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0-11-19杨本浩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民族群众

■杨本浩/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前言

2018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科学论断,他指出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探讨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将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有所助益。

二、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地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冲突、城乡发展差距大阻碍了乡村文化振兴。对于民族地区来说,这些问题尤为严重。

(一)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生态破坏,传统价值观念日益滑坡

“乡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代表,也是地方文化的象征”[1]。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反映了地区、民族的文化发展历程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在该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因此,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应该引起重视,然而现实却是民族地区文化由于经济、交通等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而处于一种停滞乃至倒退的状态,在外来文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处境愈发艰难。许多民族地区的语言、传统习俗、民俗活动等都失去传承或传承艰难。

乡村价值观念厚植于乡村文化的土壤中,是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指引。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在几千年的耕种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价值观念,这些传统价值观凝聚人心、激励精神,构成了民族地区“土味”的传统价值体系。但随着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冲突,原有的乡村文化生态中倡导的价值观念与人民群众追求经济效益相矛盾,乡村传统的价值观念也逐渐滑坡。

(二)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缺失

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人,农民群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然而当前人民群众主体意识不强,文化建设热情不高。从历史维度而言,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闭塞、特殊的风俗习惯等,千百年来生活习俗变化不大,因而思想封闭、安于现状,这种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了农民自觉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从现实纬度来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经济贫困已经占据了人民群众的主要精力,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自然会不重视文化发展,陷入“越穷越生”、“读书无用论”的怪圈,经济贫困导致文化贫困,乡村人民乡村文化建设有心无力,乡村文化振兴主体自然也就缺失。

(三)乡村文化建设同质化严重

民族地区的乡村众多,文化也是各有特色,然而当今时代现代文明在文化体系中占据显著优势,乡村文化往往被忽视,或是被认为都是落后和腐朽的,因此,在社会发展和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文化轻易被城市现代文化所取代。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对乡村文化认知不够深入,对经济建设过于急功近利,基层人民群众往往低估传统乡村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开放利用中忽视当地传统民俗、乡村价值体系等,粗放式模仿城市文化建设,对于传统的民居建筑、民间艺术、珍贵文物进行不合理的改造和利用,既未能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本身蕴含的价值,又对乡村文化产生极大的破坏。一些地区认识到乡村文化的重要价值,然而对于乡村文化的开发和利用缺乏创意,盲目取经,简单照搬其他区域的成功案例进行文化产业开发,致使乡村文化建设同质化严重,出现大江南北一个样的情况。

三、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乡村文化建设滞后,必将拖累经济建设,制约乡村发展。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使乡村文化建设迎头赶上。

(一)准确把握乡村文化特色,创新发展方式

民族地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准确把握民族文化特色。一是继承和保护传统乡村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产生于小农经济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受到民族、区域、习俗、生产等多方面影响,因此形态各异的同时优劣有别。继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应有所扬弃,其中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背离的糟粕部分坚决抵制,对其中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的部分则应加以继承和发扬,并赋予新内涵。二是开发和利用传统乡村文化。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是本地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开发和利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必须挖掘出本地文化的特色,凸显出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应立足本地,对具有民族风情、地域特色的文化遗迹进行修复和开发,对本地名人轶事、艺术手工、传统习俗表演进行梳理整合,打造文化品牌。此外,开发和利用传统乡村文化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对乡村文化特征进行提炼,并向文创产品、休闲养生、定制服务等多方面发展,避免乡村文化振兴的同质化。

(二)重塑乡村价值体系,塑造良好乡风

“文化是维系乡村民众生产生活的精神纽带,决定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2]。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独立性不断削弱,传统的乡村价值观念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支离破碎。乡村文化要振兴,必须重塑乡村价值体系,唤发人民群众精气神。一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塑造良好乡风。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发掘植根乡村文化的精神文化,通过对传统乡村社会中优秀的家规、先进事迹进行整理,并加以宣传推广,呼吁人民群众重拾优秀乡村价值观念,重构乡村价值体系。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日庆典、工艺产品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是发挥基层党员、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者,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基层党组织能否发挥带头作用事关乡村文化振兴的成败。因此党员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本领,善于同人民群众打交道,能够及时了解人民群众思想动态,以及时对人民群众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三)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

“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文化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的问题”[3]。乡村文化振兴,人是关键。农民熟悉乡村文化,在乡村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享受文化,因此,农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扎根农民群体,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途径。要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首先要解决农民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生活水平。其次,必须发挥农民群众中优秀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一是要注重宣传,对乡村社会的优秀个人和优秀事迹加以宣传和推广,增强人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二是要注重动员,对乡村社会里的贤者、达人要加以鼓励和劝导,激励他们投身于乡村建设,吸引离乡的高素质人才回乡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注重教育,对于能力和素质水平不高的农民,通过加强教育提高他们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本领和信心,从而使之愿意投身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民族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MINORITY REPORT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传承 民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