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操纵取舍与古合 衷中参西多创见*
——近代医家陈无咎医案评议

2020-11-19任宏丽杨奕望陈永灿宋海坡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陈氏医案

任宏丽 杨奕望 陈永灿 宋海坡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2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3 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 上海 200062

近代医家陈无咎1884年出生于浙江义乌黄山,原名瑞梯,字揽登。庠名绿繍,字兰澂,号汪如。民国后更名白,字无咎,号凤雏。因陈氏家乡有“黄山溪”流过,因此其行医和著书多以“黄溪”自号,又与元代朱震亨(丹溪)、明代虞抟(花溪)并称“义乌三溪”[1]。

1 生平事迹

陈无咎先生幼时体弱多病,遵从母命,承袭家风“凡习举业,例须学医”,兼修医药。清季补博士弟子,宣统己酉(1909年)浙江省试一等第四名(秀才)。随后进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研读法科,课余钻研博物、解剖、生理、心理、理化诸学科。高师毕业后获师范科贡生,部选巡检升用教谕。[2]这些经历为他后期临证、汇通中西打下坚实理论基础。陈氏青年时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后又参与护法运动。1919年,陈氏奉召入广东。驻粤期间常出入总统府,为孙中山先生诊病,获孙中山先生亲笔题“磨夷研室”匾额相赠。由于对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社会状况的不满,无咎辞去官职,于1921年在上海专一行医。随后往返于沪浙两地,济世救人,传为美谈。至晚年,陈无咎返回家乡居住,深受乡人尊敬。1925年,陈无咎在上海创办我国早期的中医学校——“汉医学院”,并任“丹溪医科学社二十代总教”,培养中医人才,弘扬传统医学。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取缔中医学校命令,不久学院被迫停办。为维护中医教育事业,陈无咎四处奔走,并联名医界同仁上书,阐明捍卫祖国医学之主张。

陈无咎先生受朱丹溪等先贤影响,诊务之余,勤于著述,教书育人。据统计,陈氏在近代医学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39篇(含与人合著),这些文章既包括医案讲义、医理探究,又有时事评论、医话小品,内容非常丰富。1938年,陈无咎出任上海丹溪大学校长,接受名誉医学博士学位,国民政府特授其七级嘉禾勋章,奖给“保卫桑梓”匾额。并担任《神州医药总会》月刊主笔、中央国医馆学术委员等职,主持中医学名词术语的统一整理工作。这一时期也是陈无咎潜心研究、集中著述的时期,他存世的医案大多是这一时期整理发表。

陈氏将一生对医学的钻研心得及治病经验,汇编成《黄溪医垒》丛书,先后出版的计有《医量》《医轨》《脏腑通诠》《妇科难题》《伤寒论蜕》《伤寒实验方案》《黄溪大案》《明教方》《中国医学通论》等9部,《内经辨惑提纲》于1984年由《浙江中医杂志》编辑部据张赞臣提供的手稿校点整理出版。笔者的师兄姜宏军教授等经过不懈努力,整理出版了上述《医量》等前八部,附录《白术黄芩说》《妇人三十六病说》《喉痹之研究》等陈氏医论6篇,辑成《陈无咎医学八书》,2010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影响较大。另外陈无咎在《医界春秋》杂志上连载的《中医内科学讲义》,也是近代较早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也有一定研究价值。

另外,陈无咎还工诗词擅书法,除医学著述外,还写过辛亥革命文章和英烈传略,可谓学识渊博,著作等身。黄元白(同盟会元老,原国民政府众议员)为陈无咎作小传,称其中西医皆有所成,“他人有止境,而黄溪无止境也”!当代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先生在上海中国医学院学习期间,曾求教于陈氏,对师辈的评价更加全面:“论病必宗《内经》,并以征诸实验者,近代医家中,当推陈无咎”“陈氏处方,悉由自订,……于近代医家中独树一帜,实具河间、丹溪之遗绪。”

2 医案概述

笔者以段逸山先生主编《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索引》为线索,包括陈氏已出版《黄溪大案》等著作,共收集整理陈无咎存世医案20则,诊察记录161次,载方166首,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为全面研究陈氏学术精华与临证治验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

