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期及播种密度下淮麦31 在寿县地区的种植表现
2020-11-19方波
方 波
(寿县双桥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安徽寿县 232200)
小麦是寿县双桥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优质高产对当地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因素较多,如品种的适应性、播种时间、播种密度等,适宜的播种时间有助于培育长势健壮的麦苗,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缓解小麦植株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实现高产[2]。目前,寿县双桥小麦生产中还存在播期不适宜、播种量偏大等问题,导致冬季麦田内小麦植株旺长、群体密度过大,进而降低小麦产量及品质[2]。淮麦31属于半冬性中早熟小麦品种,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6年以淮麦20、邯郸4564为亲本选育而来,2011年通过江苏审定(苏审麦201103),2017年通过安徽引种(皖引麦2017006)。近年来,淮麦31在寿县地区推广种植,整体表现优良,抗寒性好、抗倒伏能力强、分蘖能力强、灌浆速度快,后期熟相好,产量高。为探索淮麦31在寿县地区的种植表现,进一步完善其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在寿县地区实现优质高产,笔者于2019—2020年分别开展了播期、播种密度试验,比较不同播期、播种密度下淮麦31的生育期及产量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安排在寿县双桥孙厂村试验田内,地势较平坦,前茬作物为水稻。亚热带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最冷的1月、最热的7月平均温度分别在0.7、27.9℃。试验地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6.8g∕kg。
1.2 供试材料小麦品种淮麦31来源于当地种子公司;尿素、磷酸氢二钾等常规肥料以及病虫害防治的常规药剂等均来源于当地农资公司市售。
1.3 试验设计
1.3.1 播期试验 结合寿县地区小麦的种植习惯及土壤肥力情况,播期试验安排了6个处理,分别为10月5日、10月15日、10月25日、11月4日、11月14日、11月24日。每个处理均重复3次,小区面积300m2(15m×20m),小区之间设置35cm的隔离走道。各播期处理的基本苗密度统一控制在270万株∕hm2左右[3,4]。
1.3.2 播种密度试验 结合寿县地区小麦的种植习惯及土壤肥力情况,播种密度试验安排了6个处理,分别为基本苗195万、240万、285万、330万、375万、420万株∕hm2左右。每个处理均重复3次,小区面积300m2(15m×20m),小区之间设置35cm的隔离走道。各播种密度处理下播期均安排在2019年10月20日[3,4]。
1.4 试验方法各处理除试验设计有所区别外,播种方式、施肥等管理均一致[5]。机械播种,沟渠配套,排灌便利;田间纯氮施肥量在270kg∕hm2左右,底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中氮肥的施入比例控制在5∶1∶4,并结合当地土壤实际施入磷钾肥[6]。小麦生长后期进行叶面喷肥。除草等管理措施同当地其他小麦品种,及时开展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小麦进入蜡熟末期时尽快收获[1,6]。
1.5 调查内容及方法调查各处理小麦的生育进程;小麦成熟后分小区计产,折合成单位面积产量,并进行室内考种,比较各处理的产量结构。3次重复的数据取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期的种植表现
2.1.1 生育进程 由表1可知,不同播期的淮麦31生育进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随着播期的推迟,由于日均温的降低,淮麦31播种与出苗的间隔时间逐渐延长,且各生育时期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延迟;成熟期也逐渐延迟,但延迟的时间较播期延长的时间有所缩短;全生育期随着播期的延迟而逐渐缩短。
表1 不同播期淮麦31的生育进程
2.1.2 产量结构及产量 由表2可知,在播种密度保持一致的情况下,不同的播期处理下,淮麦31的产量结构及产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随着播期的延迟而表现出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10月25日之前,随着播期的延迟,理论产量逐渐增加,10月25日之后,随着播期延迟,理论产量逐渐降低;实际产量随着播期的延迟表现出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10月25日播种的处理实际产量最大,达到了8284.50kg∕hm2,实际产量超过8000kg∕hm2还有10月15日播种的处理。由此可知,淮麦31在寿县地区适合的播期在10月15—25日。
表2 不同播期淮麦31的产量结构及产量
2.2 不同播种密度的种植表现
2.2.1 生育进程 由表3可知,在播期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播种密度处理下,淮麦31生育进程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各处理全生育期在218~220d,差异不明显。
表3 不同播种密度淮麦31的生育进程
2.2.2 产量结构及产量 由表4可知,不同播种密度处理下,淮麦31的产量结构及产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有效穗数、穗粒数、理论产量均随着基本苗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千粒重逐渐降低;实际产量以基本苗密度为285 万株∕hm2的处理为最高,达到了8342.5kg∕hm2,排在第2位的为基本苗密度为330万株∕hm2的处理,达到8100.43kg∕hm2。由此可知,淮麦31在寿县地区种植适合的基本苗密度在285万~330万株∕hm2。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田间基本苗密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播期的延迟,日有效积温降低,导致播种与出苗的间隔时间延长,全生育期逐渐缩短,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实测产量均先增加后降低,10月15日、25日播种的2个处理实际产量超过8000kg∕hm2;在播期相同的情况下,田间播种密度的增加对淮麦31生育进程无明显影响,但有效穗数、穗粒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均先增加后降低,千粒重逐渐降低,基本苗密度285万、330万株∕hm2的2个处理实际产量超过了8000kg∕hm2。由此可知,淮麦31在寿县地区种植适合的播期在10月15—25日,适宜的基本苗密度在285万~330万株∕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