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推进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路径研究

2020-11-19赵志强高秀敏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主体思想大学生

■赵志强 张 蕾 高秀敏/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简称“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针对“两个一百年”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如何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思想是最有力的武器,推进大学生学习新思想意义非凡。

一、研究背景

十九大以来,教育部把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作为教育系统的头等大事。河北省把“三进”工作作为全省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构筑“三进”扎根工程,扎实推进“三进”工作。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石邮学院)通过整合人才、载体、内容,推动全校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探索大学生学习新思想的路径。

新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同时拒绝权威,追求开放自由,在新思想的学习过程中,既有积极主动的一面,也有意识淡薄,学习不够深入的一面。

教育生态学,属于交叉学科,是以生态学中系统的、联系的观点对教育进行生态层次的分析,认为教育机构之间、教育机构与社会之间、受教育者个体和教育机构之间都存在着生态联系。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把大学生学习新思想的主体地位融入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的教育生态系统中,进而从教育主体、教授内容、传播载体、学习环境等多个维度,去构建大学生学习新思想的生态圈,为提升大学生学习新思想的有效性提供了新思路。

二、大学生学习新思想学情分析

(一)大学生学习主体思想意识多元

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对新知识、新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和接受能力,面临社会多元发展,主体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化形态。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自身判断能力较弱,加之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虚拟化、碎片化,使得大学生容易受负面信息和错误价值观误导,带来价值取向判断的困惑。大学生主体思想意识多元给推进大学生新思想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二)新思想教育主体单一,水平层次不齐

当前大学生新思想教育主体以高校教师为主,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以高校思政教师为主。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指导推进“三全育人”试点,构建大思政格局,但在实施过程中,各高校执行力度难以掌控,具体到教授主体,水平亦良莠不齐。有部分高校对新思想推进工作不够重视,有部分教育主体政治信仰动摇,对新思想缺乏较强的理论功底和运用实践技能,自身业务能力的不足难以胜任新思想“三进”工作。部分老师因循守旧,陶醉于日积月累的经验和教龄的优势,不愿意接受新技术,新思想的推进难以入脑、入心。

(三)新思想教育传播载体与教学手段协同不足

互联网时代开放式、扁平化的平台结构给传统教育带来重大影响。大学生不再迷信教师,微博、微信、QQ、论坛等社交工具促使大众学习转为个性学习,大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兴趣,有意识地搭建自己的学习生态圈,交往的范围由原来的老师、同学拓展到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学习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有些老师虽运用了新媒体却把学习媒介简单的由黑板、书本变迁延伸到电脑、手机终端,缺少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导,缺乏开放共享的信息和时代成果,学生学习的收效甚微。

(四)社会环境综合复杂,教育生态不容忽视

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加快,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环境变得更加综合复杂。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各种思潮竞相涌动,大学生本身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复杂生命体,通过朋友圈一篇文章、公众号上的一节微课都可以学习,在公交、地铁、餐桌等零散时间都可阅读获取知识,因而社会中各种矛盾和不良风气对校园的冲击前所未有,贫富差距、行业巨变、家庭结构等社会现象对大学生价值体系影响巨大,环境的作用不容小觑。

三、推进大学生学习新思想教育生态优化路径的对策建议

(一)全员育人,构建多方主体参与的生态环

大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学习新思想的过程中,应坚持把学校作为推进学习新思想的主导力量,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师为基础,以QQ、微信等媒体平台为工具,以优秀校友为引领,辅助家庭联动配合,尝试构建多方主体参与的生态环。如石邮学院由学校发起,以思政教师为基本阵地,通过给企业的一封信、给家长的一封信、给学弟学妹的一段话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把企业文化、家风教育、朋辈影响融入新思想的教育中,形成了一个由高校主导串联的环,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培养学生,实现多方主体共同育人,引导学生学习新思想。

(二)优化媒介传递效能,搭建全过程无缝平台

推进新思想教育生态的建设中,教育学习是核心,媒介是工具,要重视媒介的作用,敢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同时要注意避免过渡注重技巧而忽略新思想的深刻内涵,两个极端都要不得,实现媒介平台和新思想内涵精髓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提升媒介为核心内容服务的功能。首先应当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为出发点,发挥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优势,积极、主动开展多学科创新研究,不断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内容,把内容充实到新的媒体工具中,做到言之有物,结合当代大学生特征对新思想做深入、系统的解读,拒绝教条、粗暴的填鸭式,打造直观生动、趣味性强的宣传精品例如复兴路上工作室制作的《跟着大大走》、上海市委党校录制音频“给90 后讲讲马克思”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石邮学院近年也尝试录制了一部分微课用于网上教学。其次,增强情感投入的引导渗透,占领包括微博、微信、云端平台等互联网阵地,实现线上线下结合,拓展新思想的学习渠道,朋友圈一篇文章、公众号上的一节微课都可以学习,在公交、地铁。

(三)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打造新思想教育生态环境

大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首先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新思想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要变成提升素养、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社会环境的熏陶不容忽视,一方面社会各界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另一方面高校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新思想。石邮学院将新思想与创新实践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相结合,教师指导学生团队通过党团知识进社区、运营阜平县红色旅游微信公众号、宣传陕西商洛文化旅游等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解、运用新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交互中提升综合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最终要从校园步入工作,推进新思想学习要接入行业文化、企业文化,通过实习、见习等的教学活动,把行业、企业纳入到教育生态环境中。教育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取代,要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通力合作,也有助于形成推进新思想学习的完整的生态链条。推进新思想进校园,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隐性功能,打造出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生态环境,实现全方位育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大学生面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变革,学习践行新思想意义重大。高校要不断强化习近平新思想的师资队伍建设,探索适应大学生学情变化,改进和完善新媒介技术手段下新思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打造新思想的教育生态环境,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持续推进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思想。

猜你喜欢

主体思想大学生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论碳审计主体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思想与“剑”
何谓“主体间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