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题海之中
——思维能力在观点类试题中的考查规律探究
2020-11-19胡彩英
胡彩英
浙江杭州萧山第二高级中学
所谓观点类试题,指的是注重考查学生对某一观点的态度和见解,或者对某一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并分析阐述理由的一类试题。这类题型往往要求学生观点鲜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试题,则侧重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类试题主要集中于点评类的语用题,论语试题和作文。
有人说,观点类试题最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通过对各科成绩的聚类分析,有专家表明,思维能力才是核心素养的关键,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支撑,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心理或活动,它们受思维的支配,是其落脚点。可见,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无疑是命题的关键。
那么这类试题命题又有什么规律呢?
一、设置情境任务,让思维考查有了立足点
《新课程标准》对高考命题原则作了明确说明,以情境任务作为主要载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这些情境的出现,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这就为思维的呈现打下基础。所以思维能力的考查,它不是凌驾于现实生活的,而是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以近几年浙江卷的语用题为例:
18年浙江卷,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纸质化阅读逐渐减少,而各媒介阅读、数字化阅读方式、有声阅读的增长显而易见,这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国民阅读方式的转变,同时通过评价让我们更客观地意识到纸质阅读,即深度的,严肃阅读的不可或缺。
19年浙江卷的“红色议事厅”,材料与答案均摘录于《浙江日报》中对温州乐清市一街道做法的报道:搜集民议,协商议事,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群众满意度因此超过98%。如此行之有效的措施就发生在我们生活中,值得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去观注和了解。
二、题型的多样化,让思维考查具有延展性
1.图文类观点题,思维考查具有倾向性。
生活处处皆学问,如今是一个读图的时代,走在大街小巷,图标、流程图、宣传画比比皆是。在语用题中图文类观点题型出现的频率较高,就浙江高考真题而言有2011年的“象牙”公益广告,有2019年的“红色议事厅”和2020年的宣传“抗疫防疫”的图片。而这类题型,从题干与答案分析来看,19年,让我们从“为老百姓办实事”角度评价,20年是评价图1、图2的创意。由此,我们发现这两道题评价的方向已经明确。其次,从所给出的答案:“很务实、很切实、能落实”,以及“点明主题,简洁凝练,号召有力”,“表达愿望,翻新传统,巧妙贴切”,我们发现这些词语的选用都是积极肯定的。那是因为图文既然已经存在了,那么基本上还是大众认可的。由此我们发现,这类题型对于学生思维的考查比较局限,因为问题具有倾向性,它基本上确立了思考的方向。由此,我们得出解答此类题的要领:
(1)评价对象要看清,有的放矢;有的让我们评价图文特点,有的从表达主题出发,不同的对象其侧重点不同。
(2)感情色彩要明确,积极肯定;基本上选用的词是褒义的。
(3)评价词语要出现,注意积累;除了上述词语外,比如画面简洁、主题突出、构图合理、层次感强……这些词语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可以有所选择地套用。
当然,明白这些特点外,我们必须清楚: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还是读懂图文。
2.材料类观点题,思维考查具有发散性。
语用题中材料类的观点题,由于观点的呈现要建立在材料内容的概括上,往往思维相较上述题型,更具有发散性,评价的观点可以是积极肯定的,可以是否定的,也可以是辩证的,分析阐述理由也可以是多角度、全面客观的。如此,使得思维具有了一定的延展性。
企业对取得或持有金融资产进行管理的业务模式,是指企业如何管理其金融资产以产生现金流量。如果企业购入的金融资产(债券)不考虑出售,则这业务模式决定企业所管理该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来源是收取合同现金流量;如果随时考虑出售,则该业务模式决定企业所管理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来源是收取合同现金流量和出售金融资产两者兼有。按照新准则,企业取得金融资产进行初始确认以后,如果改变其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应当对所有受影响的相关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重分类的金融资产,应当自重分类日起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不得对以前已经确认的利得、损失(包括减值损失或利得)或利息进行追溯调整。
2018年浙江卷的语用题,“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针对这一消息,我们既可以理解,又可以表示担忧,或者两者皆而有之。因为有了字数的要求,那么思维不能单一,比如阐述的理由可以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也可以从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角度分析,如此,既可以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思维的广度。当然,这类题型毕竟是4-6分的题目,所展现的思维能力有限,而且通过反复的比较练习,我们得出这类题型的解题要领为:
(1)提取要素,概括事实(叙),组建“对象+事件”的模式,对象不是固定的,概括时要抓住关键的陈述对象。
(2)选取角度,亮明观点(评),选取的角度可以是正面肯定、反面否定,也可以是正反结合;所展示的观点要求旗帜鲜明,符合社会的价值倾向。
(3)阐述理由,以理服人(析),为了多角度分析,我们可以采用因果、假设、正反对比等方法论证;也可以推究原因揭示本质、分析危害、阐明意义。
(4)总结论述,提出倡议(结),可鼓励、称赞歌颂或劝告警戒,还可以提出建议。
3.任务驱动类作文,思维考查具有综合性。
近几年频频出现的任务驱动类作文,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完成任务指令的作文。其目的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所选材料更贴近生活,但能否拿高分,还是看能否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能否多角度地说理论证。这一过程,既考查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更考查学生逻辑思维和思维品质,是对思维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
