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
2020-11-19章旗良绍兴文理学院
■章旗良/绍兴文理学院
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学、通识教育等工作往往不能达到融合发展,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孤岛”困境,需要找到有效方法予以破解。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重要手段。
一、“课程思政”的缘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必须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破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指明了方向,是实现“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行动指南。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个育人主渠道,充分发挥每一位专任教师的育人主力军作用,真正实现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是“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真正目的,这个转变如果能够顺利实现,必将极大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1)从逻辑起点看,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以德为先,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推动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2)从方法论角度看,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把德育教育融入其中,从先人的“传道、授业、解惑”延伸到到当前的“教书育人”,自古有之。因此,“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的是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更加完美的融合,形成有机的教育整体,从而把原来隐性化的教育过程变得更加显性化、效果化。要通过“课程思政”工作,明确目标和效果导向,使得教师提高思政工作能力和水平,完整履行立德树人使命。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即课程德育,指的是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孕育着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德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同时又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使德育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协同发展,互为支撑。
“课程思政”并非要把所有专业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来对待,更不是要颠覆德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而是激发出专业课程本身就存在的德育功能,利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把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提炼出来,并将其优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化、具体化的新的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三、“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自2014年起,上海市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采取了以下主要做法。(1)围绕核心目标:弘扬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课程思政”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课程思政”考核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将“课程思政”作为载体,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可行性路径;(2)抓住关键环节:聚焦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育人地位,打好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攻坚战;突出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突出“中国系列”课程的教改创新,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三进”工作。(3)把握关键支撑: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一方面,以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为抓手,落实育人价值导向;另一方面,以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绍兴文理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发展和育人的中心环节,积极探索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有效载体,并在试点基础上向全校全面推广,通过抓实“课程思政”工作构建大思政格局。2017年5月底,绍兴文理学院出台《关于实施“课程思政”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了“三个一”——也被称为“三个百分百全覆盖”的工作要求,即明确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打造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同心同向的育人格局。
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
“课程思政”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找到了一条路径,但这项工作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如何能保证这个过程持续有效,这就需要总结经验,形成长效机制。
(1)夯实理论基础是前提。“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急需理论基础的夯实,前提是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为其他课程作出示范。在此基础上,要坚持做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切实做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和贯彻,推进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力求落实‘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大讨论,统一思想认识,提高理论水平。在“课程思政”循序渐进的过程,务必做到边总结边提升,切实注重“课程思政”的教学研讨和总结交流教学实践经验,通过挖掘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有效提升教师德育理论水平,进而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内容。
(2)做好顶层构建是基础。就德育课程体系而言,为了确保中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高校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顶层设计,力求形成与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就组织架构而言,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要加强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形成党委领导、教学分管领导牵头执行、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组织构架。同时,为了形成倒逼机制,“课程思政”工作务必纳入到年度重点工作并予以落实推进,职能部门要切实落实具体工作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积极拓宽渠道,整合教学资源,二级学院要积极落实主体责任,从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任务落实予以实施。
(3)加强教学设计是重点。学校要善于依托地域文化,结合学校原有办学特点和教育优势,因势利导,并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做好教学实施工作。要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形成人人参与教学设计的内部环境。提高教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还要坚持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应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对于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专任教师要力求做到深入挖掘和提炼,将优质的德育元素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并在课堂重点讲授,引导学生深刻体悟,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要求融入所授课程的教学之中。
(4)强化效果评价是关键。考核评价体系是实现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一个有效载体,为确保“课程思政”的高效推进,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科学设计德育递进路径,将“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其次,要通过教育引导、制度激励等措施帮助教师转变对“课程思政”的观念,引导广大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发挥育人的主体作用。同时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教师听课制度,在《听课笔记》中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再次,通过对学生德育能力的考察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测评来评价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