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翻译研究
2020-11-19程前
程 前
一、引言
文化属于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具有多种存在形式。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抑或是文字,这些属于物质的、有形的文化。当然,相对也存在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意识形态,它体现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对待事物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方式。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的人们每时每刻都会以多种方式了解 “外面的世界”,同时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各方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密不可分。
语言文字是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准确领会异语所表达的话语内容、情感色彩才能促成更好的交际效果。作为交际的重要媒介,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字词的简单转换,更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字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含义,这些深层含义是其创造过程中渗入的文化特色与情感,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使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及技巧才能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二、文化与语言
“文化” 一词,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它可以是各类学科知识和研究成果,也可以是某个地区的社会风气面貌,很难给出一个清晰、准确、完整的定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 可以分为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两种。“广义文化” 指的是区别于自然界已存在物质的人类创造的所有成果,而 “狭义文化” 较为普遍,特指人类精神活动所创造的成果,涉及语言、艺术、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制以及各种传统。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无论是发明之初人们为了方便记录储存,还是言语交流,每个民族都会创造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自身文化和需求的影响不断变化,完善语言文字体系。所以,透过某种语言便可知其文化,语言直接反映其文化内涵。因此,对异种文化的了解领悟有助于跨语言交际。
三、中西文化差异
人类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但人的创造活动受制于多种因素。人类活动基于自然界的物质,以自然界中的物质为基础进行创造。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中西方形成了相当大的文化差异,在日益频繁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两者之间的摩擦与碰撞也愈加明显,这也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因此,只有充分深入了解异种文化以及文化产生的根源,才能够消除交际障碍,进行更好的跨文化以及语言交流。
(一)地理位置
不同的地理位置孕育多样的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源于大河,在这样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下,人民长期以农耕为生,饮食习惯也多以大米和面粉为主,所以 “米”“面” 这类汉字经常会出现在成语、习语等语言文化中,比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米煮成熟饭” 等。而西方文化属于海洋文化,因为其生活环境临近海洋,且多数西方国家具有悠久的航海历史和发达的航海业,所以很多与海洋或航海相关的词汇深深地植根于其民族文化之中,例如“ships that pass in the night”意为“萍水相逢之人”,“go by the board” 用来形容 “计划落空、失败”。由此可见,地理位置这一因素通过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逐渐地形成了某一民族或地区的独特文化。
(二)价值取向
价值观是人类根据对事物的认知了解从而进行的选择和判断。关于价值取向,中西方人有着不同的倾向。在西方人的价值观中,认为一切都应该以个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主宰自我、发挥自我个性与展现自我能力;追求平等,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和享受;崇尚自由,不受外界因素束缚,互相尊重彼此隐私;他们与生俱来就带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认为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竞争,只有身处竞争一个人才能迅速成长。[1]但是中国人更加看重群体的力量与价值,人们常说 “团结就是力量”,个人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团结所有力量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且自古以来,中国人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往往将谦逊有礼、含蓄内敛视作良好的品德与修养,这样的观念也深深地体现在人们的言语行为当中。所以,中西方人显著的价值观差异也是两者间文化差异的一大重要原因。
(三)风俗习惯
每个民族都有多样的风俗习惯,为人们认同并遵守。有时,某种风俗习惯往往与其他文化相异。比如西方人忌讳13 这个数字,所以他们的门牌号或者宾馆房号都不会出现13 号,而在我们国家13 这个数字并没有特殊的含义。风俗习惯也是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相异的风俗习惯也造成了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
(四)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思想无形之中便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在中国,信仰宗教的人中有许多信仰佛教和道教,日常生活中也有与宗教相关的用语表达,譬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上善若水” 等。而在西方,人们多数信仰基督教,受基督教的影响,英语语言表达当中融入很多与基督教相关的词汇,比如西方人常会使用 “Jesus” 一词来表达惊讶或是厌烦的情感,此外,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也经常被引入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中。
四、跨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语言间的人们需要某种共同的语言才能无障碍地沟通交流,那么,翻译就充当着媒介的作用。一名合格的译者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具备双语能力,更要具备 “双文化” 理解转换能力。[2]
基于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在进行翻译时也应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首先,要传递源语文化的信息,翻译时不能仅拘泥于源语文化当中词汇的字面意义,而应当将其承载的全部文化内涵再现给目的语接受者;其次,翻译应当重现源语的文化风格,风格是源语信息要传达的灵魂与精髓。[3]
翻译策略指的是在翻译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确定的翻译目的所要依据的原则和所采取的方案的集合。[4]根据源语作者和目的语接受者这两个角色,可以将翻译策略分为归化和异化两种。
(一)归化翻译
归化翻译策略,要求译者向目的语接受者靠拢,以目的语接受者的思维和理解方式、表达习惯传达源语信息,以此提高源语信息的可读性,避免出现文化障碍。譬如说,汉语文化中有很多成语、谚语,采用归化策略译作汉语,那么便可消除文化障碍,有利于接受者理解。归化翻译策略下的翻译方法包含:意译法、仿译法。
1. 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
意译法,即将源语文本的信息完整地用目的语表达出来即可,不必拘泥于源语的表达形式。例如:
I’m working around the clock.
译:我一直在忙。
I’m a really good judge of character.
译:我看人很准的。
上述两个例子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没有详细指出句中所有词汇的含义,简洁明了地点出整句话所要传达的信息。
2. 仿译法(imitation)
仿译法指的是在译文中有相同的表达方式,对源语文本信息进行改造,保留其表达意义即可的一种翻译方法。例如:
自身有短,勿批他人。
译: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
在上面的例子中,源文本意在表达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自身存在缺点所以不能责备他人”,译文中用 “住在玻璃房中” 以及 “丢石头” 进行替换,保留了相同的表达方式以及原文意义。
(二)异化翻译
与归化翻译策略相反,异化翻译强调译者应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信息的内容、语言风格、作者的感情色彩以及信息的文化内涵。异化翻译策略下的翻译方法包括音译法、直译法、零翻译法。
1. 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音译指的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用另一种与其发音相同或者相似的文字表示出来的翻译方法。例如:brandy白兰地、waltz 华尔兹舞、bowling 保龄球以及音译自汉语的英文词汇功夫kung fu、豆腐tofu 等。
2. 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法注重翻译过程既要保留源文本的信息完整,又要兼顾结构形式与源文本一致。例如:
No sowing in spring, no growing in summer, no harvesting in autumn and no eating in winter.
译: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会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3. 零翻译法(zero translation)
零翻译法即不进行任何翻译转换,直接将源文本中某些语言符号转移至译文当中。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灵活使用两种策略,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能兼顾传达源文本信息、风格与形式,又能保证目的语接收者正确理解源语信息,避免文化沟通障碍从而完成翻译。
五、结语
随着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频繁,作为连接不同文化间的桥梁,翻译的作用愈加关键,同时这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合格的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双语转换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了解异质文化,还要提高自我沟通交流能力,以消除文化交际障碍,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