明确所有可能有异常的血管位置和数量,再送介入室行栓塞治疗。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常规局麻,如患者咯血明显,则先在全麻下行气管插管再进行手术治疗。
1.2.2 手术过程 应用Seldinger 技术经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沿动脉鞘导入导管,根据胸部CTA 提示异常血管位置,将导管送入支气管动脉、锁骨下动脉、膈动脉等造影,观察病变血管有无增粗、迂回、增生的血管丛及有无造影剂外溢,然后使用微导管超选择插入异常供血动脉,确保避开脊髓供血动脉且无对比剂反流后采用不同栓塞材料进行栓塞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导管聚乙烯醇栓塞微球(苏州迦俐生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械注准20153771072;规格:500~700 μm)进行栓塞,对照组采用聚乙烯醇泡沫栓塞微粒[美国Cook 公司;批准文号:国食药监械(进)字2010 第3773091 号;规格:300~500 μm]进行栓塞。将栓塞剂经微导管缓慢注入靶血管,腔内血流缓慢或铸型即止,防止栓塞剂反流,再次造影证实病变动脉完全栓塞,拔除导管后局部压迫包扎,使患者平卧,术肢制动12 h。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近期疗效、中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①近期疗效: 栓塞后大咯血即刻停止或7 d 内逐渐消失为治愈;咯血次数较术前明显减少,且最大咳血量降幅>90%为显效; 咯血较术前有所减少,且最大咳血量降幅>50%~90%为有效;咯血次数及咯血量均未满足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中、远期疗效评估: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记录术后1、12 个月内的咯血控制情况,术后1 个月内大咯血停止无复发为术后1 个月咯血控制成功,术后12 个月内发生过咯血但咯血量每天<25 ml 为术后12 个月内咯血控制成功。③并发症:包括发热、恶心、吞咽困难、胸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7 d 总有效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7 d 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7 d 总有效率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术后1、12 个月咯血控制成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12 个月的咯血控制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 个月的咯血控制成功率与本组术后1 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1、12 个月咯血控制成功率的比较[n(%)]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介入栓塞治疗逐渐成为急性大咯血及慢性复发性咯血的一线手段[7],具有止血迅速、安全性较高的特点[8]。但因选用栓塞材料的不同会对治疗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临床学者对最佳栓塞材料的选择仍存在争议[9]。
聚乙烯醇是一种高分子材料,系在体内不可降解的永久栓塞物质,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及生物相容性,被广泛用于栓塞止血治疗[10]。聚乙烯醇泡沫栓塞微粒与聚乙烯醇栓塞微球均为以聚乙烯醇为主要成分制成的长效栓塞剂,其中聚乙烯醇泡沫栓塞微粒由聚乙烯醇和甲醛制备而成,呈多孔、不规则聚乙烯醇粒子状,其直径固定、颗粒均匀、遇水后膨胀系数高[11]。该材料能侵犯成纤维细胞,促使微粒周围形成致密的纤维性组织,刺激邻近血管壁发生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永久性栓塞的作用[12-13]。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聚乙烯醇泡沫栓塞微粒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部分病灶供血动脉比较细小或迂曲,使用颗粒偏大的微粒易堵塞微导管,导致栓塞效果差[14],同时该材料易在血管内聚集成团,造成近端血管完全堵塞,无法致密栓塞血管远端末梢,形成“假性完全性栓塞”,导致再出血的发生[15]。聚乙烯醇栓塞微球是以聚乙烯醇为主链的大分子交联聚合体,呈球形结构、大小一致、表面光滑、亲水性好,分布更均匀、流动性良好[16],不易堵塞微导管,能达到更远端病变末梢血管,从而使血管达到密实栓塞[17]。研究证实,聚乙烯醇栓塞微球是一种理想的栓塞剂,在介入治疗肝癌、肝破裂出血、产后出血等疾病中效果确切[18-19]。但另有研究发现,聚乙烯醇栓塞微球存在易变形的特点,若机体存在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或肺静脉瘘,栓塞材料可能会从瘘口通过导致栓塞无效甚至引起异位栓塞等并发症[20]。
本研究针对大咯血患者分别采用聚乙烯醇泡沫栓塞微粒与聚乙烯醇栓塞微球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7 d 的总有效率及术后1、12 个月咯血控制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材料栓塞的近期及中远期疗效相近,均能达到迅速止血的效果,降低再通的发生风险,有助于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聚乙烯醇栓塞微球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聚乙烯醇栓塞微球应用于介入栓塞治疗大咯血患者的临床效果与聚乙烯醇泡沫栓塞微粒相近,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