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课堂”理念下初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初探
——从《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谈起
2020-11-19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数学思维与方法的载体,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建立各种数学概念的过程。要学好数学,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正大力倡导“生活·课堂”的建设。“生活·课堂”基本要义可概括为“三生三活”。“三生”即生活化、生动性和生命力,其中生命力是指: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体现学生思维的生成,促进生命个体的成长。“三活”指活跃、灵活、活动,其中活动是指: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用学生活动推进课堂。总之,“生活·课堂”就是让课堂充满激情,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想学、爱学、会学的目的。
下面以《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新授课的教学设计为背景,按照概念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说明初中数学核心概念在“生活·课堂”理念下实施的策略与方法。
一、概念导入,情境创设+动手操作
注重从生活问题切入到学科教学。“生活·课堂”特别注重课题导入,强调以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是生活课堂的一个亮点,要通过导入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本节课开始是展示湖南第一高楼和珠峰,让学生感受其高度;再对比展示一张普通A4 白纸,让学生体验其厚度,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动手操作——折纸游戏,先同桌互助折纸,再到小组讨论填写好表格,顺利得到本节课要得到的算式。注重从生活问题切入到学科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乘方运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本节课设计非常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创设合适而生动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使学生热爱数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和目标的达成。
二、探究思考,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对所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概括,以典型丰富的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分析各事例的属性,抽象概括共同的本质属性,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归纳出数学概念。为此,本节课在引入部分得到目标算式的基础上,接着提问:这种几个相同因数相乘的形式小学是否见过?学生小学时已学过如何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这种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提问为学生更快理解有理数乘方的记法和读法奠定了基础,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到下面类似的算式:边长为5的正方形面积:5×5=52;棱长为5 的正方体体积:5×5×5=53,那么类似的,5×5×5×5=54,5×5×5×5×5=55,…,我们为得到乘方的概念准备了丰富的实例,通过类比、联想、归纳,学生自然会得到。在此基础上乘胜追击,教师又抛出两个问题:问题3如何表示呢?又如何读呢?问题4:(-1)×(-1)×(-1)×(-1)×(-1)×(-1)如何表示呢?又如何读呢?一般的该如何表示?又如何读呢?
至此,乘方的符号表示已呼之欲出了,我们也顺利完成了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实现知识重构的目标。
三、剖析理解,明确概念
“生活·课堂”更重视目标的呈现,它直接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对学情、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把脉好课堂重难点。而概念教学中,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无疑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得到乘方的定义后抛出问题。问题5:从定义可以看出,乘方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其特殊在哪?
学生一观察乘方的算式马上明白,乘方就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只不过用幂来表示乘方的结果更简洁。给出底数、指数、幂的概念后,教师又举了简单的例子:54中,底数是5,指数是4,读作5 的4次方或者5 的4 次方幂。同时与前面所学的有理数加减乘除类比,构建了新的知识系统,内化了新知识,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乘方这种新的运算。
四、基础训练,巩固概念
“生活·课堂”主张通过设计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其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心理学原理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只有通过解题,学生才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五、例习题变式训练,应用概念
学习展示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敢于挑战难题,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本环节对例习题的选取要求较高,因此笔者设计了如下例题和思考问题: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后,先示范第(1)小题的解答过程,再让学生板演(2)(3)(4)的解答过程。
问题5:如果把例1中的底数换成负数,如何进行计算?
实践证明,我校的这种概念教学模式是成功的,它关注了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了机械记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如何在其他概念教学中运用此模式,同时继续完善以期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