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价值标准化评价研究与实践
——以科技项目与科技型企业创新价值评估为例

2020-11-19张志强于建军何小敏张子璇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计量价值

张志强,于建军,何小敏,张子璇

(1.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广东广州 510070;2.中关村巨加值科技评价研究院,北京 100097;3.南加州大学维特比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90007)

20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工具体系”: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政策体系。2018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深入推进“三评”改革的要求,这是目前我国所有企业和各类组织转型升级的“瓶颈、短板和软肋”[1-5]。随着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迫切需要广东省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适应新时代、新任务要求,依照广东省级科技业务管理“阳光再造行动(2.0版)”的要求,创建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的评价指标体系[6-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价值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默顿·米勒和弗兰克·莫迪利亚尼在1958 年首次提出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的理论模型,指出企业的价值EVA=税后经营利润-资本成本。1993 年EVA 理论应用于纽约证券交易所考核上市公司的CEO 取得成功,默顿·米勒和弗兰克·莫迪利亚尼关于公司的价值模型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8]。关于企业价值评估的其他方法包括:(1)调整现值法,即将企业的现金流分为两部分,一是经营性现金流,二是融资性现金流,然后根据企业价值的可加性原则分别评估这两部分价值,加总得到整个企业的价值[9]。(2)蒙特卡罗模拟法,是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价值评估领域的应用,针对企业现金流和资金成本不固定等特性,结合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多样性特征,利用计算机对模型参数进行设定并随机取样,然后按一定的方程式计算企业的现金流和企业价值[10]。(3)期权估值法。Meyers 提出在投资过程中可以把离散的投资机会看作是增长期权,项目前期投入的作用不在于其本身为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而在于它能为企业后期发展带来更高的价值增涨[11]。

国内关于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 个方向:(1)现金流折现模型修正法;(2)实物期权法;(3)F-O 组合法,即现金流折现模型与实物期权的组合;(4)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5)市盈率(price-earnings ratio,PE)估值法,即根据企业未来预期进行估值。

综合来看,现有各类评估虽然采用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但评价的依据无一例外地都是局限于经济指标这一维的范畴[12]。

1.2 科技项目评价

科技项目评价采用的传统的专家评议方式主要如表1 所示,这类评价方式成本低、效率高,但精度差、效果差、可重复性差。

表1 我国科技部科技项目评价专家评分标准

总体来说,目前的科技项目评价主要呈现如下几方面特点:

(1)科技项目评估缺少客观数据和计量指标,评估的科学性有待提高。一方面,大量的文字表述难以量化和比较;另一方面,专家的知识与经验水平参差不齐,仅靠主观判断,不可重复、难验证,偶然性大,很难区分“劣币”“良币”。科学性的根本特征就在于科学实验活动(包括科技评价)本身获得的结果必须是完整的、客观的、可以重复再现的、可以反复验证的,且不会因人而异,但现在的专家评价结论是因人而异、不可重复的。

(2)科技评估单纯围绕项目管理而展开的局面没有根本性转变。从项目指南的拟定到项目评估、项目立项,以及项目的中期检查、项目结题验收等各环节,无不针对项目本身开展全流程管理。在评估阶段,重项目评估、轻承担单位评估的倾向明显,尤其是以企业作为主承担单位的项目,没有对企业的创新价值与创新能力开展评估考量,虽然专家在评估项目的先进性、可行性的同时一般也会考虑申报企业的综合实力,但也主要是依据个人的经验,既没有技术和管理方面客观的、定量的评价指标,也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无法形成对科技企业创新价值与创新能力的全面评价。申报企业是行为主体,科技项目是行为对象,一个科技项目能否成功,还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与项目好比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少了一个面,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科技评估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3)科技评估对于技术、创新、价值缺乏计量方法和工具。中央和广东省的各项文件政策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阐释得十分清晰,但政策执行难、落地难,主要体现在科技项目与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价值计量难、评价难,而关键原因就在于缺乏操作方法和工具。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就是其创造的增加值(即项目产出-项目投入)大于零[13]。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创新上,而创新就是创造价值、就是要创造出增加值。科技资金的投入,不仅要看项目的创新性,而且要看承担项目的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其对未来产业的承载与带动能力,因此,应建立起科技项目的投入产出与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之间的关联机制与评价机制,尤其是对建立相关非财务指标体系具有迫切需求[14]。

