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学旅行营销策略研究
2020-11-19任思维毛金凤
任思维 毛金凤
一、研学旅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研学旅行概念
研学旅行又称研学旅游、修学旅游等,具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上指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的需要,到异地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专项旅行。狭义上的研学旅行定义一般指2016年12月我国颁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的定义,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
(二)国外研学旅行
国外研学旅行起步较早,在西方国家,研学旅行被称为“study tour”“school trip”“educational trip”“educational tourism”等。17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直接带动交通工具变革,促进了人们旅游需求的增长,在新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兴起“大游学”活动,成为当时教育年轻人的重要方式。最初是贵族子弟“漫游式的修学旅行”,在游历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日本将研学旅行称为“修学旅行”,《明镜国语辞典》中对修学旅行定义为,由老师带着儿童、学生到文化、产业等重要基地参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陶冶情操的旅行。20世纪60年代,修学旅行被纳入教育大纲,鼓励中小学生“修学旅行”。20世纪80年代,韩国借鉴日本的修学模式经验,在全国推广研学旅行。
(三)国内研学旅行
在我国,研学旅行的思想出现非常早,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西汉时期,司马迁游历各地,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元朝,统治者为了开拓疆域,促进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遍游各地学习汉学。明代徐霞客游历祖国河山,完成了《徐霞客游记》。这些都是与研学旅行相似的形式。下面将我国研学旅行分为萌芽、发展与提升3个阶段进行阐述。
1.萌芽阶段:2000年以前
2000年之前,我国研学旅行处于萌芽阶段,研学旅行刚刚起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政治和经济文化的改变,促使很多爱国人士到海外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知识。建国初期,国家为了培养顶尖人才,进行公派游学。1978年,我国召开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逐渐由简单的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修学旅游这一方式,使学生们在旅行中学会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1993年12月,在南京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修学旅行研讨会,会上中日双方进行了修学旅行的交流,由于大量日本修学旅行团到中国进行修学旅行,为国内的修学旅行提供了参考经验,国内的修学旅行逐渐兴起。
2.发展阶段:2000-2016年
2000年以来,研学旅行逐步发展。2001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方略,全社会重视素质教育,修学旅行由传统的观光型向学习型、知识型、文化型转变。2003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首个修学旅行中心——中国上海国际修学旅游中心,该中心的成立为世界各国的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了解上海的平台,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推广和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首次提到研学旅行,提出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課外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国内各省市也开展了研学旅行的试点工作,以学校作为组织者,学生作为参与者的研学旅行活动兴起。2014年8月,国务院在《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5年8月,《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支持研学旅行发展,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
3.提升阶段:2016年至今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2016年12月,《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详细规定了服务提供方、人员配置、研学旅行产品、服务项目以及安全管理等内容。2017年8月,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2018年9月,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开发研学旅行、实践营地、特色课程等教育服务产品。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 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中,命名204个单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4个单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关于公布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中,命名377个单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6个单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根据《中国研学旅行发展白皮书2019》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主要参与研学旅行业务的企业有7300多家。截至2020年8月末,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有177个。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且借鉴大量成功的经验,国内研学旅行发展迅速,并不断完善。
二、国内研学旅行营销分析
陈凯宏(2006)认为做大做强修学旅游除了独特的产品外,多渠道的宣传营销也必不可少。徐速(2010)认为应创新修学旅游模式,打造修学旅游品牌。陶友华(2014)指出校企合作是开展修学旅游的有效路径。张苗荧(2014)指出我国研学旅行产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政府、学校与行业形成合力,推进研学旅行市场发展。杜丽卿(2015)开发设计了浙江金华的研学旅行产品,提出应增强研学旅行产品的针对性。曹会林(2015)分析了我国青少年修学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产品价格需平衡项目与价格竞争力,营销渠道应多元化,产品促销突出新奇性和安全性。王艳平(2016)对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开展研学旅游提出了相关建议。詹琳、肖雅芳(2019)对研学旅行的市场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应结合市场需求,提供多样化产品。李志强(2019)指出旅行社要抓住机遇,广泛传播研学旅行理念,创新开发广义的研学旅行产品。谌春玲(2020)分析了我国研学市场的优势,指出面临的挑战,多措并举,推动研学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三、研学旅行营销问题
