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意义与路径

2020-11-19李桂霞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道德建设高校教师

李桂霞

摘 要:时代变迁过程中,新旧教育价值观会产生冲突,导致教育价值取向迷惘,其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实现党的战略任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具有时代意义。必须系统思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从理论层面厘清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逻辑层次,从制度层面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规范设计,从内容层面注重教师社会伦理、职业伦理和专业伦理多重建设。

关键词:高校教师;道德建设;职业伦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7-0060-05

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2018〕16号)(以下简称“《准则》”),要求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1]。时隔一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2019〕10号)(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2]。这些文件从教师的基本行为规范,强调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到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具体途径,环环相扣,在国家层面构建起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体系,为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新旧价值观会产生冲突,原来的教育价值体系对新的教育价值观也产生深刻影响,教育冲突必然加剧,社会发展越快,引发的教育冲突越剧烈,而教育冲突容易导致教育思想混乱、价值取向迷惘和教育实践困惑,甚至使教育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3]。社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受到冲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正确认识这些新問题和新挑战,建设好一支道德素质过硬,同时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对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具有时代价值。

一、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中的不适宜弊端将凸显,这些不适宜弊端可能阻碍当前的社会发展,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时代变迁对教育产生多方面的冲突和影响,首当其冲是教育价值观受到冲击,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发生变化,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对教育的思维模式以及教育方式都产生改变。[4]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变迁势必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带来冲击和影响。

(一)社会环境改变导致师德建设淡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巩固和完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视野逐步开阔,思想不断解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扮演的社会角色越来越丰富,高等学校已经渗透到社会的诸多方面,高校教师有相当多的机会参与社会的各种活动,在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受到一定的冲击,职业道德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如教学马虎、学术不端、言论不当、伦理失范、金钱至上等,极少数高校教师甚至政治信仰动摇,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念扭曲,把学生思想带入歧途。这些都导致教师职业道德滑坡,不得不引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担忧和深思。而一些高校一味追求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增加硬件设施,基本忽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以及职业道德建设,对本校教师的各种不端行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处于无足轻重的境地。

(二)追求急功近利导致培养目标异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要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这十六个字,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学生的培养要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连;要注重学生“德”的培养,以德为先,德才兼备;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通情达理,情商智商并重;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勇立潮头,开拓奋进。这也正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体现。而在现实的不少高校中,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单纯瞄准学生市场就业,专注学生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些教师甚至对学生中出现的明显的道德问题、心理问题置若罔闻,制约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三)功利主义思想导致教师道德弱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盛行与现实利益的巨大诱惑,使得部分高校教师在现实的横向比较和对虚荣生活的追求之下,以现实价值代替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只从利益大小与经济得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当自利与利他之间产生冲突时,个体便会对行为进行慎重考虑,即陷入道德行为选择困境[5],功利主义或许成为社会常态。比如,有些教师把教书育人、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抛到脑后,只是把“教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缺乏“育人”的崇高境界和使命担当;有些教师为了职称晋升和社会声誉而“科研至上”,重科研轻教学,导致许多大学的教学工作除了具有逻辑和文本的重要性外,基本上成了一个无人问津的“要塞”[6];有的教师为了达到个人私欲,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其他教师或学生进行利益交换。极端功利主义使得部分教师心理失衡,职业道德丧失,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教师良好职业氛围的形成,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造成障碍。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意义

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道德体系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时代变迁过程中师德滑坡以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势必影响中国共产党战略任务的实现,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阻碍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刻,国家颁布《准则》和《意见》,提出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新要求,对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一)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战略任务的要求

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注重伦理道德的培育,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尤其是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更加注重全民道德建设。习总书记强调,必须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讲道德、尊道德和守道德,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必须弘扬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成为每一个公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这些论述,是中国共产党道德自觉和道德追求的价值体现,揭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战略任务,为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高校教师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决定性力量,其道德素养直接影响年青一代的健康成长。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7]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必须为人师表,加强道德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尤其是当今世界,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之际,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矛盾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在新的环境下树立更高的目标,必须保证高校教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服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培养社会主义人才。只有这样,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任务才有可靠保障。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努力奋斗。中华民族复兴,需要一代接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培养他们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培养他们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他们除了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红色文化基因外,更要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超越前人,领先世界。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后继有人,社会主义道路就会万古长青。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他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高校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重任,“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直接取决于高校教师。高校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培养学生过程的始终,让青年一代既具备中华民族的德,又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才。如果高校教师违背职业道德,给青年学生传播非核心价值观,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就会受到动摇,根基就不会稳固。因此,只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可以很好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才会更加坚定。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

高等学校任务之一是为国家建设培养可用之才,立德树人是其根本任务,是中国特色大学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三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8]。这三项基础性工作的责任主体都离不开教师,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9],政治素质过硬直接涉及到教师道德建设。只有具备一支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时代更替发展,社会环境变化,大学治理演变,使得一部分青年教师的社会心理产生微妙的变化。如何锻造“四有好老师”,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以及“四个服务”的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10],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主题。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形成高校教师职业价值准则,让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成为广大高校教师的价值追求,再辅之以较高的学术水平引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从而提高“中国特色大学”的质量和水平。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在时代变迁过程的交汇期,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冲刺阶段,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加复雜,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进行系统、全面的安排,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从制度上进行科学设计,从内容上进行多重思考(如图一所示),从而保证高等教育很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一)从理论层面厘清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逻辑层次

