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学视角探讨课程思政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2020-11-19喻欣瑶李婷婷景德镇学院
■喻欣瑶 李婷婷/景德镇学院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作为促进个人发展的社会活动,不仅要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更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个性特点,进行主体性培养,发挥学生潜能”。[1]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在大学各课程中要体现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建设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个体的发展。
一、教育学视角下的学生主体性
(一)学生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个人看法以及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2]大学生主体性体现在教育活动中为通过高校教育教化和自觉能动的活动,体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等。自主性为学生能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动机和能力,自由表达意识,能合理规划、执行和审视自己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对教育活动进行元控制的过程;主动性表现为学生由自身的需要、动机、理想的推动,主动适应、选择和改变教育活动;创造性指在教育活动中,学生能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对旧的知识结构进行融合和再建构,通过个性化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的主体性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生成、发展的。在此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发展不仅受到自身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更受到教育过程中教育规律的制约,这是大学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规律之一。
(二)主体性思想溯源
我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可追溯至轴心时代,教育学家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也曾提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充分体现我国古代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肯定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到了近代,陶行知更是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艺友制,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从传道授业解惑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独立学习进行转变。在高校甚至形成了“三不教”教育理论:已讲过的不教、学生可自学的不教、无创新性观点不教,逐渐形成了符合当代本科生主体性需求的教育理论。
二、课程思政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克服学生角色同一性混乱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且有较敏锐的感知能力,他们已经克服了自我角色同一性与角色混乱之间的困扰,希望自身取得进步。这一阶段培养主动创造性和勤奋感都有助于学生更自信地面对各种选择,因此自我的不断成长是大学生的主导性需要。但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其独立意识还未成熟,因此课程思政的基点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思维能力。
(二)有助于减少教师教学越位现象
赫尔巴特说过:“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在现行高等教育中,部分教育者存在片面追求形式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官能本位倾向。在教学关系上,部分教师倾向于工作的责任本位,疏于思考,并没有真正发挥课程的教育思政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且高校教学的机械灌输和教学越位现象依然较为严重,教师由于自身教学实践不足,为追求所谓的“效率”,违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原则,课堂上替代学生,提前补充,盲目加餐,在教育过程中失去了涵养人性、关切学生的追求,造成了学生自主性被剥夺。因此必须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对教学环节实施闭环改革,实现全过程的育人,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性思维,开展教育性教学。
三、课程思政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挖掘主体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教育过程中存在两大指向性的价值论: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基础,高校课程思政不仅要强调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更要强调个人的发展诉求。在制定课程思政目标时,在课程中,树立把学生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课程思政目标体现的理念是:调动和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和动机,强化主体意识,让他们自觉、总动地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其人格完善与自由发展。
(二)建设“大熔炉”式的主体性思政课程
高德毅就学校教育育人阐述了基本思路:第一,学校教育应该是360度的,只是在教育的方式、内容、途径有所差别;第二,育人要着力回归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战场,不局限于“4+1”的思想理论课,从而真正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第三,从“思政课程”单一的表现形式转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从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体系。这种独特的育人模式强调以开发“课程思政”为抓手,来积极构建起高校的大思政格局,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程体系。首先,价值教育引导,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不少大学生存在自卑、胆怯、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大多数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也是课程思政不可推脱的任务,因此在思政课堂上,教师要学会跟踪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课堂中实施鼓励性教学,引导学生对压力进行正确的归因,加强其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体现,发挥教师的期待效应,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培养其主动性。再者,人文情怀的融入也是课程思政培养主体性人格的表现方式。高校的课程,不仅蕴含着科学精神,也蕴含着人文精神,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的人文精神,也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推手。如精心梳理教材内容,提炼出各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如教育的发展历史、杰出人物、人类价值、社会贡献、核心价值观等。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以意叙事,以理传情,让学生明白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也能促使学生反向思考自己的世界观。
(三)使用主体性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应成为开发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课堂,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学生根据自觉性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通过侧面暗示引起有意注意,以及榜样法、强化法进行自我教育;其次,建立互动型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协商,教学相长,适当使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研究。再者,课堂思政应采取情景体验法、翻转课堂、问题式学习等方式,创新探讨形式,实现多元化师生互动,善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课程思政与朋友圈、公众号、雨课堂相结合,探索风格各异的课堂思政第二课堂。通过主体性教学模式,课堂思政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变成能动、自主、自觉、自控的社会主体,建立主体性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
(四)发展性教学评价
改变过去注重专业知识的评价内容,课程思政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评价的内容应倾向于课程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社会责任,学生对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科的认知度,未来职业选择;其次,改变评价的主体,过去的评价主体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评价结果不够准确,课程思政下的评价要依靠任课老师、学生本人、学习共同体小组共同合作,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实现个人主体性发展。
四、结语
课程思政要想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还需做很多努力。如学校层面上,思想高度重视,实现课程思政从专人育人到全员育人的改变,倡导高校教师积极投身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教师层面上,一方面加强教师的思政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牢记课程思政目标,提升学生德育发展,但最重要的是,课程思政需要始终将大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课程思政的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