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
2020-11-19翟晓剑辽宁科技学院
■翟晓剑/辽宁科技学院
一、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东北抗联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自信精神、崇高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团结一致的国际主义精神。东北抗联精神产生于中华儿女抵抗侵略的艰苦战争年代,是激励中华儿女救国救亡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东北抗联精神仍然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多契合点,面对复杂的世界变化,东北抗联精神指引我们坚持科学、坚固的理想信念,它仍然可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依旧可以作为我们奋斗向前的中流砥柱。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其重点是政治思想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心理以及道德教育实践等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相关理论课程教师为主,其中辅导员和相关党团工作人员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其教育过程主要表现为,通过课程与相关活动、个体辅导的方式,向大学生群体灌输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及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群体,使教育内容逐渐在大学生的思想里生根发芽,并内化为驱动大学生外显活动的力量。
(三)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东北抗联精神能够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易于开发利用、能够高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目标实现的各项优秀教育资源,而东北抗联历史事迹与其高尚的精神硕果无疑就是符合这些要求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首先,东北抗联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与高尚精神本身就是一部极具感染力与教育意义的历史教材。其次,它通过英雄人物的革命故事传递给我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我们学习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能够极大地丰富高校的思政教育内容。最后,以东北抗联精神为教育载体的高校思政教育保证了教育大方向,这对于在日益复杂的世界环境下保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东北抗联精神能助力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后备力量,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不仅决定了其个人的未来生活走向,更是关乎整个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发展。东北抗联精神产生于中华儿女抵御外敌入侵的背景下,是最艰苦环境下孕育出的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中国人民三关的集中体现。在全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个高尚的精神支柱仍然是助力时代发展的中流砥柱。
二、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夯实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也在进行着百年未有之大变革,各种文化、思想对涉世未深大学生的冲击可想而知。东北抗联精神与史实有助于大学生群体清晰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有助于大学生在复杂的外界环境下保持科学的思维与清醒的头脑,引导大学生面对各种诱惑,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始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奋斗。
(二)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宝贵品质
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铺张浪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也随之而来,严重影响了人们奋斗的意志,不利于民族的生存与长远发展。东北抗日联军在冰天雪地里风餐露宿,在敌人的重重封锁下仍然不怕牺牲、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斗争,这对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非常好的警醒与教学资源。
(三)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当下大学生因恋爱问题困扰、就业压力、人际关系构建等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甚至有些大学生会为此挫折而选择跳楼、服药等方式进行应对,给个体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众多不良影响。东北抗联史实中有很多英雄战士面对困难与挫折却百折不挠、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案例,东北抗联精神教育可以科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弥补当下思政教育内容片面刻板、感染力不强等缺陷。
(四)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在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人们最基本的价值遵循。这些价值导向在东北抗联英雄战士身上有着突出的体现,东北抗联精神也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体现。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危急存亡,在此中华儿女展现出极高的爱国热情,没有抗联英雄的英勇牺牲,就没有现在国家的富强与民主,更没有我们现在的自由和民主,更谈不上公正与法制等内容。
三、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实效性
课堂教育以其独特的理论性、科学性以及政治思想性,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与主渠道。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育作用,在以往五本思政教材的基础之上,梳理东北抗联历史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把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融入不同的教材中。例如,把相关东北抗联抗战史写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东北抗联精神的精神内涵写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概论》中等。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对任课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引导教师树立融入意识,对教师进行东北抗联精神相关知识的集中培训。其次,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式进行指导、培训,鼓励教师通过多媒体新技术等方法,将东北抗联相关知识与精神以大学生更容易、更高校学习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摒弃以往单一、刻板的填鸭式灌输。最后,学校要积极为授课教师搭建自我提升的平台,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主题的知识问答活动、演讲活动、书法比赛等,促进教师的自我素质提升。
(二)加强高校的主题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构建是新时期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核心因素,以东北抗联精神为教育主题的校园文化创新可以从精神、制度、环境和行为四个方面开展。在制度上,高校管理层应创新学生相关考核、奖励等制度,把艰苦奋斗精神等高贵行为的表现纳入考核与奖励中。环境上,高校在校园内创建宣扬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内容的文化园,设置东北抗联史实浮雕、英雄人物塑像等;在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内的醒目位置悬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表现崇高理想信念的名言警句以及相关书画作品。同时还可以制定以东北抗联精神为凝练的校训,通过各种学习平台,宣扬东北抗战故事等。
(三)创新校园主题文化传播网络平台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然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成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校园官网设置东北抗联精神主题板块,创建视频、文章、答题等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通过积分等形式,鼓励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利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优势引导大学生进行学习。高校结合时事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向大学生群体推送抗联故事、当代践行东北抗联精神的事例、教育微视频等内容,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引导大学生将东北抗联精神内化为行动的力量。
(四)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高思政水平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更要注重组织以东北抗联精神为教育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敦促大学生群体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践行艰苦奋斗等精神,指引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把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教育转化为行动的力量。首先,高校要注意全面挖掘社会生活中的红色教育资源,鼓励大学生到红色文化纪念馆、文物保护等地方进行志愿实践活动,通过切身体验与红色文化的耳濡目染,让学生进一步发自内心地感受东北抗联战争的艰苦,从而产生培育艰苦奋斗意志品质的强大内驱力。
高校还要积极与社会相关教育资源相结合,为大学生群体打造综合素质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分批分层次地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