教师既是“社会人”,同时又是“职业人”和“专业人”,身份不同,其道德具有不同层次的发展范畴。教师道德是一定社会的人们对教师与社会、教师与他人、教师与自身应然关系的反思、认同和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师应当如何的观念、品格、规范和行为[11]。教师道德的多层次发展逻辑具有内在统一性,教师除了“社会人”的一般道德规约以外,更需具备“职业道德”和“专业道德”素养。在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正在向专业道德转移,“教师专业道德”的概念已经初步建立,其基本内涵强调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伦理规范的建立,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业的简单演绎与应用[12]。

作为“职业人”的高校教师,其职业道德在于社会对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这一特定群体特殊职业的道德要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其自身的逻辑,“高校教师”这一职业角色决定了职业道德建设的逻辑起点,责任依附于角色、相随于角色,明确了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方能界定高校教师的相应责任,进而厘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真正内涵和应有内容[13]。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也就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职能体现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身份,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体现高校教师的学者身份。高校教师的又一任务是“推进社会发展”,也就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科学研究职能体现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者身份,社会服务职能体现高校教师的专家身份。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和公众得到满意的服务。作为专家学者以及科研工作者的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具备专业“话语权”以及“创新”能力,符合高校教师“专业道德”规范要求。因此,高校教师这一角色决定了其有别于其他社会角色职业道德建设的丰富内涵。

(二)从制度层面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规范设计

首先要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国家已经出台了新时代《准则》和《意见》等制度文件,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各高等院校在制定本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要在国家制度文件基础上,完善教师“职业伦理”和“专业伦理”两方面设计,结合本校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对症下药,形成使本校健康发展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引导本校教师主动承担职业伦理和专业伦理建设的责任,并自觉践行与守护。

其次要形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共同参与机制。机制是实现目标的必要保障,有了全方位共同参与的法定机制,教师职业道德建的目标才可能实现。一是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唤起高校教师道德的自觉自省;二是对内利用各种渠道设立监督平台,畅通反馈渠道,供全体师生方便地、快捷地对高校教师道德行为进行制约和监督;三是对外联合专业机构,多方共同完成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目标。这样就形成了由教师个人自觉自省、内部监督和制约、外部协同锻造的全方位参与的保障机制。

最后要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科学评价机制。评价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套全面科学的、可操作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多维度、多层面全方位考核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和育人成效。要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并将结果运用于教师的职务聘任、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做到考评、激励、约束相统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能够正确引导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激励高校教师个体弃恶扬善,是解决当前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14]。

(三)从内容层面注重教师社会伦理、职业伦理和专业伦理多重建设

高校教师首先是“社会人”,必须遵守普通公民的一般道德规范,新时代普通公民的基本社会伦理要求同样适用于高校教师,这是作为公民的社会道德要求。如果一个教师达不到基本的社会道德要求,更谈不上职业道德和专业道德了。高校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还要求高校教师必须符合职业伦理和专业伦理规范。

职业伦理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遵循。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最基本职责,教书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育人就是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德。同时,高校教师负有学术责任,须具备科学道德和学术伦理的素养。教师职业伦理倡导崇高教育理念和价值信仰,科学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维护行业尊严和秩序。另外,高校教师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师生关系是最基础的伦理关系之一,也是教师职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心中的偶像,其一言一行、学术素养以及道德涵养都影响着大学生身心发展。在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伦理关系中,高校教师既是“社会人”,同时又是“职业人”,因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更高的伦理性要求。

专业伦理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又一遵循。专业伦理作为一种责任伦理,是社会中所有牵涉专业角色与专业行为的价值体系、原则与标准,是行业团体和从业人员所应遵守的伦理原则和规范准则,也是维护专业秩序和人文构建的重要力量。[15]专业伦理是高校教师必须遵循的重要伦理规范,高校教师之所以能够站上大学讲台,就是因为教师自己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但这些知识和能力是否能够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是否能够推动人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而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内涵由专业伦理和专业知识共同构成。因此,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自觉遵守并践行专业伦理规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通知(教师〔2018〕16号).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811/t20181115_354921.html

[2]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教师〔2019〕10号). [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12/16/content_5461529.htm.

[3]董泽芳,陈新忠.社会转型与教育冲突[J].教育研究與实验,2009(2):20-23.

[4]周自波,黄孝山.社会转型期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7(5):1-5.

[5]舒毅彪.道德冷漠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探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5):68-71.

[6]王俊.大学教师“科研至上”行为的制度逻辑[J].教师教育论坛,2014(2):54-58.

[7]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8][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 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30.htm

[10]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的通知[G].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4).

[11]王素月,罗全生,赵正.教师道德的多层次发展逻辑及其结构模型[J].教育研究,2019(10):143-152.

[12]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48-51.

[13][15]钱晓芳,周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逻辑起点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28-31.

[14]徐新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伦理审视与考核评价研究[J].江苏高教,2019(9):88-92.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Problems, Significance and Path

猜你喜欢

道德建设高校教师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合格的高校教师
花钱评高校教师让学者斯文扫地
儒家礼文化对彝族道德建设的启示
浅谈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对策探索?
道德观建设在英语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中实施模式研究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