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20-11-19余凡娣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余凡娣/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劳动教育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高校除单独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也要结合专业特点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以劳树人。高校思政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主渠道,劳动教育观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融入“基础”课的重要性
智能科技的广泛运用让人类日渐远离体力劳动,社会中也随之出现了一些轻视劳动、矮化劳动的声音;家庭教育中存在异化窄化劳动的现象,许多家长把劳动当作对孩子的惩罚;学校劳动教育严重弱化、淡化……种种因素导致青年一代无法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缺乏努力奋斗、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这一问题终将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最大阻力。抓好劳动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关乎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甚至还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进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以下简称“基础”课)课程是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融入“基础”课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辨析各种思潮、抵制错误思想;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坚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理想信念,理解劳动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手段,意识到劳动的价值,愿意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融入“基础”课的可行性
(一)教育目标一致
春秋时期敬姜说:“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主张“劳”可培“善”。清朝名将曾国藩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主张在劳动中成就君子人格。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立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主张“以劳育人”,通过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健体、育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基础”课的核心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法治意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助力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可见劳动教育和“基础”课二者的教育目标完全一致,都是为国家培育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育内容吻合
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涵盖四个方面: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敬劳动;二是培育大学生“四最”劳动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习得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三是培养大学生高贵的劳动品格,外化为行为就是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四是提升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尤其是要提升创新性的劳动能力,当然这需要在劳动实践中锻炼形成。“基础”课教材中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诸多内容都与劳动教育的教育内容高度吻合。另外,要成为受尊重的劳动者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劳动法律知识、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这和“基础”课第六章的内容也是非常契合的。
(三)培育路径统一
《意见》提出高等学校要围绕创新创业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并且建立劳动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基础”课相对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特殊性,“立德树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靠一纸试卷能够解决问题的,注重“养成”教育的“基础”课除了课堂的理论教学外还必须加强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要把终极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由此可见,注重实践、重视对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在实践中育人是两者的又一相同之处。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融入“基础”课的实践探索
(一)提升“基础”课教师劳动教育能力
(1)“基础”课教师要提高劳动教育水平。提高“基础”课教师对劳动的认识,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深刻领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1]的劳动精神。通过对劳动教育思想理论学习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提升对劳动教育思想的解读能力,增强劳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2)“基础”课教师要大胆尝试教学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不断改革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巩固旧知学习新知,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时刻把握国家发展新动向、新需求,及时丰富、拓展、更新教材内容,积极大胆尝试教学改革。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融入“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探索
(1)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融入人生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是人最本质的特征,世界历史是人类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将马克思劳动历史观、人的劳动本质观融入人生观教育,彰显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尊重劳动在人的起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尊重劳动者在人类社会发展和变迁中的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是靠劳动创造的。因此,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通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本源价值、劳动的经济价值和劳动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
(2)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无论历经何种艰难险阻都能迎难而上的基因特质,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就“劳动托起中国梦”达成共识的根本原因。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让学生懂得:只要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披巾斩棘、自强不息,伟大的中国梦终将实现;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新时代的缔造者,是追梦人也是筑梦人,每个青年学子都应志存高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读书,努力奋斗,用青春、劳动、汗水点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3)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融入中国精神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最”劳动精神是中国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阶段的重要价值判断。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核心就是劳动精神,这是“基础”课教师进行中国精神教育时最应该重点阐述的,让学生深刻懂得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高精尖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创造精神。教师还要正确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劳动者、对待劳动模范,让学生明白这不仅是道德问题,还是严肃的政治问题。
(4)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融入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中本来就涵盖了劳动观教育。正确的劳动观念是维系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诚实劳动、辛勤劳动的思想保障。“基础”课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侧重于引导学生思想上认同、行动上自觉。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劳动观教育非但不能弱化淡化,反而应该强化深化。让学生发乎本心的“踏实劳动”、“勤勉劳动”、“诚实守信”、“无私奉献”,更深层次地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和职业精神。
(5)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融入法治教育。优秀的劳动者不仅要拥有正确的劳动观、扎实的劳动知识和过硬的劳动技能,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劳动法治观。只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真正的保障,才能使热爱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让整个社会真正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教师在法治教育中增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内容,加强大学生劳动法治观的培育。一方面,告诫学生行为有底线,合法劳动、诚实劳动才能创造幸福;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劳动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和方法维权,做有尊严的劳动者。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融入“基础”课实践教学
劳动教育重在实践;“基础”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劳动实践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德”、外化为“行”。在开展“基础”课实践教学时突出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琐事,加强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磨炼其意志品格;结合见习实习,把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社会公益服务性劳动机会,提高学生对公益性劳动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将劳动教育融入 “基础”课实践教学,组织开展目标明确、过程清晰、组织有效、可考可评的劳动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