1.3 TME 评价体系

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14]2016 年对我国2 629家上市企业现状统计中可以看出(见表2),只有经济指标,没有制度指标、技术指标等其他非经济指标,通过财务数据可以体现企业当前的运营情况,但是由于非财务数据缺乏,无法判定企业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未来趋势,无法准确判断企业的发展前景。而本文研究、设计、开发的技术-管理-效益(technology-management-effectiveness,TME)指标体系,就是一种从技术、管理、效益3 个维度计量企业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在实现产业化过程中创造的增加值,从而评价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价值的可操作的工具。

表2 2016 年我国上市公司现状评价

巨建国[15]100-120在2003 年提出制度指标体系、技术指标体系与经济指标体系(以下简称“三大指标体系”)。制度指标体系用于计量企业长期的价值,如目前我国有《公司法》及2 800 种制度建设文件及规则,但没有支撑指标;技术指标体系用于计量企业中期价值,如目前我国有国家标准《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以下简称《项目评价通则》)及技术创新等标准规范,但也没有支撑指标[16];财务指标体系用于计量企业的当前价值,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比较完善。财务指标体系(经济指标体系)与非财务指标体系(制度指标体系与技术指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伴相生的,从20世纪90 年代追求质量、成果、利润,到2000 年追求股份、专利、效益,再到2010 年后追求价值最大化,其发展历程揭示了,只有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才能实现经济增加值,才能保障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见表3)。

表3 企业评价三大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

本文根据巨建国[15]100-120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计量模型,以《项目评价通则》为依据,建立分析与评估科技项目与科技型企业创新价值的各种技术(T)、管理(M)和经济(E)三维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的计量指标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并确定变量与指标之间的函数关系,将科技项目评估与企业创新价值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科技评估提供可计量、可视化、可比较、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和工具,辅助支撑专家评估,促进科技评估更加科学、规范和标准化,为广东省科技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TME 的基本原理是,世界上的健全人,尽管肤色、性别不同,但是都有206块骨头,同理,科技项目与科技型企业尽管所处专业、技术领域、产业行业不同,但是在管理与实施科技项目的过程中都涉及TME 三方面的条件与要素,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就是要找到像X 光机、B 超、CT 机一样的方法和工具,找出科技项目与科技企业的“206块骨头”,亦即其共性的TME 特征,像医院的检验科一样,为专家评价提供“体检报告”。TME 指标体系是一种把科技项目的文字表述转换为数字表述的“模-数转换器”与“信息过滤器”,利用它可以把长篇累牍的项目文字论述简化为记载结构化数据的技术报表,我们也称之为“项目平衡表”(作用与资产平衡表一样),记录和反映科技型企业在实施科技项目过程中留下的行为痕迹,以及用于对其未来发展变化的预测。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人们已经很熟练并且用惯了的、传统的工具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求,迫切需要对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目标,改革并用“六大工具体系”和“三评”方法,产生结构化数据,并能描绘出学习曲线。

2 构建科技项目评价分解模型、计量模型和评价模型

2.1 分解模型

本文依据国家军用标准GJB2116A—2015《武器装备研制项目工作分解结构》,将科技项目进行工作分解单元(work breakdown element,WBE)/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分解[17]。WBS 就是系统本身,WBE 是组成该系统的每一个单元,WBS 与WBE 的关系就相当于WBS 是系统的总装配图,WBE 是组成系统的每一个零件的零件图。分解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科技项目研发的技术是用来生产该系统中的哪个零件或部件——技术的载体(也称为“交付物”)。

2.2 计量模型

确定了科技项目每一个WBE 后,就要根据国家标准来计量、判断每一个WBE 的技术就绪水平(technical readiness level,TRL)与技术创新水平(technical innovation level,TIL),并计入技术报表[16]。

2.3 评价模型

科技项目评价模型=工作分解结构(WBS)+质量成本进度(QCD)+风险控制(RCI)