陈无咎在《黄溪最近方案》引言中称“余近五六年来,为整理著作故,无暇为人诊病,但知交就诊理须应命,日计不足,岁计有余,仍在千案左右,既无门人,都未笔录。大案续集,虽可刊布,苦乏余闲,亦置簏中”[3]。由此可知,其医案大多为自己亲身整理,内容真实可信。《黄溪最近方案》共收集医案8则,涉及病种含牙疾、腹痛、腹痛治后、妊娠恶阻、胃痛积食、月事不时、伤风咳嗽、小儿发热等,病患年龄范围从两岁到五十岁不等,俱如桴应鼓、疗效肯定。

在《壶叟方案》[4-5](含痔漏、便浊、肾湿3案)中,理法方药记述极详。“便浊”案中,陈氏根据《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认为“浊”之发病与心、奇经八脉之肾系、脾胃关系最为密切,但无论发病于何经,其治法皆以“清”为要诀,寻源竟委,宜清其源。“肾湿”一案,患者“腹胀、腰沉重、肢酸软、心烦”,症状与痹证颇为相像,因此无咎重点分析其症状病机与痹证的鉴别要点,颇有临床价值。陈氏认为,肾湿病的症状“以腰沉腹胀为明显,心烦背重次之”,其病机为“肾主骨,背胀者,肾之湿上行也;带之根在肾,腹胀者,肾之湿输连于带也;肾与心通,心烦者,湿溢于心脏,致心血外浮,其证为失眠”,因此治法应“首摩肾以息风,次去湿以健胃,再注血以宁心”,并自创“导肾汤”加减,在主用治肾药的同时,辅助入脾胃与心经的药物,防止湿倒入心胃,又助脾胃运化。患者前后服用不到一周,就“饮食腴美,夜睡安善”,此案的治则治法正是传统医学谨守病机、注重整体的具体体现。

在记述湿痹、脾风、心风、脉溜4则医案的《黄溪大案》中,序言介绍“名为大案者,明示此种医状,为中外古今不治之病,尚非今医所能胜任,发皇光大有待来贤”[6]。此四则医案记述诊疗过程十分详尽,篇幅较长,字数达两万余,民国时就已独立出版。其中刘叔垣“湿痹”案前后38诊,麦楣“中风”案38诊,孙炳荣“心风”案43诊,黄咏台夫人“脉溜”案前后15诊。在记述详细的同时,此四则医案治法理论分析透彻,多有新意。如中风案,西医诊断为“脑出血”,其他中医多认为“肝风”,而作者坚持以脾风论治,并详引《素问》的《风论》《痹论》《厥论》《脉解论》《调经论》等多篇经文,分析二者之鉴别诊断[6]。

记述便难及虫证二则医案的《意山医案》,更像是医话小品,均是讲述陈氏旅居家乡时,遇到患者辗转经手多名医者而失治误治、延误病情的案例。陈无咎感慨曰:“人群知庸医易以误人,而不知良医亦足以误人;人群知不对症发药所以致死,而不知又对症发药亦无以救亡。”[7]两则医案告诉我们做医生诊察病情务必谨小慎微,胆大心细行方智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黄溪妇科医案》录有妇科方案3则,相对内科方案,这些妇科医案记述稍显简略,虽有治法方药,但病情分析较少,陈无咎自言“案前无病告者,因常诊之故,且余诊病,向以切脉为主”[8]。