与之前的题型相比较,作文对思维的广度与深度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2020年浙江省七彩阳光的一道高考模拟题。
“针对这种容易待在‘舒适区’现象,某论坛组织网民展开热烈讨论……如果你也参加了这次讨论,你会怎样看待这种现象?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通过题干分析,我们明确现象概括已经呈现——“容易待在‘舒适区’现象”,而且对象是青年,这一点很重要,既可避免同学把讨论的重点放在“拖延症”上,又让我们意识到,虽然有不同的看法,但观点已有了倾向性。到此,这部分考查与前面的试题基本一样。
但作文这一题型,思维能力的考查远不止这些,那么对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的考查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对关键概念的界定以及多角度的原因分析。
如这篇作文的关键概念是“舒适区”,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客观,理性地对其做解释:心理学认为,舒适区又称心理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人会觉得舒服、放松,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也可以对其进行主观、感性的界定:“舒适区”就是爬山过程中的一次修整,就是跑步人生中的助跑器。无论是哪种界定,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观点,而这一环节就体现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思维的广度,则可以从现象分析的角度来展现。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容易待在“舒适区”的原因,如(1)个人角度,年轻人喜欢呆在“舒适区”可能是缺乏远大目标……(2)家庭原因,很多年轻人家庭生活优越,过惯了安逸生活;(3)社会方面,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找一份好工作很不容易,导致年青人缺乏安全感。除此之外,我们也可分析不应该待在“舒适区”的原因:如(1)个人发展的角度,停滞不前的状态,让你的未来没有期待性;“别在最该拼搏的时候选择安逸”;(2)社会角度,如果每一个青年人都“待在舒适区”,那么谁来替你负重前行,社会的发展又能靠谁呢。有了原因的分析,那么一一对应的措施寻找变得轻而易举了。而这一多角度、全面的分析能力,也正是作文这一题型想要考查学生的。
当然,作文题,思维考查是关键,可是没有准确的语言表达,清晰的文字呈现做保证,那么想拿高分也是天方夜谭。
可见,思维能力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的占比较高,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寻找有效的学习策略,应对多变的思维考查
由此,我们总结得出,观点题中,对于思维能力的考查其实是有层次性的,不同的题型的考查,不同材料的性质,则考查的侧重点不同。针对上述特点,我们该如何复习,才能较好地应对多变的高考试题呢?
1.高三复习,尝试利用大单元任务群的复习策略。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分为18个任务群,使得高一、高二教师把平时的文本教学改革为了任务教学,这样课堂目标更明确,效果更明显。那么到了高三,我们是否同样可以利用任务教学,行之有效地完成高三复习的目标呢?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办法也未尝不可。例如:对于观点类试题的解题指导,我把它放入一个单元,然后根据难易程度分为三个任务层级:
任务一、能够准确概括材料内容,能够正确把握图中的含义;
任务二、寻找解答这类题型的一般方法;
任务三、比较观点类试题中各类题型的命题与答题的区别。
预设了目标,明确了任务,对这一单元进行整体教学,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方法,加深印象,从而更有效地进行答题。
2.跳出误区,高三教学也要适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高三复习,教师注重的往往是解题技巧的指导,可事实是学生明确了方法,知晓了思维方向,答案还是不知道如何呈现。没有了语感,没有了美感,使得组织的语言也苍白无力。教师在教一道题,实际上也是在传导强化一种认识社会的框架以及理解生活的方式。而这种美感的出现和能力的把握其实是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的。于是,高三的教学,我们需要审美的点滴培养:每天读一则热点新闻,每两天读一幅图,每三天抄一段评论性的文章,每周写一段评论性的文字……,在朗读与写作中培养语感,在分析和讨论中培养美感,有了这些能力,便会让你的思维更流畅。
3.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同一类型题目中题干的变化,引导学生准确而有效地审清题意。
如2018年浙江卷中“针对上述现象写一段评论性的文字”,2015年福建卷,“对同学们过生日的缘由各不相同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2019浙江卷,“从“为老百姓办实事”角度评价“红色议事厅”工作机制”,一些试题让你概述现象,有些现象已经概括,有些已经明确评论的角度,细微的差别决定你思维的方向。当然,关注不同题型分值的差别,2分、4分、6分、60分……也让我们知晓,回答的时候答案的详略程度,也就是说答题时要把握好思维的延展性。
4.适时关注社会事件,鼓励学生对于热点事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训练学生思维的合理性与敏捷性。
高三复习的时间有限,教师可以有目的去寻找一些值得探讨的话题,每周计划一课时,让学生畅所欲言。“93早高峰”,上班路上,你几乎可以通过电波知晓天下事,“观点PK”,“93焦点”,呈现的正是当下争议最大的话题,以此作为学生谈论的点,无疑是最合适的。当然课堂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争议话题可以是辩论赛的形式;普通话题可以是写简短的评论性文章,及时批改和张贴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学生也可以适时上讲台发言;一月的时间必须完成一篇800字的评论性的文章……总之,形式多样,在关注生活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由此,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这不仅仅是必修课程给我们提出的学习要求,更是高考命题趋势为我们指明的方向。
当然,作为教师,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明确考试的方向,熟知考纲、考点,使复习变得从容而有效。
2023年,我们要面临高考的新一轮改革,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多刷题,勤思考,勤钻研……
语文教学之路漫漫,你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