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2020-11-19彭苏秦卜凡李卫红
彭苏秦 卜凡 李卫红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江苏省生态经济效率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18SJA1808)。
引言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消除绝对贫困实现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而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体表现。建设美丽乡村,是党中央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党中央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可以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在我国如何開展美丽乡村建设展开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本文则围绕常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举措和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路径展开分析和研究,期望研究成果对常州市更好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常州市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常州市作为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为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一直以来,常州市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该市集中了财力、物力,提高了全域美丽乡村的整体建设效益,使其他村庄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预见问题;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常州市开展了全市美丽乡村首批“两区十点”、第二批“三区十一点”的示范区和示范点建设。通过两年的建设,常州市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效,为全市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树立了标杆、提供了经验,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多样化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推进常州市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二、常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一)注重规划引领
现阶段,我国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绝不仅是为了给农村换一个美丽的外衣。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只有前瞻性好、定位准、标准高,才能充分发挥规划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优化村庄布局和统筹配置空间资源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常州市从美丽乡村建设开始,就按照高标准、高要求进行规划。市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以会议形式认真、详尽地对每个项目方案进行评审;相关职能部门在此期间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既提出了详细的要求,更提供了现场指导。常州市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了《常州市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市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和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分别下发了《常州市美丽乡村示范区(点)规划指导意见》《常州市美丽乡村示范区(点)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从政策上引导各辖市区结合示范项目资源、特色、现状及村庄发展导向,打造各具特色的示范乡村。各示范项目均高度重视规划的设计质量,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确保了示范项目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如东南村聘请了江苏省高水平的专业团队,从空间规划布局、产业规划布局、民生领域规划、交通组织规划等方面对该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市、区两级反复讨论了规划,以确保规划的专业性、前瞻性、科学性。
(二)注重项目建设
为了保证美丽乡村示范项目能够按要求、高品质地建设,常州市美丽乡村示范项目核心区建设均以项目建设驱动完成转型发展。在项目建设中,遵循常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市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的意见》的要求,注意探索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不搞一刀切,不强调一套标准,基于满足各村各具特色的建设需求,从根本上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不断提升示范点核心区的建设品质。例如,梅林村实施的重大项目包括高标准农田整治、五人制足球场、匠心铺、西金小院、梅林居、孔子文化广场和龙王庙文化广场等,涵盖诸多方面,将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特色打造的主阵地,聚焦重点项目建设,搭载高品质发展“增长极”。
(三)注重多元化投入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只靠政府财政远远不够,必须建立多渠道、分工明确的融资供给体制。在常州市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持续放大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效应,为常州市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在投入机制和运行模式上注重联动发展,如农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通过“政府引导、社会主体、农民参与”的多方共建资金模式,合力并举地为常州市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总之,常州市注重多元化投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汇聚各方发展要素为市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奠定了资金基础,较好地实现了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目标。
(四)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想要更好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就必须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不断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在常州市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过程中,为了破解农村发展面临的一些瓶颈和难题,各示范项目都根据自身特点,聚焦激活生产要素,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如以村为单位创建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合作社,不断探索加强农村生产关系的途径,改善农村治理结构。如牟家村在21世纪初完成了集体企业统一改制,组建了江苏省第一家以耕地和经营性集体资产为总资本的村级股份合作社,集体资产的“资产重组”和“二次分配”成为村级收入和村民收入的新增长点,为牟家村的集体经济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牟家村借助常州市成为第二批美丽乡村示范点的东风,积极探索美丽乡村运营新机制,科学谋划发展道路,以优质的业态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为牟家村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努力将牟家村打造为全市美丽乡村新样板。
(五)注重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在常州市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其指导、服务和协调作用。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认真履行美丽乡村第一责任人职责,及时配足、配强、配全分管美丽乡村建设的负责人。省市抓统筹、辖市区抓落实、乡村组织抓实施,真正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性工作机制。工作中,市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现场召开办公会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推动全市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工作。各辖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同志能够亲自抓、常调研、常督促,不当“甩手掌柜”。各乡镇也把美丽乡村建设当成执政为民的“实践工程”,充分发挥基层作用,切实承担起组织协调的职能,以实干、破难为主线,挂图作战,有效落实相关工作。
三、常州市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在常州市美丽乡村示范项目按计划、按要求稳步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的同时,常州市也布局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全域美丽乡村建设,需面向全市、立足全域,按照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落实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推动优化乡村空间体系,加快实现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全域美丽乡村蓝图。
(一)编制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按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常州市应抓好规划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布局的工作思路。全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匹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统筹发展、集聚发展、特色发展的要求,完善各项布局规划,推动串点连线、连线成片,全域打造;按照衔接配套的要求,完善土地利用、村庄建设布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生态保护、乡村文化建设、产业发展等规划,实现各项规划相互对接,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三条红线”,为实现乡村整体美、全域美奠定规划基础。可以说,全域规划的编制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是协调各方面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指导常州市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蓝图。
(二)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兴旺是重点。在常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始终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夯实农村产业基础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位置,通过“一村一品”和一二三产业的不断融合发展,强化优势和特色产业,逐步实现产业兴旺,让农业成为有魅力的朝阳产业,让农村成为创新创业的乐土。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各建设项目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加大土地使用权流转力度等方式,努力推进规模经营,积极打造品牌优势。二是着力培育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形成现代产业经营体系。引导农民自愿参与,力争将个体优势转化为集体优势,以提高生产经营的抗风险能力,同时降低单独发展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利用常州市农村文化底蕴深厚和“天生丽质”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游、山水游和民俗游等乡村旅游。四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导加工制造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加快生产技术转型升级,以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增加中高端产品的供给。五是实施“常商回归工程”。利用乡情、亲情引导和动员在外的“常商”回乡投资兴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六是积极支持引导农村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积极贯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不断壮大新产业,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服务农村经济的农村电商、互联网金融等,助推农村经济的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
(三)着力打造生態宜居乡村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举措。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在谋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案时,既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又需结合常州市的具体实际,如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改扩建农村公共厕所、提升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建设和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大将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的力度、建立村级保洁队伍等,从而实现改造后的乡村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生活污水、养殖污水达标排放,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等目标。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生态宜居的乡村建设。生态宜居是农村生态与农村宜居的有机统一。对此,常州市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绿色发展,落实好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景观风貌管控、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农房新建改造、整体提升村落保护利用率等工作,积极推进常州市的农村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四)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正是通过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重新发现乡村价值,增强乡村发展活力,汇聚美丽乡村建设强大合力,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探索和实践。一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治理能力的差距。将全市着力打造的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进行创新延伸,形成全域覆盖、具有乡村特色的“全要素网格”,有效集成了乡村管理、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公共安全、民生服务、综合管理、综合执法、政务代办等各类服务管理事项。二是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通过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力求全市在农村医疗卫生、文体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上取得长足发展。三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全市从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视角,努力实现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护,统筹规划农村公路、城乡公交、供电、供水、住房改造、垃圾处理、通讯、物流等设施。积极推动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弥补村镇基础设施配置比较薄弱的短板,力争早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四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以常州市现代农业“310”发展计划为重点(“310”发展计划指3个“10”计划,即十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十大农业企业股改上市和十大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农村与城市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四、结语
常州市应继续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进一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同时,还要把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城乡发展、环境治理、文明创建活动等相结合,将有农村风韵、乡土特色的建设理念相结合,让群众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作者单位:1.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服务学院; 2.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