3 学术精华与临证治验

陈无咎先生学识渊博,论病说理、遣方用药,自成风格,多有创见,是民国著名医家。笔者以所辑陈氏医案文献为例,管窥先生学术精华与临证治验,兹述如下。

3.1 首重病机,揆度奇恒:陈无咎先生在诊察疾病时虽会参考西医病名,但是他诊病首重揆度之理。20则医案中,“揆度”就出现了11次之多。他认为“国医之学,渊于《灵》《素》,而《灵》《素》之道,又寓于奇恒,证求奇恒之律,则在揆度。揆度者,生可循量而得之,死可解剖而视之,故揆度为上乘,解剖为下乘也”[5]。因此诊察疾病时首重病因病机,追根溯源,不拘于个别症状,这样才能把握整体,提纲挈领。“揆度”本意指上古的医书,后作为动词,“揆”言切求脉理,“度”谓得其病处。《素问•病能论》篇载:“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陈氏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充实发展“揆度”理论,后发表《揆度说》一文,详细阐发了自己的理论设想。综合陈氏医案和论文,笔者认为,陈无咎先生所强调的“揆度”说,是一种在借鉴西方认识论基础上的“司其外而揣其内”的诊疗方法,这与传统医学的审证求因不谋而合。以“痔漏”医案为例,陈氏认为“盖痔疮之起因,由于脾湿,湿能生热,脾为肺母,脾之湿热必移于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湿热,必漉入大肠,重为盲肠(大肠头)所阻,则生成痔漏”[4],据此,陈氏提出治法重在清、导,创制经验处方“因痔汤”,方中用生地、天花粉、茯苓、桑白皮、黄芩、黄柏清肺、脾、大肠之湿热,同时重用石斛厚肠、当归养血,使“厚润清泻之中,仍寓凉血通肠之意”。这首“因痔汤”不失为一张治疗痔疮、肛漏的良方,对今日中医肛肠科仍然有指导价值。

3.2 衷中参西,医理探微:陈氏早年的求学经历使他的思想开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西医。总体来说,他是中西医并重,既不盲目接受或排斥西医,更不盲目迷信中医,而是将中西医学进行比较研究,分其优劣,各有取舍。如脏腑研究方面,他充分利用西医解剖学知识,对中医一些含糊不清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探讨。比如“膵”,他从膵的命名、解剖、历代文献等方面旁征博引,认为膵为中医的脾之大络,即今天解剖学上的胰腺[9],并自创“脾风”病名。他不迷信不盲从,阐发医学理论往往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又如当时学者讨论激烈的“阴阳五行”问题,究其本质其实是科学与玄学之争,他提出“中国医学,基于相对;五行分配,等于代名”[10],创设性地用“相对”解释阴阳,用“代名”解释“五行”,为中医增加“科学”的砝码,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为中医谋求生存和发展。

3.3 遣方用药,每多新意:陈氏处方用药,每多新意。他熟读古籍医典,尤重《内经》,主张活学活用,反对墨守成规。他临证强调“按脉探理,因时辨方”,一切从患者的实际出发。他所处方药,基本都是根据自身数十年经验创制而成,不落成方窠臼,“主从导引”自成一家。在“湿痹”一案中[6],他提出“惟处方既竟,或粗阅之,看他是否‘因病制方,对证下药’而已”,并分别从发病部位、病程、症状、脉象、面色、病态等六个方面对湿痹的病因病机结合《内经》原文详加叙述。他认为平时诊治应有观察研究,对于临床治疗有深刻领会并融会贯通,当处方论药时才可“轻重得宜,后先不忒”。如“牙疾”这则医案中[3],他生动形象地把肾比喻为“滤器”,又传统医学齿为骨之余,肾开窍于耳,因此陈氏强调“牙痛耳鸣,病根在肾”,主张“澄法”施治。先生处方谨守病机,方药圆活。方中重用干地黄、山萸肉、白茯神为君,补肾复健;麦冬、玄参、夏枯草为臣,解毒清热;配以细辛、炒蔓荆子、泽兰等佐使药,祛风止痛、凉血活血,诸药合用,共达病所。如同文中所言,“法以‘澄’为治”,使肾器清,则头目利,耳不鸣,牙痛愈,是为治。

4 结语

综上所述,近代著名医家陈无咎先生以中医为纲,西医为纬,法宗《内经》,揆度奇恒,方药灵活,辨治内外妇儿各科疾病,颇有一代宗师之范,在民国中医学家中独树一帜。整理陈氏存世医案,探索其学术精华与临证治验,对当今中医临床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陈氏医案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陈氏太极拳:拳小,艺精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陈氏定瓷入选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
医案聊斋续篇 眩晕案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医案聊斋续篇 吐血案
陈氏兄弟
陈氏验方回乳灵回乳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