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书法类试题的复习策略
2020-11-19云南
云南
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古代汉字书法经常成为高考试题考查的主题。虽然2019 年高考试题中没有直接出现汉字书法类试题,但在2020 年高考中,该类试题再次登场,这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因此,做好汉字书法小专题复习,仍具有一定的高考应试价值。对汉字书法类试题的复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考真题中汉字书法类试题的考查内容
(一)考查学生对汉字演变原因的分析理解能力
例1.(2017·全国卷Ⅲ·24)图1 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图1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促使汉字发生演变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是,汉字是一种书写工具,满足人们的日常书写需要是其基本功能,汉字的发展过程呈现了由繁向简的发展趋势。在日常使用中,结构繁杂和笔画刚直的古汉字字体导致书写缓慢,不利于提高文书工作效率。因此,在实际运用中,汉字结构不断被简化,笔画不再琐碎零散。该题选取了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演变过程,即由西周钟鼎文向战国小篆的演变。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文卷书写量大大增加,频率加快,原有的结构繁杂的汉字不适应战国时期日益频繁的文书书写,因此出现了比钟鼎文更加简化而便于书写的小篆。应对此类试题,学生必须对汉字演变原因形成客观而准确的理解和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是关键。
例2.(2016·海南卷·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 )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该题考查汉字演变的历史原因,国家政府的强制推行是中国古代汉字演变的一个重要原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以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
(二)考查汉字书法艺术评价能力
例3.(2016·全国卷Ⅲ·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该题是较为特殊的汉字书法艺术题,考查的主题是书法艺术水平的评价标准。试题中并没有出现汉字书法的图片材料,而是以文字描述的方式对比萧子云和王羲之的书法,并得出王羲之书法地位高的原因。学生不必具备书法欣赏水平,但要对书法艺术的评价标准形成基本的认识。该题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得出王羲之书法艺术地位是其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艺术评价的永恒标准。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汉字书法的试题非常罕见,唯一的例子是2014 年海南卷第32 题,其以历史人物类选修题的形式考查了元朝书法家赵孟頫。该题引用清代书法家傅山对赵孟頫的评述,考查书法艺术的评价标准及特定历史背景对书法艺术评价的影响。
(三)考查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例4.(2016·全国卷Ⅱ·25)图2 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
图2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该题材料较为直观地反映了汉字演变的过程。碑刻中出现了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这恰好反映了先秦至汉代的字体演变过程,也是我国汉字演变过程中变化最剧烈的时代。试题所选取的这一特殊的历史时代能够充分说明汉字的演变特点,历史上的其他朝代也存在汉字缓慢演变的情况,但都没有这一时期显著、突出。
例5.(2013·海南卷·3)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 )
这是一道非常单纯的汉字演变题,该题考查学生对汉字两方面的认识:一是汉字字体的演变顺序,学生必须知道取代篆书的字体是隶书;二是对汉字字体字形的辨认,学生必须清晰地辨认出篆、隶、草、楷等几个主要字体的字形特点,能从试题所给的四个汉字中认出隶书,选出正确答案。
例6.(2018·海南卷·1)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 ( )
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草书
该题考查汉字演变过程的重要一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是殷商及西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在西周时,铜也被称为“金”,故得名金文。学生只要了解这一常识,便很容易选择出正确选项。
(四)对汉字构造原理的考查
例7.(2009·辽宁卷·24)图3 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 )
