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相结合的路径探究

2020-11-19

长江丛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思政心理健康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一、前言

高等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于,为社会传送高水平、高技能和高素养的人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会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辅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并提高心理素质与文化素养,是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开展中辅助性和推动性的教育任务,而本文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课程结合的研究,不仅强化了教师与学生对两者结合教育价值的认知,同时也帮助教师创新了思政课程的教育模式,为学生高尚人格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也为教师学术发展提供动力。

二、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课程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思政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的重点课程之一,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正确价值观念,使其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之有着同向性,但又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两者的教育价值更加凸显,因此将两者进行融合教学,可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在课程中呈现出更高的教育价值。另外,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多元化,同时心理问题也较多,这时只依靠思政课程培养学生信仰和伟大抱负远不及此,单一的思政课程无法解决学生所有的疑虑,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之融合,才能突出两者较高的教育水平,同时通过两者的相辅与互补,才能够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及困难,并综合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能力。这样一方面满足新时期教育改革需求,为社会输送高水准人才奠基,另一方面推动学科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最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相结合的实践路径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思政课程教育也应当转变教育理念,遵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将思政课程的“育人”工作做到极致。其中首先要摒弃传统“智育”理念,而是延伸到“智育+质育”的层面,重视学生价值观念与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其次,从思政多层面要以学生认知国家和社会,产生国家、社会共荣感,正确认知国家利用和个人利益为教学目标。而从心理层面来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等。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课程结合的过程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课程融合教学的基础,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转换思维的“想学生所想,感受学生所感受”,来设身处地的为学生当下及以后发展着想,在对学生传授的思政课程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取悦自己,在社会关系中如何正确的与他人先出,并且其正确的面对挫折和失败,而更加坚定的认识自己。用新的教学理念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道德素养等,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结合点的认知拓展课程内容

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表示教材中必然存在一些共性和结合点,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正确认知这些结合点,并结合实际教材进行拓展,实现内容的延伸。例如思政课程有关“人生阶段、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存在相似的内容。所以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提到这写层面时,要找准切入点,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融入,通过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和阶段性表现,深入探析学生们的内心想法和认知,以及最想了解的问题和最想解决的疑惑等,再进行相应的知识融入与内容拓展。

例如,我们可以从教学方法入手,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模式,让学生针对“家庭生活”或“社会环境”等层面,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认知、看法等,而我们需要通过学生的表述顺序和用词,来猜想学生的心理,同时结合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学生进行辅助性引导。再或者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项内容导入到思政课程当中,找准结合点,拓展课程形态和内容,对课程教学方案进行精心设计,并为学生提供“心理问题解答”环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课程内容的切合,延伸出更多层面的内容,以此让学生拓展知识层面并解决困惑。例如,在“社会环境”内容解读中,可以拓展到社会中与人相处或人生不同阶段对“社会环境”应当具有的正确认知,这样不仅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思政知识有效的结合,同时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达到了高效教育的目的。

(三)故事、案例导向性引导,增强两者结合的时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课程的结合,其主要是对内部知识的转化,通过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知识层面的拓展,从而达到对学生综合能力与个人素养的培育。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元化方法进行引导,如“故事法”、“案例法”,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式,将两种课程知识内化并拓展价值。

首先,故事法是最为贴切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以实际课程内容为基础,以生活层面的故事为主线,为学生

创设相关的情境,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与的冲突进行展示,让学生扪心自问,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不仅能够摒弃传统“你教我学”方法中学生所产生的烦躁和逆反心理,而是积极的寻找故事中与自己相同的困惑和看法,同时也能够通过思政课程的故事导致,将内容延伸到心理健康教育层面,拓展出更多的知识点,实现两者结合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案例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典型实践,进行针对性教学,其基点也要以思政课程内容为到导线,引发学生通过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并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共同分析和思考案例所衍射出的思政问题或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判断、评断来树立正确思想、拥有正面态度,同时结合自我观点产生来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从而达到高效教育的目的。

(四)提高教师修养,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实施针对性教学

教师作为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在实际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动态和个体差异,面向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课程内容的结合,将内化知识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此强化学生个性认知,同时形成高尚人格、提高道德素养。那么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应当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示范作用,并在教学中创设多方互动的情境和氛围,通过交互性了解和探讨,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实现针对性教学的愿景。

例如,针对思政课程中某一知识点展开讨论,引发学生各抒己见,而教师则需要静观其变,在讨论中观察不同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所影射出的心理问题,洞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观念等,再进行针对性辅助和引导。而在此之前,教师需要提高自身修养,形成高尚的心理品质,并且掌握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教学节奏,以便更精准的帮助学生调节心态,加强自我认知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的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高尚人格、咋正确价值观念,以及道德素养的重要载体,两者之间存在必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具有相互辅助、相互补充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对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课程进行结合教学,以上通过对两者结合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与实践措施,如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结合点的认知拓展课程内容、故事、案例导向性引导,以及实施针对性教学四大方面,并从实践探究中凸显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课程结合的必然性,以期从根本上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思政心理健康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