3 构建科技项目与科技型企业创新价值标准化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

3.1 建立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项目评价通则》、本文提出的TME 标准数据格式,针对广东现存的问题设计并建立科技项目和科技型企业的TME 三维及量-质-效三层的评价指标体系,即指标体系(TME)=技术指标(technology)+管理指标(management)+经济指标(economy),具体如表4 所示。

表4 科技项目和科技型企业的TME 评价指标体系

3.2 企业价值评价模型

针对企业核心价值、科技项目评价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企业价值评价模型=技术增加值(TVA)+制度增加值(RVA)+经济增加值(EVA)。

3.3 引入技术报表的应用

技术报表就是创新的计量模型。依据《项目评价通则》中有关隐性收益和显性收益的定义[16],本文认为所有的创新都是从TIL1 级到13 级,只有技术创新水平达到13 级的项目才算是实现了创新,此时可以收回全部投入并开始获得净利润。技术报表可以反映财务报表上看不到的项目前景、投资风险与项目所创造的价值,与财务报表结合来计量项目总的投入产出。应用技术报表对科技项目的质量-成本-进度(quality-cost-delivery,QCD)进行结构化分析,可以明确项目各阶段的任务目标及其对应的时间和投入情况,便于对项目的管理和风险控制。

3.4 指标解析

本文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走访了广州市的A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小微企业B 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案例企业”),通过对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结合对采集数据的分析研究,经过多次的指标框架修改,并协同相关专家就科研活动中有关科研项目管理及企业创新力问题展开深入地沟通与交流,在采集案例企业经营数据的同时也采集反映企业科研活动情况的数据,收集企业在科技项目研发期间有关进展情况的数据,并在生产力就绪指数等相关指标上予以体现。在确定评价指标要反映案例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体现其技术进步和产生的经济回报,本文以技术指标为基础(40%),管理指标(30%)、经济指标(30%)并重,并且各类指标又按量、质、效分层,力图全过程、全要素、全层次地反映当前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和科技型企业创新价值能力。TME 的3 个维度量、质、效3 个层次的综合权重分别为:量的指标权重占14%;质的指标权重占50%;效的指标权重占26%。指标的设定体现了推动企业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引导作用。

3.5 企业创新力计量模型

基于TME 指标体系构建组织机构的评价模型是标准化评价的基础,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根据巨建国[15]100-120提出的创新力计量模型,基于创新力的要素——知(即获取知识和交换知识的能力)、力(即把知识变成项目的能力)、功(即项目成熟度不断提升的能力)、率(即在单位时间和成本内完成的质量)、效(即利润再投入科研的能力),构建评估科技企业绩效的现代治理指数(modern governance index,MGI)模型:

式(1)中:MGI 为综合得分(最高可以到n个指标,可根据需要和实际可能选择几个或十几个适用的指标进行试点,然后确定固化);fi为第i个定量指标的权重(初始值设为等权重,以后可根据需要加大短板的权重以引导提升短板);ki为每个指标的计算值(来源于该指标的计算公式);Bi为第i个指标的标杆值(取世界一流企业平均水平值的1.382 倍作为标杆值,以建立最大量程的绝对标杆值。此系数可以视具体情况预设,验算后确定);Xi为第i个定量指标的实测值;Xi/B为指标值与标杆值的比值,当Xi/Bi≥1 时按“1”计算,其他情况下均按照指标的计算模型ki分区间计算。

通过MGI 指数,可以为所有的科技型企业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排序;也可跟踪观察每家企业每年MGI 的变化,并为其画出学习曲线,直观地了解企业的工作绩效变化态势。

3.6 试点示范应用、验证与调整

本文以小批量数据对案例企业进行分析、试算,以验证本文提出的评估模型的符合性与可行性;再采集更多数据进行二次验算、验证,并分析计算结果的逻辑性与相关性,估计误差范围和可接受的程度;最后进行全部数据处理、分析、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给出最后的数据与评价结论。我们最初选取了100 个指标,对调研A 企业得到的3 年数据进行测算(见表5),邀请了相关专家进行论证,最后根据专家意见提炼出42 个指标作为最终的评价指标,并依照上文对评价模型的重点设置权重。具体分析结果如图1、图2 所示。

