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2020-11-19黄伟
黄 伟
邯郸冀南新区西村小学
小学数学知识较为零散,学生理解时无法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思维导图不同于传统复习,简明的图形能够一览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使学生在各知识点之间建立逻辑联系,而且比传统复习更加灵活,有趣。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熟悉课堂知识,优化学习方法,建立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那么如何在复习课中帮助学生建立并利用好思维导图呢?
一、解读课程目标,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需要将教学大纲与课本进行结合,清楚教学要求,明确课本重点,简化教学过程。在清楚了教学目标后就可带领学生进行具体详细的复习,和学生一起为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类,列出知识框架,建立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旦建立了完整的知识框架,今后的学习就可以把知识放入框架中合适的位置,能够用已有知识对相应知识进行解释,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1]
例如,课本中的《图形与几何》这一章节,我们先要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本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认识和周长,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能够利用工具如“圆规,直尺等”作出基本的图形。由于知识点比较零散,我们在复习时要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查缺补漏。教材的编写先从最直观的平面图形开始,再一步步深入到立体图形,为学生脑海中构建空间思维奠定基础。一年级时,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圆柱体,球等立体图形,以及一些二维的平面图形,后来认识了“线”并学习了线地测量,平面图形中需要掌握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则包括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四五导图可以让我们把这些整理到一起,直观地看到需要掌握的内容也方便知识间的比较,例如“正方体的面积是所有棱长的和,而体积是棱长的立方。”周长和面积本不是同一章节的内容,学生不太容易建立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是通过思维导图,使学生直观看到他们之间二维和三维的区别以及计算中的区别。为学生构建几何图形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逻辑关系。[2]
二、框架混合整理,加深课本理解
在复习课上的思维导图应该先让学生思考构建,但学生通常只能按照课本或学习时的顺序建构知识框架,不能将不同年级的知识点混合整理,所以在学生自己整理好理解中的思维导图后,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添加一些知识点,使思维导图更加全面。
例如,让学生自己先列出四年级下册的思维导图时,学生根据目录,一般都能够列出“四则运算”,“观察物体”,“运算定律”,“三角形”,“图形的运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几个大的部分,尤其是“运算定律”这一章的“加减法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对这些的理解往往都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能够记住这些运算法则的公式如“a*(b+c)=ab+ac;a+b=b+a”,能够进行简单的运算。但是,很少有学生把它和四年级下册的“函数”相结合,因为解析函数时用到的原理就是运算法则,我们要理解“在等式的两端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依然成立”由于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复习,我们的思维导图就不仅仅是第一次学习这个课本时的知识点,而是应该结合所有的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所以我们就可以在“运算定侓”后再加上“函数的运用”。
三、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错题整理
教师通常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但有些知识点散点分布在课本中,不易被教师发现,所以教师应细心研读课程大纲的教学要求,例如“结合教材内容安排”这样的字眼,就要求老师对课本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建好思维导图后要学会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
例如,做错一道题后,要找出这道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然后在思维导图上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并寻找这些知识点都与什么相关联,然后利用思维导图,将错误的同类型题或者相关的知识整理到一起。比如上文举到的例子,如果在做题中发现自己解函数的提醒做错了,就可以在思维导图中找到“函数”这一部分,并且发现解析函数的原理是“四则运算法则”。则可能是自己对于“四则运算法则”不能理解透彻而导致的函数解析错误”,这时就要在回头熟悉一下运算法则的相关知识。所以说,在整理好思维导图后,要学会把导图最大化的利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复习方法,通过使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能够详细解读教材,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再结合老师的讲解和完善,能够为学生找到学习上的漏洞,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便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复习,为学生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