图3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该题出现时间较早,但却代表了一种专门的考查方向,即对汉字构造“六书”的考查。“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甲骨文中的“年”是会意字,即由“人”和“禾”组成,“年”是庄稼收获的意思,“有年”仍旧是获得收成的意思。该题向学生展示了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年”字与农事活动的密切关系,显示了“年”字的产生基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历史背景。
(五)考查汉字的社会历史作用
例8.(2016·全国卷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商周时代文字使用量很小,每次使用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目的。周代青铜器上大量出现的铭文承载着很多历史信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说明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及文字在西周宗法制社会中作用的增强。
二、汉字书法类考题的复习策略
(一)了解汉字的造字“六书”
汉字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它是迄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人类上古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在今天仍旧被使用的文字。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之一,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孜孜不倦地对其进行探究。
汉字是中华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成果最重要的标志和载体。汉字产生于中国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中,殷墟出土了数量巨大的甲骨文,这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造字的基本原理。东汉学者许慎正式将汉字的造字原理归纳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后世沿用此说法。教师在讲授古代文字内容时,有必要介绍“六书”。“六书”中的前四者尤为重要,特别是象形,它凸显了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最基本的特征。通过对“六书”的了解,学生既可增强对古代汉字构造特点的理解,又能扩充古代文化知识。
例9.(原创)据传,武则天闺名叫武照,她在称帝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武曌”,“曌”是当时由宠臣新造的汉字,有“日月凌空,普照大地”之意。武则天使用“曌”字的主要意图是 ( )
A.显示她非凡的造字才能
B.祈求统治稳固帝业长久
C.昭示治理光明惠及天下
D.倡导发展文教变革文字
本题考查对汉字造字“六书”之会意的理解。一代杰出政治家武则天有着非凡的政治才能,其造新字颁行天下有着特殊的政治目的,不仅仅是显示她的造字才能,故A 项排除;武则天有祈求统治稳固、帝业长久的愿望,但这与“曌”字的含义不完全一致,故B 项排除;C 项所表达的政治愿景与“曌”字的会意含义完全一致,“曌”字由“明”“空”两个汉字组成,其产生的新意不言而喻,故C 项是正确答案;D 项的表述显然不符合武则天造新字的真实意图,故排除。
(二)厘清汉字演变历史
汉字演变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比较常见的高考考点。汉字演变的基本过程是:原始符号—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值得注意的是,在盛行隶书的东汉时期,在隶书基础上产生了草书,当时称为章草,即草书的产生早于楷书,楷书之后才有行书,而一般学生都误以为先有楷书,然后有行书,最后才有草书,这是错误的。在汉代隶书之前,文字书写的笔画是采用缺乏变化的绘画式线条,而从隶书开始,由于毛笔的充分使用,汉字笔画出现富于粗细变化的点、横、撇、捺等。汉代是汉字发展的关键时期,东汉末年出现楷书,魏晋兴起行书,汉字的字形基本确定,一直持续到今天。
例10.(原创)下表罗列了“龙”字的不同字体,该表格可以用来说明 ( )
A.汉字字体演变的完整过程
B.汉字笔画由繁到简的趋势
C.字体演变的社会历史背景
D.汉字字体的不断发展变化
本题考查汉字演变过程的几个关键点。由于没有出现隶书和草书,所以它不能反映汉字演变的完整过程,故A 项错误;材料中小篆、隶书和楷书的笔画并不比甲骨文和金文简单,故B 项错误;C 项中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故错误。
(三)正确认识汉字演变的原因
汉字数千年来不断演变的原因较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实际需要。例如,由小篆向隶书的演变是汉字演变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秦汉时期文书书写量剧增,文职人员须在短时间内书写大量文案,而小篆笔画婉转繁杂,书写速度很慢,于是,笔画简洁的隶书应运而生。汉字使用的频繁程度是导致汉字笔画趋简的主要原因,书写材料的变化也是导致汉字演变的重要因素。甲骨文是使用刀具在坚硬的龟甲和兽骨上刻画文字,因此,甲骨文的字形笔画以直线条为主,且为方块字。至战国时期,毛笔广泛使用,书写材料除竹木简之外,还有绢帛等,于是,汉字的字形和笔画变得婉转柔和。造纸术发明后,毛笔在纸上的运行获得了极大的活动空间,这才为草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同时,汉字的演变还与国家和政府的强制推行密切相关,如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
