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2020-11-19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卢 超/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更新的大环境下,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明显。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时代特色,跟随时势变化,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以及学生的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创新水平。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我们要在认识和把握互联网特征、功能、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高新技术来改善校园工作,在传统教学手段上加入信息技术支持,通过多媒体技术与青年学生群体进行互动沟通,听取他们的心声,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们,在网络上唱响主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

一、互联网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机遇

(一)互联网引领思想方向

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各种局限性,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可以更加快速、广泛地进行。正确的政治、正面的舆论方向、健康的网络环境通过“网络语言”的传递,将党和政府的声音渗透到高校师生中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大,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自信心。高校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与青年学生进行最直接的互动,采取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活动来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和勉励广大高校师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二)互联网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新媒体的多元化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多种选择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查询、传递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不再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选择需要的指导或帮助。2020上半年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通过“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的结合模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丰富了教育的形态。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广泛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这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实际诉求。这样的教育内容更加丰富、高校、多元[1]。

(三)互联网打造共享平台

大学生群体“网络化生存”现象日益普遍,青年学生通过QQ、微信、小程序、抖音等多样化的平台资源来进行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及学习知识。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库为高校提供与师生沟通的平台,高校可以通过多种网络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地关注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学生也更乐意接受这是现代化的交流方式,有利于实现校园网络群体中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共建和共享。

二、互联网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运用,打造了一个崭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在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信息传递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想工作承担的任务也不断加重,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逐渐增多,一系列新的难题和困境接踵而来。

第一,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很多信息充满不确定性,真假难辨,视频平台上那些低俗的垃圾广告和大肆宣扬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非常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虚拟世界的吸引也让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很多大学生出现“网络沉溺综合症”,手机从来不离手,一旦没有网络就陷入无所事事的迷茫状态,严重的甚至会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第三,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使他们对现实世界越来越冷漠,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没有集体主义观念、社会责任心不够、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面对压力抗挫折能力较差、动不动就抱怨社会等等,这些都不利于今后的社会生活,长期处于这种网络环境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互联网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转变教育方式,正确看待、运用互联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互联网的定位不应局限于“应用技术”以及“娱乐性”层面的理解,应深刻理解互联网背后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参加培训学习掌握其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方式。既要传递知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也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内心感受,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加持,帮助其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以及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实现思想教育工作“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过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模式与方式。纠正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上存在的被动式、简单化、形式化的弊端以及网上与网下融合上的“两层皮”的不足,转变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心理诉求,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倡导开放兼容、共建共享。在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设计新颖独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高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开辟多渠道和多样化的网络教学第二课堂,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工具,推动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机融合,在理念、模式、方法、机制以及队伍建设进行系统化的改革与尝试[2]。

(二)引导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围绕理想信念教育这一核心主题,加大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力度。可以通过多种网络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讲座、着力宣传身边的优秀事例、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等方式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时代正气,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发挥互联网传递正能量信息和凝聚公众力量的作用。

(三)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加强线上、线下的衔接

近年来,高校中的思政教育形式多样,其中包括短视频、直播、空中课堂等多种探索,得到了不少大学生的“点赞”。高校可以借助社会化的网络传播或第三方网络平台,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思想工作机制,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推进图书馆、科技馆、体育场等教育资源整合共享,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社会资源,推进“互联网+思政”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推进思政教育和日常教育活动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

(四)构建多样化的校园管理网络

对于长期活跃在豆瓣、抖音、快手的大学生来说,如何以他们可以接受的形式,让思政教育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成为了不少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高校网站不应局限于只发权威信息,而应该建设成一个有活力、接地气、有生气的师生学习交流的互动平台。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校园微博等第三方平台开展多种网络互动活动,用大学生网民的“交往话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和谐的师生互动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五)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黑格尔曾说“在公共舆论中真理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3]。这种情况在互联网中尤为突出。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信息的管理,实时监控网络舆情,及时研判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掌握同学们的心理诉求,帮忙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引导大学生理性参与政治,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矛盾,使大学生们在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保障大学学业能够顺利完成。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时事性和高效性,将会成为我们长期面临的重要课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方丽洪 “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