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稳定期50例疗效观察*
2020-11-19倪春燕邬付骏邬美花
倪春燕 邬付骏 邬美花
上海市浦东新区老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302
笔者在“三伏天”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稳定期5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7月~8月在本中心中医科门诊“三伏天”进行冬病夏治的100例慢性支气管炎敷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54~70岁,平均62.72±4.95岁。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54~70岁,平均62.32±5.37岁。所有患者均有老慢支病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慢性支气管炎的初步诊断和治疗》拟定: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可诊断本病,但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的患者,如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也可诊断。全部病例均处在临床稳定期。中医辨证为痰浊阻肺型:以肺虚脾弱、痰浊内生、上逆于肺、肺失宣降为主,表现为咳喘、痰多,且痰呈白色、黏稠或呈泡沫状,患者还可伴有气喘劳累加重,并可伴有汗出,肢冷怕风,乏力、倦怠等症状,且舌质淡、苔薄腻、脉滑等。
2 治疗方法
本观察中对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增强患者的免疫力。药物治疗:①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穴位:肺俞、心俞、膈俞、天突穴敷贴;敷贴药方:巴戟天、红花、肉桂、川芎各10g,白芥子、川贝母、冰片、干姜、延胡索、紫苏子各6g,细辛5g,将上述诸药研末并用老姜汁调膏,制成直径约1cm大小的药丸,一丸贴一穴位并以胶布固定,每次贴6~8小时。同时服用健脾益肺补肾方:生黄芪、淫羊藿、六神曲各30g,党参、山茱萸、巴戟天各20g,白术、茯苓、仙茅、枳壳各15g,陈皮、半夏、木香、生甘草各10g,随症加减,每日1剂。每年6月底开始至8月立秋之时结束,每周1次连续6周。②对照组:进行穴位敷贴同时服用玉屏风颗粒,疗程与治疗组相同。玉屏风颗粒5g,1日3次口服。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价标准:临床控制:证候积分减少≥95%,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95%>证候积分减少≥70%,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好转:70%>证候积分减少≥30%,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3.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 体会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是肺脾肾脏器功能失调,导致水湿内停,伏痰内聚,造成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病。健脾益肺补肾方中黄芪、党参补益脾肺,淫羊藿、巴戟天、仙茅补肾助阳,白术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健脾,半夏燥湿化痰、散结止呕,再佐以甘草补气益气,调和诸药,则能补脾益肺温肾。穴位敷贴方中白芥子温化寒痰、利气散结,川贝母清化热痰、润肺止咳,延胡索活血行气,细辛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再以姜汁入伍,则能加强温肺化痰功效。天突为任脉、阴维脉交会穴,肺俞为肺之背俞穴、心俞为心之背俞穴、膈俞为八脉交会穴、天突穴、肺俞、宣肺平喘,心俞宣肺止咳功效显著。通过在特定穴位上进行贴敷,能增强正气、温肺化饮,止咳平喘,同时联合自拟汤剂健脾益肺补肾,能有效减少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次数,改善肺功能,达到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