例11.(原创)图4 所示为“安”字从图画、甲骨文、小篆、隶书到楷书的转变,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 )
图4
A.书写材料改变和应用频繁度
B.书写者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C.统治者个人喜好和流行时尚
D.社会日趋安定和战乱的减少
该题考查汉字演变的历史原因。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文字使用的频繁度加大,同时,与书写材料由锋利的刀具改变为柔软的毛笔,由坚硬厚重的金属平面和竹木简转变为软薄的纸张有密切关系,故A 项正确;汉字的演化并不能说明书写者文化水平的提高,故B 项排除;统治者的个人主观喜好与流行时尚对汉字演变有一定影响,但作用不如A 项大,故C 项排除;社会的安定和战乱的减少对汉字发展有复杂的影响,但无法说明“安”字的演化原因,故D 项排除。
(四)培养学生汉字字体辨认能力
汉字字体的辨认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常识,字体的辨认是汉字学习的基本内容,也是掌握汉字演变过程的前提。在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各字体中,学生容易混淆的是金文、大篆和小篆,部分学生也分不清草书和行书,其余字体则比较容易区分。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挂图或投影,反复展示、比对汉字字体,使学生掌握各字体的特征和差异。
例12.(原创)每一字体的重大演变,均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列“马”字四种字体中,与秦始皇统一中国密切相关的是 ( )
此题考查秦朝统一文字,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对古代主要汉字字体进行辨认。A 项所对应文字为大篆或金文,是先秦流行的马字写法;B 项为小篆字体,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规定的标准字体,故为正确选项;C 项和D 项所对应的字体均为隶书,分别为简化字和繁体字,故不选。
(五)引导学生欣赏汉字书法
汉字是一种实用的书写工具,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汉字特有的书法艺术。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认识汉字书法艺术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亦可以建立其对汉字的特殊感情。例如,楷书中的欧、颜、柳、赵四大体,是后世楷书运用最广泛的四种字体。教师可展示这四种字体,让学生欣赏欧体之古朴严谨,挺拔峻峭;颜体之浑厚刚健,宽宏博大;柳体之骨力洞达,凌厉刚劲;赵体之清秀圆润,遒美流利。通过了解书法艺术欣赏的入门知识和意境感受,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初步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
例13.(原创)图5 所示为中国古代书法精品魏碑拓片,魏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刻石文字的统称。后世书法家对其评价不一。其在清末以前不受重视,评价不高,而自清末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则受到文人追捧。康有为评价魏碑称:“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对魏碑评价的变化说明 ( )
图5
A.魏碑书法缺乏客观艺术价值
B.魏碑字形呆板扁平缺乏生气
C.时代背景影响书法艺术评价
D.魏碑才是古代书法艺术顶峰
本题考查书法艺术的评价标准,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背景对书法艺术评价的影响。魏碑存在客观的艺术价值,故A 项排除;魏碑“呆板扁平缺乏生气”呈主观性评价,不能反映魏碑的实际艺术价值,故B 项排除;对魏碑艺术价值评价的变化与时代背景变化有重大关联,故C 项正确;D 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六)帮助学生理解汉字在促进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记载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及一切精神文明成果。历史上,汉字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维系着国家的统一,并将中华文明向周边地区传播。汉字具有非凡的生命力,数千年延绵不绝,不断革新,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汉字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特殊的历史作用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例14.(原创)图6 所示为韩国首尔古建筑光化门,层楼上的巨幅匾牌用楷体汉字书写“光化门”三字。此外,在韩国和日本的很多古建筑上均可看见用汉字题写的匾额和标记。这一现象说明 ( )
图6
A.汉字是东亚各国的通用文字
B.韩日等国积极推进普及汉字
C.汉字在中华文化圈影响深远
D.古代汉字促进各国经济交流
此题考查汉字对中华文化圈的影响。汉字不是东亚各国的通用文字,故A 项排除;现代韩日等国并没有积极推进普及汉字,故B 项排除;目前韩日等国在古建筑上使用的汉字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因中华文化在亚洲的扩展而留下的历史印记,故C 项正确;古代汉字曾促进东亚各国经济交流,但这与题干无关,故D 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