(一)研学旅行产品结构不平衡
近年来,研学旅行产品类型多种多样,但研学与旅行结构仍然不合理,缺少研学旅行产品的标准,“游”与“学”结合不紧密,大多数产品都是“游”多“研”少,更加重视“游”,而忽视“学”,导致消费者体验感比较差,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市场上的研学旅游产品几乎大多侧重于游玩,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消费者既游得开心,又学得充实。
(二)市场细分不明显
随着研学旅行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市场上的研学旅行产品越来越多,但很多都大同小异,研学旅行产品项目比较单一,主题和内容比较相似,且缺少特色,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现阶段,消费者更加注重研学旅行产品的品质,特别在一二线城市,人们更愿意为有品质的研学旅行产品付出费用。但目前很多研学旅行的产品质量不高,都是照搬同类产品,没有进行细致划分,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经营主体不清晰,缺乏沟通交流
研学旅行经营问题一直是热点话题。目前,我国并没有相关文件对研学旅行的归口经营进行清晰界定。随着研学旅行的发展,吸引了很多相关行业介入,政府部门、学校、旅行社、培训机构、拓展公司、基地营地运营方、创业者等纷纷加入,而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观念不同、操作不同,产品开发和运营管理方式等存在差异,执行标准很难得到统一。
旅行社虽然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与学校之间的沟通较少,无法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优势,不能进行资源共享。
(四)产品定价差异化不明显
目前,研学旅行的主体是学生群体,其他群体比较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收入增加,其他群体也有了研学旅行方面的需求。根据《中国研学旅行发展白皮书2019》数据显示,研学旅行批发业务类产品占比70%左右,研学旅行零售端产品占比20%左右,海外研学项目占比10%左右。取这3类项目价格的加权平均数,可以得到2019年研学旅行总体单价,即在3420元/次左右。国内研学旅行平台上的定价平均为4000~5000元,一些高端团在上万元左右,主要对象大多是中小学生,没有过多的差异化价格,优惠政策比较少。
(五)营销方式单一
除了学校组织的相关研学旅行,旅行社和企业的研学旅行团宣传较少,最常见的就是在各大旅游网站上宣传,宣传方式比较单一,不够丰富,且没有针对性。
四、研学旅行营销策略
(一)“游”“学”并存
研学旅行既不是单纯的观光旅游,也不是简单的学习与考察,而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学旅游,在研学旅行产品设计上要平衡好“游”与“学”的关系,提高参与者的互动性。
(二)细分市场,制定产品差异化战略
根据消费能力、消费需求、消费习惯等细分市场,优化研学旅行产品的组合和供给,细分研学旅行的主题,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如高端海外研学旅行产品。在“旅游+”的背景下,研学旅行依托于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产品,除了传统文化、历史、科学技术等研学产品外,可加入健康类、工业类以及自然生态类等更加丰富的产品,在满足不同年龄层、消费层需求的基础上,推出个性化定制产品,且能够根据不同消费心理与消费需求,定制适合的研学旅行产品。研究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差异化、特色化的研学旅行产品,丰富研学旅行产品功能,不断深化产品,优化研学线路,逐步对研学产品细分化、特色化与专业化,根据地方文化,研发出带有文化特色的研学旅行产品,推动文化与研学融合发展,设计出文旅融合的研学旅行产品。进行体验式研学旅行项目开发,设计多样化的旅行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既可以满足不同消费主体的需求,又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研学旅行应融入各类元素,与其他旅游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
(三)整合社会资源,进行多方合作
研学旅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未来研学旅行的需求将越来越大,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政府、学校和旅行社、培训机构、拓展公司、基地营地运营方等相关企业跨界合作将成为研学旅行发展的新趋势,应加强学校、企业及政府间的交流,进行校企跨界合作等。在运作模式上,可以整合各界资源,与本地的其他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可以为研学旅行活动提供场所,吸引本企业的客户参加,在提高本企业知名度的同时,维护自身客户的利益,从而实现共赢。此外,还可以和全国各地的研学旅游项目合作,进行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整合不同的资源,开发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研学产品,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形成品牌效应,发挥品牌优势。
(四)价格策略
目前,中小学生是研学旅行产品消费的主要对象,国内研学旅行产品价格相对适中与稳定,性价比也较高,但也有一部分成年人出于学习游历等目的进行海外游学,也有一些老年人想利用空闲时间接触和学习新的事物与知识,随着研学旅行主体的多样化,现有的研学旅行产品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消费主体的需求,因此,相关单位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差异化定价,并给予相应的促销优惠政策,如增加高端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和创新研学旅行的组合产品等。
(五)营销渠道多元化
当前属于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网络的传播速度快,新媒体资源丰富,所以旅游企业应采用以自媒体和线上线下活动为主、传统的媒体为辅的营销方式进行精准营销,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运营,通过抖音等APP进行宣传与推广,以扩大宣传范围,还可以通过直播等创新的交流方式,组织针对性的营销活动,进行体验式营销等。利用多种营销方式与渠道,提升品牌产品曝光率,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研学旅行,从而对不同的消费者进行针对性宣传,進而树立良好的研学旅行品牌形象,营造良好的研学旅行市场氛围。
五、结语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国内的研学旅行市场正以突飞猛进的势头发展,研学旅行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文化素养,也有利于身心发展,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新的知识和文化,我国研学旅行营销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且营销观念和方式都在不断改进与创新,研学旅行产品逐渐丰富与创新。各利益相关者都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整合地方特色研学旅行资源,将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相连接,打造研学旅行精品,带动研学旅行市场整体创新升级,大力促进我国研学旅行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