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新《课程标准》引领旧教材复习
——以“辛亥革命”为例
2020-11-19重庆
重庆
2019 年,随着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广东、重庆八省市新高考“3+1+2”模式的公布,新高考综合改革全面铺开。2020 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新《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普通高中的学生目前处于“新高考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新《课程标准》、旧版本教材(即非部编版教材)”这样“三新一旧”的过渡衔接阶段。在过渡阶段,教师该如何进行复习备考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03 年版)》(以下简称为旧《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笔者在指导2021 级高考复习备考时,尝试使用新《课程标准》引领学生进行复习备考,现试以“辛亥革命”的复习为例进行说明,以期抛砖引玉。
一、明确新、旧《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程改革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均须依循于它,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检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循,是国家对教学质和量上的最低要求。在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03 年版)》、旧《课程标准》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新、旧《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继承与完善。新《课程标准》一方面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
表1 新、旧《课程标准》对“辛亥革命”的要求
二、“辛亥革命”复习备考的具体做法
(一)用时间轴,夯实基础,增强时序
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基础,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尤其是历史学科,任何认识和结论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的,知识的多寡、深厚和完善程度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广度、深度及解决问题的准确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历史事件不仅是在特定的时间发生,而且有先后顺序。时间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历史前进的标尺、历史的载体与灵魂、历史学习的第一要素。为了增强学生的时序观念,培养其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进行分析的能力,教师应先让学生自主复习,牢记相关史实,再给出时间数轴,让学生填写,夯实基础。
学生通过填写时间轴可掌握辛亥革命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的“点”,通过理解“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可归纳历史发展的“线”——从专制走向民主,实现20 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熟悉在记住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过程的思维方法,清晰地理解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经济与政治生活的反映,思想文化成果对社会的发展有或大或小的反作用。
(二)依托材料,问题导学,提升素养
材料是历史学习、教学、研究、命题的基础,“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是高考试题的基本呈现方式,对于同一历史问题的认识,由于研究者(评论者)的个人立场和世界观、研究视角和方法、拥有的材料、时代的要求等的差异,人们得出的结论往往会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在复习备考中,学生对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是简单机械地记住基础知识、接受现成答案,而是通过研读、分析有价值的材料,用实证的方式逐一探讨每个问题,以可靠的材料作为证据,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形成和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力争效率最大化。笔者在进行一轮复习辅导时,在反复研读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真题的基础上,创设了以下四组问题:
1.三民主义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三民主义就是针对当时中国所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的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
——《复兴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并谈谈你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材料一主要反映出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是在继承、吸收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并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特点是重视民权;材料二要求学生在认真研读材料的基础上先得出三民主义要解决的问题是民族独立、民主共和、民生幸福,再从三民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内容、民生意识和民主政治等角度进行评析。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唯有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辩证地分析,方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解释与评价。
2.评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第一章 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 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 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 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西方民主政治的知识,从主权归属、人民权利和权力制衡三方面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怎样维护民主、反对专制独裁的。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被称为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3)你认为怎样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才是客观、全面的?请简要说明。
通过研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获取有效信息并解答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意识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学习的重点,应注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3.评述辛亥革命的意义
材料四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级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这足以称之为中国的“光荣革命”。
——伦敦《泰晤士报》社论(1912年2 月16 日)
材料五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六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命史研究》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的理解。
(2)简评材料五中关于辛亥革命政治意义的看法。
(3)根据材料六及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对辛亥革命形成不同认识的原因。
教师应引导学生先确定作者的身份,再研读材料,厘清材料内容,区分材料中的客观事实与主观见解,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进行回答,如解答第(1)问,第一步,对社论进行正确理解——辛亥革命体现了妥协的智慧;第二步,在说明理由时,应从当时各派(清政府、革命派、袁世凯、英国)实力不足与相互妥协两方面进行,辛亥革命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的刀兵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故可称之为中国的“光荣革命”。
4.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
表2
续表
史观是历史学的灵魂,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尤其是与政治学科密切联系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明确唯物史观居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首,学习和研究历史必须以它为统领;知晓各种新史观的名称,厘清其基本概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逐渐学会从新的视角、新的角度认识和简要评价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备考效益、提升学生应考素养是高中师生的共同愿景和目标,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纲领性文件新《课程标准》以整合旧教材,教材是师生学习、复习的重要工具,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核心资源;教师还可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问题为引领,引领学生进行史料研读,通过多种途径探索实用、有效的复习方略,落实立德树人,形成和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助推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