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双鸭山东北抗联资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浅析
2020-11-19范秋萍黑龙江能源职业学院
■范秋萍/黑龙江能源职业学院
一、前言
双鸭山地区因其群山起伏、山高林密,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了东北抗联的重要基地,发生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烈士,到目前仍保留了很多东北抗联遗迹。依托双鸭山东北抗联资源开展特色实践活动,将东北抗联精神丰富内涵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相融合,形成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
二、双鸭山东北抗联资源概述
(一)双鸭山东北抗联事迹
19世纪30至4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人民进行了英勇战争。双鸭山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比较早的地区,抗联独立师(后改编为十一军)和四军、五军、六军、七军、八军、九军的部分部队都曾在双鸭山地区英勇抗击日寇,保卫家园。一九三一年成立饶河中心县委,是东北抗联七军所在地;宝清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较早的县份之一;集贤县七星峰曾经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密营地和黑龙江省抗联最大的后勤地以及革命烈士牺牲纪念地,双鸭山地区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东北抗联精神”。
(二)东北抗联精神内涵
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凝聚起来的对祖国和民族最深厚的感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九一八事变后,双鸭山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战斗,与敌人抗争,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热潮。1936 年5月,在双鸭山市集贤县七星峰(原名七星砬子),抗日战士在崇山峻岭中秘密建立了密营、兵工厂和被服厂,全面支持东北抗日联军,展现了中华儿女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东北地区生活条件艰苦,冬季寒冷而漫长,气温在零下30度左右。“在抗日游击区日伪当局实行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断绝抗联部队的给养来源。”[1]战士们没有衣服、粮食、房屋、药品等生存必需品,经常是饿着肚子与敌人搏杀。东北抗联的战士们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书写了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英勇战斗、不畏牺牲的奉献精神。毛泽东曾说过:“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中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2]面对侵略,东北地区党组织采取紧急行动,在双鸭山这片热土上,开始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3月18日,抗联第五军三师八团一连的14名指战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为保证抗联密营安全,将由伪兴安军(蒙古骑兵旅)300 余人和日本骑兵100 余人组成的讨伐队引到小孤山,同敌人进行了一整天激烈的战斗,打退敌人5次进攻,共歼敌100余人,除二路军总指挥部交通副官和另一名负伤战士转移外,一连12名战士壮烈牺牲,体现了英勇战斗、不畏牺牲的奉献精神。
三、依托东北抗联资源开展特色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东北抗日时期,双鸭山地区涌现了很多抗联英雄,例如在七星峰抗日斗争中光荣牺牲的抗联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徐光海和八军一师政治部主任金根,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让自己的人生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与侵略者英勇斗争,勇于献身。他们身上体现的英雄精神震撼人心,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将这些抗联英雄事迹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内心发生共鸣,让榜样的力量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促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同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得教育。东北抗联战士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进行长达十四年的斗争,这份坚持正是战士们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体现。这种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对大学生具有启迪作用,是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激发大学生践行和弘扬中国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精神是华夏民族的生存灵魂,唯有中国精神发扬光大,才能使华夏民族屹立于历史的洪流,并不断奋勇向前。”[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东北抗联战士们英勇战斗,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壮美篇章。抗联独立师在七星峰建立兵工厂,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条件下,勇于挑战困难和攻坚克难,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成为抗联各军的重要补给保障。抗联战士们身上的这些中国精神,能够激发当代大学生践行和弘扬中国精神。作为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精神既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它具有持续性,具有永恒价值。
四、依托东北抗联资源开展特色实践教学的路径
依托双鸭山东北抗联资源开展特色实践教学必须坚持创新思维和系统性建设,努力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和路径,才能发挥东北抗联资源的独特优势,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依托东北抗联资源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相融合,构建“学研、参观、体验、创作”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学习研究东北抗联历史和精神
鼓励引导大学生从事东北抗联历史和东北抗联精神方面的学习研究,促进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在实施上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开展东北抗联精神学术交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来校做专题报告;二是邀请东北抗联老战士、战士后代来校讲述革命故事;三是与学校党团组织联合,在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期间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营造学习东北抗联精神氛围。通过开展以上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深化理解、启发思考。
(二)参观东北抗联基地
双鸭山集贤县七星峰是目前保存较好的东北抗日联军秘营地遗址和兵工厂遗址。近些年,随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该基地所拥有的东北抗联资源得到了开发与利用,将该基地东北抗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历史证物、文献资料及思想政治课教师现场讲解,使学生了解东北抗联历史和感悟抗联精神,从而感念先烈,激发爱国热情,达到教育目的。
(三)体验东北抗联生活
体验式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让他们体验东北抗日时期战士的日常生活,能够磨练他们的意志,锻炼高尚品格。可以按照“穿抗联服、做抗联战士”等形式开展体验活动,通过回归东北抗联年代生活,让大学生体验激情燃烧的岁月,促使大学生懂得今日幸福生活之来之不易,在体验中学,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四)创作东北抗联微作品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多种简单易操作软件的广泛使用,使创作微作品成为可能。学校可以举办东北抗联微作品评比大赛互联网活动,组织大学生在通过前三个环节实践教学后,组建创作团队,发挥群智群力,创作东北抗联微作品,能够激发大学生参与热情,给大学生带来深刻难忘的回忆的同时,使东北抗联精神在大学生中引起共鸣,让“东北抗联精神”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