表5 A 企业的TME 评价指标得分

图1 2015—2017 年A 企业的TME 评价指标分析

图2 基于TME 指标体系评估的A 企业发展趋势

4 标准化评价试点应用分析

4.1 企业运行总体态势

2015—2017 年期间,案例A、B 企业运行的总体态势如图3 所示,呈波谷形状,同比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较大,最终总体运行绩效提升的幅度为28%,在技术、管理、经济3 个维度分别提高了3.7%、22.8%和70.6%。其中,以经济维度的提升幅度较大,管理维度提升的幅度居中,技术维度提升的幅度最小。这说明在2015—2017 年期间,这两家科技型企业的整体提升主要来源于经济指标完成方面的贡献,在技术方面各项指标水平基本持平的前提下,经济指标水平有大幅提升。

图3 基于TME 指标体系评估的A、B 企业运行绩效总体态势

4.2 企业创新力指数

针对科技型企业的特点,本文特别抽取42 个指标中的9 个指标形成了企业创新力指数。企业创新力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A 企业的研发能力比较强,而B 企业以技术服务为主,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从两家企业的评估得分情况(见表6),也佐证了课题组在企业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

表6 案例企业创新力指数对比

5 重点指标数据挖掘

本文通过对两家案例企业的数据梳理,选取了专利循环指数、技术标准引领指数、新产品营收占比、专有技术营收贡献率、PCT 专利占比进行分析,惊喜地发现:A 企业在技术营收贡献率及PCT 专利占比方面得分较好,从中反映出我国科技型企业整体的创新实力已有提升,但从“跟跑”到“引领”的变化这个过程会非常缓慢,而利用本文提出的评估模型得到的指标得分也反映了这个现状;体现管理能力的激励约束覆盖率、激励约束匹配度、管理制度标准化率、制度创新活力指数、按知识创造价值分配占比等管理类指标得分表现较差。本研究的重点是针对科技型企业设置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课题组通过对企业调查了解,深刻地感受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只有管理创新做好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才有了可靠的保障。

6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对于案例企业的科技项目和企业创新力的评价结论可以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对科技项目及科技型企业创新价值标准化评估设定指标体系、赋予权重算法,对于多样本数据可以形成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的数据结构。笔者认为,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技术与创新的科学、客观、规范的计量与评价问题,建立了TME全维度的量化指标体系及其对应的计量模型与评价模型,为科技项目与科技型企业创新价值评估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主要体现在:

(1)科技评估的方法创新。本研究基于计量模型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依据国家标准《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率先构建了计量技术创新的技术创新水平指标体系及计量模型,建立了一套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可视化的科技项目与科技企业创新价值TME 标准化评价的全新方法与计量工具。

(2)科技评价模式的创新。以科学的量化数据为基础,将科技项目评估与企业创新价值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以客观数据为依据、以定量为主的标准化评价体系,形成 “理论→模型→方法→工具→实践→效果”的可扩展、可复制、可追溯、可比较的评价新模式。

(3)企业的TME 全价值评价模型的创新。基于TIL 建立了集多元变量于一体的技术报表(函数关系表达式),可从多个维度创建企业全价值TME模型应用于科技项目评估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包括系统WBS/WBE 的分解表、记载项目质量-费用成本-时间进度的QCD 表。

(4)破解了科技成果计量难、评价难的问题,推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本研究构建了科技项目与企业创新价值的计量和评价标准,为科技成果交易提供了“度量衡”,为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定价提供了计量基础,可以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计量难、评价难、交易难”等突出问题,推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市场化进程,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辟了新途径。

(5)构建科技型企业创新价值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国家标准《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为依据建立组织机构评估的量-质-效(quantityquality-effect QQE)计量指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各种量、质、效指标的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分析变量与指标之间的函数关系,并从量、质、效3 个维度对组织机构的绩效进行分析与评价,基于客观数据的量化指标充分反映组织机构的绩效和创新力。

此外,在今后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评价重点对指标及权重进行增减或调整,因此,本研究所提出评价方法对于科技项目及科技型企业创新价值的标准化评价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计量价值
《化学分析计量》2020年第6期目次
关注日常 计量幸福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异常中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基于因子分析的人力资本计量研究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